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这样一个话题,首先就是比较片面或偏激的思想,不是一种积极的、友善的、人性的理念。如果真的有“格格不入”,双方应该断绝来往,要么你死我活。
当今中国,不仅开始接受欧美的科技、教育、体育、法律、金融等体系,还在政治、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与欧美各国广泛开展合作。举一个例子。今年9月底,美国航天局援引2011年首次通过的对华航天合作禁令(即“沃尔夫条款”),拒绝6名中国研究人员参加第二届开普勒科学会议,引起多位美英著名科学家不满,并号召抵制会议。不久,美国航空航天局管理层回应说,拒绝中国科研人员参加该机构将于11月举行的开普勒大会,现在看来这明显是曲解了相关安全法案。美国航天局发言人阿拉德·比特尔当天也向记者表示,最初(禁止中国籍研究人员参加第二届开普勒科学会议)的决定是“不幸的”,是出于对外国公民访问美国航天局设施政策的“错误理解”。美国政府10月17日重新开门后,美国航天局“纠正了上述决定”。这也表明:隔绝中国与欧美的,不是中国,而是欧美自己。当然,美国能够纠正错误,还是值得称赞的。
造成中国与欧美格格不入的最初原因,当然是冷战期间“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容对立所导致的。正是由于不同的政治价值观,造成中美关系如同夫妻吵架,分分合合。最近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欧美各国的经济不景气,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或者说“和平崛起”,将取决于打破传统共产主义的马哲学。实际上,乐观主义者早就看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早已抛弃来自西方的传统共产主义思潮,而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指导思想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道德中优秀的核心部分,并容纳西方现代先进文明思想为一体的现代革新哲学,即“哲学自我”的重构。
过去有人认为:两种重要的文化价值观支撑着中国的政治体系,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等级制度,以及维持统治合法性的儒家“天命观”。这些历史传承限制了中国分享全球领导力的范围,因为它们毕竟是东方思想,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也并非一直正确和有效;而分享全球领导力,需要中国和西方价值观实现某种程度的融合,这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与融合,其根本目的是要创造当代中国哲学的新形态。而“哲学自我”的重构,则构成了中、西、马哲学对话与融合的根本追求与目标。
西方一些媒体宣称西方(包括美国)的价值观具有普世意义,美国和欧洲不会停止逼迫中国接受这些观念。最近的“监听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曝出德国总理默克尔私人电话被美监听超过10年。法、德、意等美国的欧洲盟友群起谴责美国,令近期原本不佳的美欧关系雪上加霜。但总的来说,这只能算是美欧关系中的“战术问题”,并未动摇美欧战略合作的根基。不过,面对北约和美国对土耳其购买中国“红旗-9”防空导弹计划的打压,土总理埃尔多安10月23日做出强硬表态:没人有权干涉土耳其独立自主的决定。土耳其总统居尔当天也出面辩护:“任何国家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这件事,应该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一个象征,更是欧美战略合作上的一根肉刺。
相比之下,中国也已开始对外输出本国价值观。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为了向世界推广汉语,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而设立的官方机构。美国华盛顿智库“2049计划研究所”2013年10月公布一份报告,指孔子学院在传授汉语的同时,也在灌输意识形态,借此影响对中国的评价。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加拿大每年发行大量的生肖邮票和“龙”的钞票或货币,华人移民大肆购买美国加拿大的房产,中国旅游团横扫西欧各国旅游零售市场,难道说欧美各国开始因为中国强大的经济后盾而动摇了它们内心坚定的“普世价值观”?
过去有些学者指出,中国需要选择:要么接受西方价值观,要么打造一个与西方隔绝的东亚圈。后者不仅将引发与美国的冲突,还将引发与其他亚洲大国的冲突。而实际上,中国没有选折上述这两条道路。由此可见,中国的确在沿着自己“中国特色”的最佳道路在前进,但无论如何,中国都不会“取代”美国,更不会与美国发生硬碰硬的军事冲突。中国与欧美,合作才能双赢;中国与欧美格格不入的思想,应该更新换代了!
相关阅读:
试论中国文化哲学的三个阶段
http://www.backchina.com/blog/250647/article-121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