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经常到村后的黑美山玩,黑美山主峰和尚岭髻顶上有道战壕,听说是打日本时挖的。在通往和尚岭髻顶的路上,右手边有个山坳叫琼坑的,那里有个大墓,在山上 也可以看到墓前的大石碑,孩童间传着那是一个军长的墓,我们从来不向那方向扔石头。因为琼坑很幽静,小时候从没到过里边去。92年回乡,一人没事就在村里转,转到琼坑时就走了进去,来到那墓碑前,上面有三、四十个人名,全是赵姓的,有仕、善、汝、崇、必等字班。
小时常常听老年人谈起走日本仔(逃难)的事,1939年四月,新会城沦陷, 日军向台山推进,沿途都受到抵抗,天马、天禄、茶坑(梁启超的家乡)、官田、三江都有打日本的故事,茶坑有被俘的人被用铁线穿过手掌,成排被赶进大洞海的说法。三江抵抗最烈,所以三江被烧,三江人要走难。我们祖屋(上屋)因为门口有井,日军就在那驻扎,走后就烧了,我阿婆走难回来后就搬到我们以后住的那间屋,上屋只修了一半,后来成了女仔窦。
三江一向都很富裕,许多人有枪,听说日本人要过来,大地主赵其优就召集镇中有声望的父兄,决定和日本人搏过,一时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力出力。三江乡的壮丁队成立,也就是新会县义勇游击大队的前身,赵其优为队长。解放后在各挽冲的三江招待所用的大屋就是赵其优的大屋。其他地方也来支援,我二姑妈还记得三江抗战时,古井池溪老赵来支援,一个满头白发的在野师长高举一面《支援三江抗战》的大旗走在前面。抵抗了多久就不大清楚,有一种说法是日本人在正面攻不进 来,就逼官田人带路从山后包抄才打下三江。
有两个人的事迹一直在人们之间传颂着,有一个叫打雀奉的,守在官田和三江之间的牛皮孔山,将自己藏在一口棺材里面(抱必死之心),以打鸟练就的枪法,打死不少日本兵,后来被发现,壮烈牺牲。
另一位叫黑鬼荫的,守佛仔岭,用三江唯一的一支‘风龙’(乡下是这么说的),可能是机关枪,被打死了还抱着‘风龙’立着不倒,同伴从他手里接过‘风龙’才倒下,他的同伴就抱着‘风龙’从山腰滚到山下。
打起来时,三江的平民就开始走难,有几个没走的,后来被打死了,有一年学校纪念三江抗日,有人将这些事画成画,还有传说,躲在牛皮孔山一个山洞的十几人被日军毒死的事。LP说她乡下的人都躲到山里的一条山沟下,有个女青年以为日本兵已撤了,不听人讲,非要去看看个究竟,以后就再没人见个她了。
三江沦陷后,壮丁队退至背坑,三江壮丁队改编为新会县义勇游击大队,驻防古井、背坑、 网山一带,次年8月, 奉命改编为第七战区挺进第七纵队所属游击支队(后称独立大队), 赵其休为支队长。
以下是在网上搜到三江抗日的资料:
三江人民三次痛打日伪军
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会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人民群众痛击日伪军的事迹,其中,尤以三江人民三次痛打日伪军最为著称。
1939年6月至9月, 以新会皇族村赵姓后裔为战斗主力,打响了江会地区最为激烈、最为悲壮的乡土守卫战,在江会始陷敌手,万民惧惊时,三江人民三次痛打日伪军,狠狠打击了日本 侵略者嚣张气息,大长了中国人志气。后来,广东行营主任、国民党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将军曾赠送参与这场战事的赵其休敬挽一幅,以示敬意,即“毋忝于 国,毋忝于宗,两代河山留正气;不屈于元,不屈于日,三江风月吊忠魂”,对三江村民三打日伪军,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江地处交通咽喉,位于潭江下游,银洲湖畔,是日军打通崖门、磨刀门水上交通要道必侵之地,同时,三江也是公路枢纽重地。1939年3月,在江门商港与会城沦陷后,江会国民党守军已退守新会的大泽、崖西一带。6月2日(一说是5月21日),在伪挺进队长莫福标带领下,江会伪军300余人,首犯三江。
在此前,为保卫家乡,在赵其休领头资助及组织下,三江乡已成立一支约300人的壮丁队,他们绝大多数为赵姓后裔。
当天傍晚时分,伪军们在官田登岸后,即向仁和里进犯。三江乡壮丁队占据有利地形,打得伪军抬不起头。此役,三江人民大获全胜,除莫福标等4人逃跑外,打死100多人,生擒100多人,取得日寇入侵江会以来最为辉煌一场胜利。
3个月后,日伪军又出动800多人,二犯三江。战斗中,一路伪军来到与三江隔山相望的洋美村。伪军头目诱骗洋美村壮丁说,不用担心,他们只是借道到三江,于是,壮丁队队长来个将计就计,假装同意。等这个头目进村以后,立即将其擒下。村外的100多伪军,见头目被抓,吓得立即四散而逃。见此情景,壮丁队战士冲出村子,四处搜捕,将他们一一抓获。
十几天后,恼羞成怒的日伪军,纠集3000余人,人数为首次侵犯三江近3倍,陆路水路并进,向三江乡发起了更为疯狂攻击。
三 江人民没有屈服于敌人的淫威,而是群情激扬,视死如归,准备与入侵的敌人拼到底。壮丁队与村民利用自己对地形熟悉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声东击西,到处开 花,打击敌人,并在夜色掩护下,同侵略者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打得日伪军胆破魂飞,龟缩在一座楼房里不敢出来。与敌人成功周旋一夜后,为保存力量,也撤往古 井附近。
赵其休与三江抗战
说三江人民三打入侵日伪军,有一个人必须要说,他就是爱国人士、旅居澳门商人赵其休。
在 广州沦陷后,赵其休由澳门返乡,倡议乡亲要战守保家园。同为新会皇族后裔的赵冰博士曾有口述著作《义士歼倭记》,现存新会区景堂图书馆,书中对赵其休抗日 事迹有详尽描述。据此书记载,赵其休当时返乡后,即与同宗共商抗敌,众人请他牵头组织乡亲抗敌,“其休深明兴亡有责之义,早具宁为玉碎之心,乃毅然接受群 请,统筹饷械,振臂高呼”,并“振奋军心,枕戈待敌”。乡亲们也“有枪者出枪,有力者出力”,万众一心,还“向太祖祠祥光堂建安郡王迎公灵位前宣誓”,决 心誓死保卫家园。全乡组织了300余人的壮丁队,并由赵其休出任乡联防委员会会长。
首战时,赵其休并不在三江乡。再战失利后,他便从澳门返乡,带回澳门同胞捐献的100包大米和捐款1万元,解决了队伍补给,其后,壮丁队再次集结,将日伪军赶出了三江,取得了三江人民三打日伪军最终胜利。后来,赵其休又聚集三江失陷后撤往古井的壮丁,经整编,并经国民党县政府同意,组成了抗日战队伍“新会县义勇游击大队”,他出任大队长,继续在新会境内坚持抗日斗争达6年,直到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他又回到澳门经商。
据《义士歼倭记》记载,为表彰赵其休抗击日本法西斯所做出的贡献,1952年,他曾被授予“英皇自由勇敢勋章”。当年,在三江乡修建抗战烈士碑时,应赵其休请求,广东行营主任、国民党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将军撰写敬挽一幅,即“毋忝于国,毋忝于宗,两代河山留正气;不屈于元,不屈于日,三江风月吊忠魂”,并雕刻在石碑上。
中共组织与三江抗日
当时的中共新鹤县工委始终参加与领导了三江抗日,并在其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组织积极推动下,全乡组成了壮丁队,中共三江党支部书记赵梅友,以及共产党员赵启、赵关沃等,还都是部队的骨干力量,战斗中冲在前 面,不怕牺牲。战斗中,党员们还号召动员群众支援前线作战,使入侵者陷入不可抗拒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
日伪军首次侵略三江乡,乡联防委员会会长赵其休与政治部主任赵宝贤,分别在澳门与香港,一时群龙无首,人心涣散,时任乡联防委员会副主任的赵梅友与党员赵启挺身而出,组织壮丁队迎战。赵启还亲带两个小队,驻守佛仔岭与大营,痛击伪军。共产党员赵关沃也带领仁和里20多名纠察队员参加了战斗。二战之时,国民党叶柏生部队进入三江抗日,与壮丁队共产党员积极合作,齐心协力共阻日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