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我与老相机

自从LD几周前去了中国,我就与狗狗“饼干”相依为命。每天溜饼干二次,还要给饼干与我自己做饭。事情一忙就懒得上网。

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路过淮国旧,就喜欢趴在玻璃柜台上看老相机。大多是蔡司,徕卡,Contax, 禄莱等。近日在Ebay上偶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老相机,不由钩起了许多的回忆。那是一个苏联制造的基輔135 Rangefinder。在复旦66年到70年每天与我相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机子。

说来话长,那年刚上完两年基础课,三年级是专业课,四年级去社教,五年级就写论文了。可是五月份就开始闹了起来,不久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当时新闻系的一名学生任学生会的摄影记者,可是不幸的是他的小资照片在暗室堵了下水道被革命群众发现,于是经人推荐我就阴差阳错地担当了这个职位。不久校刋改名为复旦战报,我就成了战报的记者,不过我的作文功底太差,因此就只管拍照不写文章。当时手里有135与120各一台。120是RolleiCord,后来为Rolleiflex。135一直是基辅4型。当时国内产的有58ll。F3.5偏小。要命的是我比较过至少四台58ll。表現差异相当明显。主要是镜头偏软,底片上应该通透的地方有灰雾感,不爽。快门夾住的机会较多。那基辅是Jupitor 50mm F2,Copy自徕卡的天塞i镜头。是金属帘幕快门,从来也没有夹过。

离开复旦四十多年了再也没有摸过基辅。这次网上看到的大多来自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价格约30美元,另外25美元邮费。发现有一台来自美国東部要价59,Free shipping。品相不错。拿到手后试了一下完全正常,机子很干净,镜头亦保护完好。这些日子晚上就在手里把玩一回,而那些远去的往事就在记忆里变得清晰起来。


Rangcfinder就是测距仪。通过相隔一定距离的二片镜子看同一物体的不同视角来定距离。这种相机的镜头在调距离时它的可伸缩底部会触到机身内的一个带滑轮的杠杆,此杠杆与测距仪联动。于是在取景框中间一小块黄色区域内你可以看到来自左右的两个像,调镜头距离时这两个影子会分开或靠近,当两个影子重合时,焦距就对好了。

1960年前的Leica-I,II,III用的是M39螺纹镜头。之后的M3机子改为卡口镜头。我看上了Leica-IIIg。因为IIIg的取景框是III型里面最大最亮的,这是最后的ScrewMount, 只生产了43万台。占I,II,III型总数的5%。又因为前苏联在战后利用德国的设备和技术生产了大量Leica M39镜头。如Jupitor 和 Industar. 后期的还加了镧系元素。如 Industar61 LD。Ebay上化几十美元就可买到。给Mirrorless相机当微距真的不错。

我Bid到的一台IIIg。但是这台机子的前身却是1953年的IIIf。原来的Owner把它送到工厂改成了IIIg。Seller说他不懂相机,让买方自己看照片来判断好坏,但照片又不够清晰。我查了一下Seller的其它物件,都是邮票等。所以我就信了他。这种相机连镜头一般值$600以上。因为Bid的人少,最终不到500就成交了。

到手后一试,除了光圈动不了其它都正常。机身保护的很好,60多年的镜头几乎像是新的。我研究了一个晚上把Summitar 50mm F2镜头给分解了。去除老化的润滑油光圈就好用了。发现整个镜头的精度完全是靠零件的精度来保证的。装的时候要使劲地拧。一定要拧到底才行。几乎没有多少余量。

还找到一个苏联的Fed3连邮费才花了$16。相机做工非常讲究。它的Industar 50mm F2.8可以配Leica IIIg。黑白相间的镜头与给Leica IIIg增加了一点现代的感觉。



大家都是摄影的朋友。对摄影的历史,包括艺术的历史和器材的历史进一步的了解,一定是有意义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