整全的教育(二十三)

教育,自我教育,学中文,用中文,教中文,编著中文教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五章      开弓没有回头箭──求索

     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竿直跑。

         《腓立比书》3:13-14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没有象滚滚长江一样由西向东,咆哮着去迎接大海的拥抱。徐徐前行的列车从南到北,历时一天两夜,在爬过秦岭,跨越黄河后,将我从杜甫草堂载到了两千多公里外的紫禁城。

北方广袤的大地和湛蓝的天空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干燥的空气和肆虐的风沙也让人难以立即适应,不由得深深怀念大学所在小城的“天无三日晴”气候。但那抹淡淡的乡愁在霓红闪烁、车水马龙的喧嚣声中很快就渐行,渐远,渐无声。北京不愧是全国政治、文化和与国际交往的中心,比起小家碧玉的天府之国来,显得生机勃勃、充满开放的活力,着实令人眼见大开。在那里,我首次看到有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大学,有幸见识皇城根下的百姓以及来自东南西北的各路豪杰,初次领略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精炼。

然而,俗话说,“物离乡贵,人离乡贱”。我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语言。如同地方粮票必须换成全国粮票才能畅通无阻一样(粮票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作为购买粮食和粮食制品的凭证。地方粮票由各省、市、自治区粮食局印发,在地区范围内使用。全国粮票,又叫全国通用粮票,由当时的粮食部印发,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我不得不咬牙切齿地学说普通话,这使得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感觉到舌头像被拧成了麻花,常常显得理屈词穷。原来成筐成箩的俏皮话和歇后语就如同带出省的地方粮票,统统没有了市场。 比如,四川方言里的“冲壳子”和“涮坛子”,即使用普通话来讲,别人也不知其意。除非把它们分别换成“侃大”和“开玩”。因此,我面临的问题不仅是需要改变发音,而且还要改变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

除了要学汉语的普通话以外,还必须从头学说英语,这是因为以往的英语考试,包括考研都没有会话这一项。而且大学里也没有开口讲英语的机会和环境,所以一直错把它当成了一门知识性的学科来掌握,到最后所学到的只不过是哑巴外语而已。在那个只需一袋烟的时间就能走穿全城的地方,当然可以滥竽充数了。但是,一到了北京就相形见绌、原形必露。首先,研究生院有学生会主办的英语之角(English Corner),学校里有为研究生授课的外籍教师,城里有外国商人举办的商品展览和展销会。在这些场合,看到人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我却金口难开、欲言又止时,才切身体会到“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窘境。在自惭形秽之时,不由得羡慕,甚至有些嫉妒那些到北京来读本科的大学生,因为他们在眼界和见识方面领先了我至少四年。

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是要靠语言或文字才能有效交流、勾通,这与其它借助超声波或电磁波的动物比较起来,并不一定有多大的优势可言。因为首先,语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地方的人会操不同口音,不同地区的人会讲不同的语言。翻译貌似可以解决这些障碍,但通常只能达其意,难以传其神,除非译者能对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其次,语言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描述,借此用来帮助观察者在大脑中的认知区域和现实世界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比如说,对“红色”的定义,虽然你不一定明白它是可见光当中波长最长的光,但如果说,它就是人体血液的颜色,你就会豁然开朗。可是,当我们要向一个先天失明的人描述“红色”的时候,显然就有困难。第三,受教育、文化背景的影响,即使谈论同样一件事情,往往也有对牛弹琴、鸡同鸭讲的时候。比如说要表达“爱”,有的人认为“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精辟无比,不折不扣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但对另外一种阐述:“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13:4-8)则毫无感触、听之漠然。

既听不懂、讲不明白英语,又笨拙于普通话,这让我感觉就像从昔日的考试健将突然间变成了聋哑人。加上又是不谙乡俗的外来户,注定了不善辞令,使我在借助语言的交流中,所得到的信息实在太少。如同六年前从农村到城里读高中一样,从仅有一所大学的边陲小镇到学府云集的一国之都,我再次经历从“鹤立鸡群”到默默无闻。


整全的教育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白云姗姗' 的评论 :

感谢你的阅读,那需要多大的毅力啊!
第二十四已经上网了。
白云姗姗 发表评论于
一口气从第一篇读到这一篇,也让我重新回顾了一遍同期的岁月。我也十分赞同你对教育的感悟。期待拜读下一篇大作。
整全的教育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inMu' 的评论 :
感谢你的来访,或许不一定深刻,但,是个人的切身体会。
LinMu 发表评论于
拜读大作,对教育有深刻见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