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而改变?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的生活一直就处于不停地变化中,不停地被改变着,这是指的生活方式。比如有了衣服和鞋帽,我们开始感受温暖、追求美感、触摸时尚;有了电和电器,我们开始使用各种家用电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适与便利;有了汽车和飞机,我们开始旅游、交友、工作、学习,甚至掠夺与战争;有了法律和监狱,我们开始领悟社会、感受安全、学会保护、尊重他人;有了生物和医学知识,我们可以吃得更健康、活得更舒畅、减少疾病、延长生命等等。这是一种从历史发展观来感受这个世界的,我们称之为“第一类改变”。

对于我们普通百姓而言,有一种对现实的应急、否则可能会无法生存或降低生活标准的改变。比如家里有人失业了,我们必须减少支出、寻找工作、申请救助、寻求帮助;又比如家里有人出国了, 我们必须对整个家庭收支有个计划、对长辈晚辈的生活有个精心安排、对自己和子女的工作学习有个打算;再比如家里有人生病了,我们必须在忙于工作学习之余,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伴病人、照顾病人、咨询医生、求助朋友等等。这是一种从现实主义或实用主义出发的短期行为,我们称之为“第二类改变”。

然而,与上述这两类改变不同,我们还有一种生活的改变,它是我们自己对于生活更高标准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思想与意识的”探求。这种探求,更多的是一种通过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付诸的实际行动。比如19世纪至20世纪的社会主义以及武装斗争,包括当今资本主义内部所借鉴的共产主义元素,至今已经极大地被“更新换代”以及“再认识”与“再补充”。又比如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圣经》至今仍然不乏追随者,并不断向世人传播着善行与博爱,各个流派与分支逐渐走向合作与共存。再比如在人们追捧精神与心理健康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加入到“抛弃亚健康、超前获取健康支票”的新兴人类的行列。这是一种比现实主义或实用主义更具潜意识的超前行为,我们称之为“第三类改变”。

对上述“三类改变”进行比较,“第一类改变”是渐进式的改变,对整个人类来说是主动的,但对于我们每个个体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对于有的人是必须的,而有的人则是可有可无的;“第二类改变”是突然的、应急的,主要是被动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第三类改变”则完全是主动的,不过,这类改变因为是一种超前意识,只是对有这类意识的人是有意义的。

总之,生活的改变,无论是什么样方式与形式,都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欲望而进行的。虽然其中有的是被动被迫的,有的是主动积极的。其实,人类就是这样一种处于欲望平衡与再平衡的利益获取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