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高地,人神共祭----2013法国游之六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还是在吃玉米面的年代,就从学习伟大导师著作《法兰西内战》中,听到了巴黎蒙马特高地这个名字(Montmartre)。当然,那时只讲公社社员多么神勇,在高地上夺炮,开始了革命;也讲公社社员多么无畏,坚守高地直到公社被镇压,全部壮烈牺牲。那时年轻,对英雄们崇拜无限,心里有中说不出的献身冲动。真想哪天也能像公社社员那样,真刀真枪,和统治者玩命。。。啊,我这是说到哪了。

所以,蒙马特高地在我心中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以后,又学到新的知识:蒙马特高地上不光有公社社员献身,也有被枪毙的政府军高级指挥官,甚至还有巴黎的主教神父大人。难能可贵的是,公社革命后,有人提议在高地上建立一个教堂,祭奠在这场革命中牺牲的人们:把巴黎城北这个军事上能控制全城的战略高地,变成精神上能感化全城人民的神祗高地。这个建议很快就被巴黎市议会采纳了。于是从19世纪70年代起,经过四十多年建造,于一次世界大战后完工,历时四十多年:在高地的最高处,耸立起了名为圣心(Sacré-Cœur)的大教堂,全名:Basilique du Sacré-Cœur

圣心,就是上帝之子耶稣的心。为了拯救人类,上帝贡献了自己的儿子,耶稣惨遭杀害。用在这个特定的环境,用圣心祭奠那些在这场革命中牺牲的人们,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在凡人的眼里,代表自己利益牺牲的是烈士,敌对自己的是死有余辜。但上升到宗教的层面,死去的人们,不再是敌友;而是一颗颗的心,跟随圣子献身的心。这个教堂神坛上方的大型马赛克壁画上,耶稣的心脏处,是耀眼的金光光环。

其实,蒙马特高地早在巴黎公社和圣心教堂建立之前,已经是巴黎著名的地段了。公元三世纪罗马统治时,基督教还没成为国教。当时地下教会的主教丹尼斯(Denis),在蒙马特被罗马统治者砍下头颅。神奇的是,他并没有立即死亡,而是手捧着自己的头走了十公里,去完成未竟的事(对很多相信神奇传说的朋友,我劝你们也信这个传奇)。他最终倒下的地方,是现在的圣丹尼斯大教堂的所在地。很多年后,在蒙马特高地上,人们建造了教堂纪念丹尼斯,就在现在是圣彼得(Saint Pierre)教堂的前身。这个教堂在圣心教堂后面,不很显著。一进门,能看到丹尼斯抱着自己头颅的立像,这个造型在巴黎其它教堂也能看到,巴黎圣母院就有,不过多了几个天使陪伴着他。丹尼斯在法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和1圣女贞德一样,被封了圣的。而促成丹尼斯成名的地方,就是蒙马特高地。

现在的蒙马特高地,成为了旅游和休闲的圣地,游人如织。不光有游人,更有艺术家现场献艺:可听各类音乐演奏,可看画家素描人物风景。蓝天下,抬眼近处是雪白的教堂,放眼远方是朦胧的巴黎。再也听不到革命的隆隆炮响,却可感受到圣心的绵绵温情。

通往蒙马特高地的石阶道。我们把车停在小街上,开始寻找上山的路。儿子眼尖,一下子就看见路边的标志牌。没绕道,直直地就上去了。

街头的艺术家们,占据了整整一条街。不能轻视他们,不知哪天就是为出名的大画家。有一幅他给你画的肖像,值老钱了,不是?

礼品店生意兴隆。看到店名的法文字母,St.Pierre (圣彼得)Montmartre(蒙马特),就算是不认路,也知道没走错。

这个是圣彼得小教堂,就是在圣心教堂后面的那个。虽不如圣心宏大,却是当地的老古董----早过圣心教堂八百年。

拿着自己头的丹尼斯。法国人叫丹尼斯的很多,根在这。

圣彼得教堂的大堂,很朴实的感觉。

圣心大教堂的英姿。离得太近,只能照仰视。整个教堂的外表是用当地出产的石灰石装饰的。这种石头的一个特点是,能自行分泌石浆清洗自己。所以,不论多久,都能保持洁白的颜色。我在前几篇登过塞纳河谷的照片,那里河岸山上的悬崖,总是雪白的,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种建筑风格被成为新巴洛克式,感觉很现代。不过,它也的确不老旧,正式开放还不到一百年的时光。

再从正面仰视一下。上面左右的两个青铜骑马人,一个是圣女贞德,一个是法国国王路易九世,两个人都被天主教封为了圣人(路易九世是唯一一个被封圣的法国国王)。

圣坛上方的大型马赛克壁画。看耶稣的心口处,是象征神圣的金色光圈。这张照虚了。

大厅,非常有气派的造型。

从教堂往下走,是几个不同层次的广场。人们在广场上休息照相,音乐家在广场演奏。整个蒙马特高地,阳光、祥和、安宁;历史在这里终于翻过了暴虐、残杀、复仇这一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