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休宁中学,简称休中,当地人亦称“洋学堂”, “皖南学府”,地处风景如画的黄山白岳之间,座落在休宁县万安古镇,今年(2012)迎来她百年华诞。
1912年初,根据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普及义务教育之纲领,在当时的徽州六邑(休宁、歙县、绩溪、黟县、祁门、婺源), 由绩溪县人氏胡晋接先生创设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开徽州师范教育之先河。翌年7月,购得休宁万安古镇新棠吴、任两氏故居为永久性校址。其后,学校数易其名, 于1952年始定为安徽省休宁中学至今, 先后被定为省属重点中学,安徽省示范高中。 2012年7月,被评为中华百年名校。
建校伊始,学校占地总面积约5亩,现扩大为180亩。先后兴建教学楼, 学生宿舍,逸夫科技楼,按国家一类标准配置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
休中不仅是父母、弟弟和我的母校,也是我们大家庭几代、十几人的母校。 2010年春,弟弟和我回国探亲,姨妈陪我们一同回母校参观。
1. 学校大门的校坊。上书“安徽省休宁中学”校名,为著名书画家罗工柳先生所题,立于2002年休中90华诞之时。
2. 校大门前是占地50余亩的学府广场。 广场内有园林路7条, 树木300余株,灌木近千平方米。 直径20米的悬浮式罗盘、日晷矗立在环形水中。 我们因时间有限,未能全部游览拍照。
3. 校坊背面刻的 "诚毅"二字, 是100年前第一任校长胡晋接先生所立的校训。 “诚”重在做人,诚实、诚信, 待人真诚,对国忠诚, 诚是为人之基,立世之本。 “毅”重在做事,坚韧、勇毅、毅力,毅然,百折不挠,顽强坚毅,毅是通往成功之秘笈。 休中重教书,也重育人。
后来才得知,校园内还有块两米高的校训碑,上方刻中“诚毅”,下方附镌止澄先生诠释之语。 是休中九十年校庆时由文宏太、朱立培等53位退休教师捐资树立。可惜我们没看到。
4. 穿过校坊,是座小桥,小桥两岸, 桃红柳绿, 一片春色。
5. 入校门后,首先看到的是2009年高考录取版。 未拍全照,记不清是4或5版。但最后一句是: "由于版面有限,不能一一列出, 敬请原谅"。 打心眼里为学弟学妹们的成绩高兴, 为母校自豪。
6. 原大会堂旧址, 现建了逸夫楼。
7. 面对校门的教学大楼。
8. 进校门后右转的右侧,是古朴典雅徽派风格的长廊和内墙。
9. 继续往前就是操场。
10. 教学大楼前的花圃草坪。
11. 休中是一所花园式学校,环境极其优美。 春茶(花); 夏荷(花); 秋桂(花); 冬竹(子)。 一年三季校园中都飘着玫瑰、蔷薇和各种花卉的芳香。 漫步校园,徜徉小道,处处幽香袭人。
位于人工假山和荷花塘畔的6角梅轩亭,为纪念休中的创办人、第一任校长胡晋接先生而建。 始建于1935年,原位于校园亥山上,1966年毁于文革。 1992年休中80年校庆时由1946、1948两届校友捐资,重建于此。因胡晋接先生号为梅轩,故命为“梅轩亭”。
亭上方横匾上苍劲有力的“梅轩亭”三个大字,系老校友著名书画家黄澍先生手书。 亭正面两柱的对联:“悲天悯人阐扬大道;明经治事作育英才”,系始建亭时校长李辛白先生所撰,重建时由校友书法家胡云先生书写。 亭内南侧梁上有休中名师鲍幼文先生所作《水调歌头》词一首,称赞梅轩先生“一丝不苟,一尘不染,肝胆照 人”,“遗爱垂千年”。
12. 夏日的池塘荷绿花红。夜幕降临、明月悬空时,”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是休中静谧的荷塘月色。
13. 操场篮球场原来的沙子地铺上了水泥。 后面的草坪及200米跑道未有变化。
14. 亥山重铺了石阶山道,石阶右侧新建了乒乓球场地。
15. 未进去看,不知是何建筑。
16. 这两栋好像是原来的老教室。
17. 这栋新大楼在亥山上, 可能是理、化、生实验室, 也可能是语音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或是兼而有之。 亥山上曾有个大科学馆,里面有很多动物(如孔雀,老虎,狮子等)、及其它的珍贵标本, 均毁于文革,令人扼腕。
18. 亥山上的老图书馆。 休中图书馆藏书丰富,虽在文革初期的打砸抢中毁了大量图书,但截至2006年, 仍拥有古籍和现代图书16万余册。
因对此图书馆的特殊感情,想介绍得详细点,没兴趣的同学可跳过。
当年我在校时,图书馆仅有两位老师。 一位是在那工作多年的陈老师, 另一位是曾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的杨老师。 因工作量较多,需要5-6个学生义务帮忙。 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义务帮忙的时间在课外活动,任务是按借书的索引卡片,到书架上取书给同学。把同学还的图书上架,再将卡片放回检索抽屉的小纸袋内。 买新书时,写/贴图书标签,做检索卡片,归类上架等等。
当时,除数理化丛书外,还有大量现代文学和古籍图书。 这些书籍按国家(中国文学,苏联文学及欧美文学等),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戏剧、童话故事等)等分门别类、标签上架。 前几排书架下层是常借的书, 书架上层全是少有人问津的古籍图书,室内后排则是当时被列为“毒草”的欧美及中国文学。 少量苏联文学可以外借,放在第二排书架上。
校内学生每周凭卡可借一本书,做义工的同学则可无限量借。 第一次接过陈老师推荐的几本外国名著(“毒草”)时,心里非常吃惊。 他读出了我眼中的问号,轻轻地说,没问题,这都是很好的作品。 就这样,在陈老师的呵护下,在相继的10几年中,我尽情享受, 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地读了一些书。 离家后,每次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回母校看望老师们,第二件事就是去图书馆借书。
19. 杨老师待人和蔼,可能因为人生经历的坎坷,平时寡言少语,我们与陈老师交流甚多。 听陈老师说,休中图书馆的索引及图书管理是很先进的, 这话N年后我才体会到。 那是到上海后,第一次到上海市图书馆借书。 当我轻车熟路、很快地找/借到所要的书时,心中很为母校图书馆自豪。
20. 亥山上的雕塑
21. 下面这栋楼是原来的物理和化学实验室。 蓝漆窗子的是老物理实验室, 红漆门的是老化学实验室。
用毛玻璃与蜡烛做照相机成像原理的实验; 用磁铁做南、北极,右手定律,右手握螺旋杆定律的实验; 捡枯树叶放在对着太阳的凹面镜前燃烧,做凹面镜聚焦原理的实验; 手摇机器让小灯泡发亮,做发电机原理实验,......,这一切至今仍历历在目。
当第一滴酚酞将碱溶液变成粉红色,第一次看老师收集氢气(排水取气法), 第一次用自制的肥皂把手越洗越油(未完成的皂化反应),第一次看到试管壁上与热水瓶胆相同的银色(银镜反应),......,好奇心一次次被激发到极致, 迫切想通过这一扇扇打开的窗子,去观看那个奇妙的化学世界。
22. 横跨校园的亥山, 蜿蜒绵延数十里。 山上自然景观优雅,百年以上的古木参天,绿树婆娑。
23. 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耳闻鸟的啼鸣。 行走在山间小道,仿佛穿越于风景区内,令人心旷神怡。
24. 下图左边高新的教室与右边矮旧的教师宿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很能反映出休中的口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25. 看到亥山脚下当年老师住的宿舍,感到非常的亲切。 但历经N年风霜雪雨、油漆斑驳的门窗栏杆, 则在心中引起一丝酸楚。
26. 行走间,遇到3位二十几岁的老外。 我笨拙的偷拍动作,未拍就被发现。 我用英文跟他们说"hello",他们用比我还标准的普通话说“你们好”。 聊下来知道他们共有4人,两男两女均来自美国。 大学毕业后来这当一年外教。 有如此学英文口语的条件,真为学弟学妹们高兴。
27. 食堂仍在原来的位置,建筑显然重修过。
28. 食堂
29. 食堂的对面
30. 照片右手边依序是女生,男生宿舍
31. 过去的女生宿舍园林般美丽,粉墙黛瓦中间, 是园型的石大门,墙上装饰镂空的砖雕。穿过大门,迎面是棵2-3层楼高的桂花树,后面是被绿色丝状植物分隔成一片片的草坪花卉。春季,绿色丝状植物开着半 透明的白花,黄色花蕊,带着幽幽的清香。我们一群女生坐在上面,看小说,讲故事,编辫子, 织袜子,钩台布,说笑,玩闹,渡过了五光十色的美好时光。
32. 如今,除了那棵大桂花树,昔日的女生宿舍已不见踪影,那些美好的记忆似乎亦随风飘逝。 阿姨和我都在此住过,未免有几分惆怅、失落、和无可奈何。 但走出校大门前,再见到高考录取版时,我们就释然了。学校总需发展,关键要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33. 男女宿舍间新加了个超市。
34. 原来的学生餐厅,现改建成校史馆。 因锁着门,我们未能进去看。 但相信里面的资料展览,见证了休中的成长与壮大。
提起此学生餐厅,在此用过餐的同学大概都记忆犹新。 由于得天独厚的环境,当年学校的前(现在的学府广场)、后、左面均有大片良田与山地。 每年种植水稻,小麦,山芋,黄豆,芝麻和各种蔬菜,可能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 因为有粮食,学校内喂了10几头猪,由一位大家亲切称为“荷花公”的专人管理。
住读的同学每月交¥7.5的伙食费。 我周末不在校吃饭,每月还能退¥1(我的零用钱)。 因为自种的作物几乎是免费给食堂,所以当年8人一桌分饭菜,饭大都吃不完倒掉喂猪,菜的量也很足, 每周五中饭有肉,是很期待的一天:)。 大丰收时,如收获山芋,黄豆,全校的师生员工劳动一天,大家一起挖山芋或拔黄豆。这时学校会杀一头猪,每人半斤红烧肉,直接在食堂窗口打,一大搪瓷缸,再 加几斤山芋什么地。 那是我至今吃到过最好吃的红烧肉,每次弟弟和我都会把肉带回家和母亲分享。 第一顿吃肉,第二顿在肉汤内加豆腐青菜又是一顿美味。
35. 再见了母校! 永远地祝福您,我的母校! 深深地祝福您们, 我母校的老师,员工和校友们!
附1. 休中校歌.
附2. 休中前8任校长。
胡晋接 (1912 —1928.2): 甲申秀才 郡禀贡长
谢家禧 (1928.3—1928.8): 南京高师
许本震 (1928.8—1930.2): 德国野纳大学博士
曹元宇 (1930.2—1930.8): 日本东京大学
汪启疆 (1930.8—1932.8): 北京大学
汪采白 (1932.8—1933.8): 两江优级师范
桂丹华 (1933.8—1935.2): 法国都鲁斯大学硕士
李辛白 (1935.2—1937.8 ): 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硕士
ID: “徽州地区”(老名称),“休宁中 学”。 不是A兄猜的”安徽省“,”休宁县“。 也不是行写兄和其他上海朋友想的”徽州宁(人)“。 但经他们提醒,我更喜欢”徽州人“。 不管走到哪里,心中永远有个位置留给徽州。 无论身在何处,我永远是徽州人。 因平时打hz, 出来的是“徽州”。 注册ID时,打“hui"跳出了“幑”,粗心大意,我注了“幑宁”,直到麦片提出,才意识到此幑非彼徽:)。 好在文学城, “幑/徽宁”一样接受:)。
谢谢观看!
世界风情: http://bbs.wenxuecity.com/travel/352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