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every age its art, to art its freedom "
几天前看维也纳肖像画展压抑郁闷,but, but, 但是一种奇怪的感觉和力量,感动 好奇驱使我再回去看,
当晚 打电话和法国好友讨论,有点激动, 她说这个展览她发现了自己的revelation!, 我说我知道是谁,说出画家的名字 , 一位早逝的 维也纳画家, Richard Gerstl, 他的画里有一种 强烈的energy, 他简直是 维也纳的凡高, 如果他再活久一些
我们 一起再回画展, 坐在画廊里 小声交流,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这样喜欢现代画, 让我觉得惊奇的是,这些维也纳 艺术家的作品中 几乎透露了一次大战的天机, 那难道艺术家是预言家? 难道贝多芬也能预言100年后的一战, 这是他作曲的"Ghost", 不会吧?
印象中的维也纳是圆舞的圣地, 是西西公主, 是音圣们的根据地,怎么又成了世界上的郁闷自杀的首都呢? 一个多文化的熔炉, 却被认为是无能融化的熔炉 , 一个多民族的帝国的瓦解, 权力的真空要么走向和平, 要么就是乱战, 这都是人类历史上反复重复的事, 远古的部落也差不多吧, 只是我们的时代社会走向更精细,制度限制意外
那么1900年, 上一个百年的维也纳的艺术家为什么 会在这样一个 特殊时期开创一种新的艺术运动 (形式) ? 建筑,绘画,心理学..同时铺开, 难道这艺术是对病态社会的的汤药?Art is a medicin!朋友艺术是时代的温度计, 我更觉得: 相对古典时期, 这般艺术家的构图,brush,制造出来的肖像效果, 简直就像医院: 那些肖像,就像走进医院看到的病人, 画家毫不留情 地用画笔当手术的刀,去掉伪装的表皮, 直捅病态社会的骨骼和肉体。
瓦, 当画家作画的顾客不再是皇室,贵族,艺术家有如此之大的自由空间去表达自己的嗅觉和超前的忧患。 时代变换, 科技更新都会 给艺术家灵感, 不由得想起曾经在中国也有那么一群鲜为大众了解 的艺术家, 《星星画展》, 他们当年也学 法国impressionist印象派一样,把自己的作品 挂在美术馆外 , 可以想象当年他们的创作欲望 和那个年代的生机/危机。
维也纳的肖像画给我留下的是郁闷, 和随之后的震撼和感动,重新 看人,社会和时代,听 一首曲子, 看一次展览。。。或者一句话,对自己的生命都是一次刷新, 调整 一下自己看世界的zoom . 太复杂的理论东西不懂,记不住, 更喜欢视觉听力感受, 人和动物 最大的区别就是思想 的自由心灵的自由 , 艺术就是 用来沟通心灵 的,每个生命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 来理解,不论深浅
喜欢这句话:
"To every age its art, to art its freedom " (时代造就艺术, 艺术造就自由 ),
The Family, 1918, Egon Schiele (1890 – 1918)
Egon Schiele
《来自居特斯洛的阿尔伯特·巴黎斯之肖像画》,1918,
Egon Schiele (1890 – 1918)
(不知道为什么, 看到这幅画, 我想起 无名士兵)
Richard Gerstl (14 September 1883 – 4 November 1908)
(这幅画是整个画展 中色最明亮,最富有 生命力的, 最有will,可知和画家作画时的冲动和巨大的energy,特别是那些自由 的brush , 色彩,背景里很特别烟圈似的圆圈,让人 那种宇宙无极限的圆圈运动, 和生命不断坠落和更新。Richard Gerstl 画完这幅画 不久就自杀了, 因为他的爱 Matilda Schonberg离开他, 让人叹息)
作曲家Schonberg 自画像
(一只耳朵不见了,是不想听乱世的纷争呢,还是什么 据说是Richard Gerstl 鼓励Schonberg 画画 的0
'Children Playing', 1909 , Oskar Kokoschka (1 March 1886 – 22 February 1980),
(这还是小孩吗? 没有笑容, 没有童趣和天真, 没有空气)
'Silvia Koller with a Bird Cage', by Broncia Koller, 1907-8 © Eisenberger Collection, Vienna
Oskar Kokoschka, Portrait of Hans and Erica Tietze-Conrat, 1909
(那些毫无 生命力恐怖的手? 象征无力抗争的人群,还是战争中开枪血腥的手?一群无法沟通的人和暴力)
Portrait of Ria Munk III, Klimt
(这幅画是女孩 死后父母请Klimt画的)
'Portrait of Amalie Zuckerkandl', by Gustav Klimt, 1917-18 © Belvedere, Vie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