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三等车的甘地(2)

从这本Fighter without a Sword开始,我又捡起多年前没读下去的甘地自传。当年这书从名字到内容都没抓住我,但这次见到书名便一见如故 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 《我的真理实验》)。我们光环四射的领袖和各路大师都宣称自己代表了真理。矮小黑瘦的印度人甘地不过是在做几个实验而已。做实验,就有成功有失败。有不少人诟病甘地一些不近人情的实验(如他的禁欲实验)和不切实际的话(如“感化希特勒”等)。我觉得这没什么。真理是极难得到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实验要失败上千次才能成功,甘地的真理实验有那么多不成功或不为人理解也不该奇怪。

另一方面,爱迪生的电灯实验只要成功一次,人类几十亿的子孙后代就蒙其泽被。甘地的实验也一样: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除了兵不血刃送走英国人、建立了一个包容各种姓和各宗教的政体,还影响了美国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和南非曼德拉的反种族隔离运动。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运动思想便来自于他上神学院时听到的一个关于甘地的讲座。金博士认为甘地是历史上把爱的伦理学从个人行事原则上升到用于改革社会的第一人。

甘地也是肉身,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有发言权,但在一些事上有,比如印度。他的印度实验是成功的,因为他了解印度。他了解印度还不只是因为他长在印度。他从英国留学回国后四处碰壁,连饭碗都成了问题,无奈之下只能靠哥哥的面子和会英语的一技之长跑到南非找了份工作。这大概只能说明他那时对印度的了解是一塌糊涂吧。所以二十多年后甘地被英雄般欢迎回印度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解印度。中国的领袖出巡有专列,甘地游走印度各地喜欢坐三等火车车厢,主要就是因为他想了解印度:No reform is possible unless some of the educated and the rich voluntarily accept the status of the poor, travel third…”。另外他也不想浪费钱。

坐三等车厢了解印度果然不难:

As soon as the booking window opened, I went to purchase the tickets. But it was no easy thing to get them. Might was right, and passengers who were forward and indifferent to others, coming one after another, continued to push me out. I was therefore about the last of the first crowd to get a ticket.

     The train arrived, and getting into it was another trial. There was a free exchange of abuse and pushes between passengers already in the train, and those trying to get in. We ran up and down the platform, but were everywhere met with the same reply: 'No room here.'

这场面我自己在国内也见多了。不一样的是这位印度英雄愿意去挤售票口,也愿意一生看顾那些把他挤到后头去的人。甘地说他在三等车厢旅行的见闻可以写成一大本书。后来他“极为遗憾”由于年老体弱被迫放弃坐三等车厢旅行。

甘地自传网上有免费电子版。我的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Frances Pritchett 编辑的版本。她对这本自传的评价颇有趣: remarkable, enjoyable, admirable, irritating, unpredictable, endlessly thought-provoking.  这一串饶舌的形容可以归结为一个否定式判断:不隔靴搔痒。这也是我自己读这本自传的感觉。中国领袖的面目如他们的专列一样戒备森严讳莫如深,甘地的自传也如他的三等车厢一样跟大家零距离。

 

Gandhi: Fighter without a Sword 把甘地当英雄来写,甘地在自传里把自己当普通人来写。我本来想象的自传第一部该是追忆救世主如何横空出世,结果甘地对自己少时的回忆就是一本忏悔录:抽烟、吃肉(甘地家庭的宗教严格素食)、偷家里佣人的钱、耽于肉欲。他喜欢说的一个词是羞耻 (shame) – 他是在说自己羞耻,不是说别人羞耻。另外两个说起多次的词是懦夫 (cowardice)和无助 (helplessness) – 也是在说他自己。我没有看到他夸耀自己任何不凡的家世或天赋。不过这正合我的胃口: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决定我崇敬他的程度。能这样冷静检视自己的人,不管他是不是有世俗的成功,就已经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了。

我在多年前试着读过甘地自传的第一部,但没有读进去,因为那里头的情节太土太不热闹了。这次读也是从第一部读起,但不仅读进去了,并且非常喜欢。既然书没有变,那一定是我变了。原来觉得不热闹的东西现在觉得热闹了。我想一个东西是热闹还是乏味其实不取决于这个东西本身。人稍稍变化一下观察角度,东西的味道就全变了。小时候跟母亲去看共产党打国民党的电影,银幕上枪声炮声喊杀声响成一片时,转头一看母亲已经睡着了。我奇怪这样热闹的场面怎么就能睡着了呢。

 

现在我知道了。David O. McKay说:“The greatest battles of life are fought out daily in the silent chambers of the soul.”也就是说,外头看起来热闹的打斗其实可能很无趣。母亲看来早就知道这个道理了。

一生似浮云 发表评论于
A very interesting point:)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