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跟不上变化

闲时喜翻传记、回忆录,主人翁大都是经历不凡之人。回顾一生,颇有一些人生转折的描述。有的是选对了学校、有的是跟对了恩师、还有就是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抉择等等。他们中的多数,一生转捩不过一、两次,而且多是自己的选择,成就了一番事业。我喜欢看他们的书,一个不自觉的原因大概是,我的经历与他们相反:转向很多,多半不由自主,此生碌碌无为。 

我生在北欧小国丹麦,如果我父母有后来那些公派出国者的胆识和条件,让我在欧洲成长,今天的我,可能一句中文也写不出。 回国以后,我在芜湖的外婆家长到七岁,好像无人征求过我的意见,就被接到北京父母身边,再也吃不到芜湖的烧麦和枇杷,却因一口安徽腔,被小朋友嘲笑了很久。念到高小,前途已经有所耳闻:中学、大学、工作——做革命接班人。不想,十一岁上,文化大革命来了,我们的前程急转直下,先是停课闹革命,然后复课闹革命;接着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农村里一干就是五年。就在我以回北京当个小工人为志愿的时候,共产党却派我回学校念书,学的是中医。 

   那个时候,人们学什么、做什么,都由政府分配,喜欢与否全凭运气。所以,很多人转来转去,转不到自己的爱好和所长,蹉跎一生。 

    后来,中国的历史终于走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逐渐有了选择生活方式、学科专业和工作性质的机会。我于是先从医院转到报社做我喜爱的编辑工作,最后转出中国,成了移民。回望赤县神州,中国转弯了,时代不等人,跟不上潮流的千千万万中国人,被无情地抛弃了。 

我们从小就听到这样的教诲:能力与机会,能力更重要;能力够了没有机会能创造机会;若是能力不够,机会来了也搭不上那班车。却不想,人们某种能力的养成,多与他接受相关训练时的年龄有关。尤其是培养谋生的本领: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经营技巧、发挥艺术才能等等,开始得越早越好。当今中国来自五十年代生育高峰的人,数量极多、教育程度极低。过了最佳学习年华,遇到社会转型,早年共产党教给我们如何开展阶级斗争的一套,顿成屠龙之技。再学时下所用,已是事倍功半。难怪大陆许多中年人面对人生转折,徒呼奈何。 

    近代中国变化万千,生活转捩频频,方向不由己定。连先圣箴言都不起指导作用了,如老百姓言:计划跟不上变化。钱锺书先生则说:“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目光放近,则自应乐观,以求振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