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奇遇:跟陈翰老学英文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作者:徐 方

翰笙1897-2004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先后美国芝加哥大学士学位,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史系教授,并李大绍为第三国工作。1946年再次赴美国,在州立大学、西法尼大学等校任教。1951年回国,任外交部顾问,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国关系研究所副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等,多次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

    1975
年,文革进入后期,我从外地回北京养病。在此之前,一直自学英语。由于起步晚,又缺乏指导,感到很吃力,水平总也提不高。一天,跟母亲一起探望刚从监狱获释的孙冶方伯伯,听他谈起好友陈翰笙正在给一群年轻人辅导英文。母亲赶紧问:“能否介绍小女拜他为师?”孙伯伯欣然应允,当即写了介绍信,并托母亲把刚完成的一篇经济学论文带给陈翰老,请他提意见。
    回来的路上,我问母亲,陈翰老是谁?她说:“你真孤陋寡闻!他是鼎鼎大名的革命家、外交家、学界泰斗,经历颇为传奇——早年留学美国、德国,在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
    第二天我和母亲就去拜访陈翰老,找到东华门大街38号。那是个小四合院儿,房子很旧,院子里的路坑坑洼洼的。从这年久失修的住房,不难看出主人在文革中的境遇。
    
去之前听孙伯伯讲,陈翰老已经80岁了。由于害青光眼,视力仅剩0.02,除了能分辨白天黑夜和眼前晃动的人影外,其他什么都看不见。想象中的翰老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可见面后完全出乎意料。他头脑清晰,谈笑风生。说:“我只是眼睛坏了,身体其他部分都没毛病。就像我们的国家——人民是好的,只是上面出了问题。”母亲把孙伯伯的文章交给他,请他提意见后寄回去,并讲了孙伯伯家的住址。他说:“知道了”。母亲感到奇怪,问为什么不把地址记下来?他说已经记在脑子里了。母亲大为惊叹,说:“您这么大岁数了,记性居然如此之好!”伯伯一听不乐意了,说:“我不算大呀。”他诙谐地指指我说:“也就比她大一点儿。”那年我21岁。看到伯伯这样风趣幽默,刚进门时的紧张拘束一扫而光。接着他问了一下我的学习情况说:“待会儿正好有个初级班,你先来旁听吧。”就这样,我成了陈翰老的学生。
    
当时翰老一共教四个英文班,一个初级,两个中级,一个高级。每班56个人。我们每周上两次课。在初级班试听两次之后,伯伯说:“根据你的程度,可以进中级班了。于是我升了一级。
    
陈伯伯的学生大多是“黑帮子弟”,其中就有“党内最大的走资派”刘少奇的女儿。伯伯的朋友和家人都认为教这样的学生太危险,劝他打住。可他却说:“为什么不教?刘少奇的女儿也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可见他有多么强的平等观念。
    伯伯上课从来不用课本。具体方法是:先让每个学生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大家举手表决,选出多数人感兴趣的话题。伯伯当即根据这个题目做一篇英文短文。他边想边说,我们将其记录下来。遇到不会写的生词,他便耐心地讲出拼法。记得当时我们出的那些题目古今中外、五花八门,如: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何香凝画虎、陈纳德与陈香梅、天堂与地狱、关于走后门儿……
    每当伯伯根据当天的选题口述英语短文时,我都为他那渊博的学识、惊人的记忆感叹不已! 接下来他就这一话题组织四个中文句子,让我们带回去翻译成英文。第二次上课时,每个人要把上次学的短文背诵出来,然后伯伯逐字逐句地帮我们修改汉译英句子。接着又是选出当天的话题。如此周而复始……
    伯伯解释说,之所以这样教,是因为背诵好的文章可以培养语感,这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捷径;而通过修改翻译的句子,能使学生学会如何遣词造句,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思想。一次陈伯伯的妹妹陈素雅阿姨谈起他的教学,说:“上课时看上去是他考你们,实际上更是你们考他。谁见过哪个老师教英文不用教材,每次都能根据学生出的题目即兴写作的?!”

    我们的课堂气氛很活跃。伯伯特别注重民主、平等,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自从进了这个班,我眼界大开,不但学了英文,还长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向伯伯学习如何做人。
    一次,到了该去上课的时间,可外面却下起瓢泼大雨。我有些犹豫,不知是否还要去。母亲看到后说:“当然得去。陈翰老这样不辞辛苦地教你们,哪有因为下雨就不去的道理?!”于是我撑了把大伞直奔伯伯家。到了之后,发现那天只去了我一个,以为肯定不上课了。刚要告辞,伯伯却招呼我说:到时间了,咱们上课吧。就这样,他一对一地教我,像往常一样地认真、一样地耐心。我心里暖烘烘的,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77年秋,国家决定恢复高考。规定凡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文化程度者均可报名,择优录取。经过十年文革,无数被挡在大学校门外的年轻人摩拳擦掌,准备一试。伯伯要求班上凡符合条件者都要报考。我当时很犹豫。一是想到自己文革前只上到小学五年级,后来虽经过一番自学,可总感到各方面基础太差,一点儿信心也没有;再者,当时工作单位在兰州,若参加高考,还得赶回去。一旦考不上,失去在北京学习的机会不说,别人会怎么看?我跟伯伯谈了自己的顾虑。他一听就急了,直跺脚,说:“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怎么会想到放弃?!是不是没钱买回去的火车票?要是的话,这钱我出了!”
    我从来没见过他发这么大的火,心里特别不安,赶紧说:“您别生气,我一定考。”伯伯帮我最终下了决心。

    结果我们这个班全体都报了名。考期将至,伯伯决定停课,让大家全力备战。最后一次上课,同学们想到今后很可能各奔东西,心里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这时有人提议搞个告别聚会,马上得到热烈响应。伯伯随即口述了一篇短文,题目就叫Farewell Party (《告别聚会》)We are thinking of a farewell party…… 大意是:我们筹划搞一个告别聚会。不久之后,班上全体同学都将奔赴考场。希望很快能在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广州中山医学院等院校见到我们的同学……(文中提到的几个学校都是班上同学所报考的)
    两个多月后,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万分!马上向陈伯伯报告了这个好消息。没过几天就收到他的回信。除表示祝贺外,还附有一张表,上面列出英语班上考取大学的同学名单。那年他的学生中有二十人参加了高考,结果竟考上了十八个,且多为重点大学,录取率90%。这在当时是相当高的。要知道,77年高考全国平均录取率仅为3.4%。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一小撮,能围坐在陈翰老身边听他授课。须知在全国范围内,还有数百万同龄人仍在农村、边疆、工厂辛勤劳作,梦想着有一天重返课堂。
    高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而我竟险些与其失之交臂。每当想到这些,心里对伯伯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今天回想起来,伯伯当年一定感到非常欣慰。文革初他饱受迫害,后来长期“靠边站”。可他不甘蹉跎,文革后期起,以义务教授英语的方式贡献社会。多年来他呕心沥血,先后辅导过300多人,分文不取。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真可谓精神惊天地、动鬼神!
    82年初,我毕业回到北京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又到陈翰老的英语研修班回炉。这个班的程度比当年那个中级班要高多了,学生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还有一些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如舞蹈家资华筠、社科院美国所所长助理何迪等。
    之后多年,我一直跟陈伯伯保持着联系。2003年春节回北京,听说他病重,住在协和医院,赶紧前去探望。病榻上的伯伯处于昏迷状态,靠呼吸机和鼻饲维系那微弱的生命。想到自己旅居海外,见一次面不容易,而伯伯已107岁,病得又这么重…… 于是请他侄女为我们拍了一段录像。结果那次探望果然成了永别。
    陈翰老一生专心治学,没有留下子女。按中国人的老传统,他并没有做到儿孙满堂。但他却以另一种方式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著作等身和桃李满天下。

注:此文发表在《老照片》杂志第三十六辑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偶灯斯陋 发表评论于
Chen is really an inspiring person.
You are so lucky to have him as a teacher!
Thanks for the story!
十里芳草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黄杨' 的评论 : 那咱们是同学了?幸会、幸会!
黄杨 发表评论于
谢谢你的好文章!八十年代有次开会,所里分配我和陈翰老同住,亲眼看到陈翰老的纯真率性,以及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真不愧为中国学者的楷模。后来,我也加入的他办的英语班,资华筠就在我们班上。
coach1960 发表评论于
typo...didn't even know the basic ABC....
coach1960 发表评论于
Wow,it's a touching story.

You are absolutely one of the lucky young people at that time in China. I am pretty sure that there are so many folks in this forum did even know the basic ABC in the middle of 70's....But we all made it eventually. Thanks for sharing !
十里芳草 发表评论于
回复 'gweipwu' 的评论 : 您当年也是佼佼者,我们可谓是幸运的一群人。
gweipwu 发表评论于
文革有机会把每个人的本性都暴露无遗:有的人眯着良心整别人,有的人借这个时候学习。文革一结束78年2月份我们都考上大学了!当时我们县录取率是1%!

好人会有好报的,陈翰老是中华民族的魂!
in4fun 发表评论于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sharing your story, and what a lucky student you are.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