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都是外来词。本来这两个词是稍微有点区别的,可是自从翻译过来以后,一般都被国人混用。

文明一般偏重于物质方面,而文化更偏重于精神方面。什么意思呢?比如:科学技术,属于文明方面。语言、文学、音乐、生活习惯等属于文化方面。用英文来说明,文明比较接近civilization。而文化则比较接近culture。当然,这两个词是可以混用的。但我们要明白他们之间的小小区别。

既然文明偏重于物质方面,那么文明一旦有了成果,是可以立刻普及的。近代科学技术大体上都是欧美发明的,但是很快世界各地都普及了。电脑、电视、电话、汽车、飞机,现在全世界都有。也就是说一旦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成果,立刻就会成为世界的。

但是文化就不同。不同地区的人群形成的文化,是很难普及的。中国人下了如此大的精力学习英文,还是不能变成英语国家。印度被英国殖民了数百年,印度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与英国还是不一样。文化是很难改变的。

电影的技术属于文明,一旦电影技术发明以后,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利用电影技术来制作电影。可是各个国家的电影都带有强烈的文化特色。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印度、南斯拉夫,这些国家的电影一眼就能看出差别。

这就是文明与文化的区别。我们所谓的中华文化,大体上是指思想意识和民族习惯方面的。

世界各地的文化不同,最先的根源是自然环境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早期的人类文化大体上有三种类型:1、农业文化;2、游牧文化;3、商业文化。这是从一个民族主要的生产方式来区分的。比如中华民族,既有农业,又有游牧,也有商业。但主体还是农业。西亚地区和欧洲地区,也是三者并存的,但主要是商业文化。而欧亚北部的民族是以游牧为主。这是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所导致的。

一旦人类进入了农业为主体的社会,就可以自给自足了。只要在这块土地上多下一些功夫,就可以获取到生活的必须资料。有一少部分需要通过交换来取得。所以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到了自给自足的状态,进入到了平等交换,互相尊重的道德社会。当然,各民族,各部落之间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但这些冲突是插曲,而不是主体。

而在欧洲和西亚,土地狭小,很多地区的种植物和作物是远远不能满足当地人需要的。他们只能向外以贸易的方式获取。但是贸易往往也无法满足需要,缺口非常之大。所以多半是抢劫。比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描述的斯巴达,就是一个崇尚战争的城邦,他们的使命就是征服和掠夺。这是当时乃至于后代欧洲人最理想的国度。为什么这样?生活资料机器匮乏。这个民族为了生存只能采取这种方式。

而北边的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尽管早期都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但后来也都征服过大半个欧洲。这些民族都是以游牧为主业的。他们的很多生活必须品,都及其缺乏,只能去掠夺。南略中原,西扩欧洲。不掠夺就无法生存。

所以游牧民族和商业民族,总是有一种强悍的进取精神。他们把自己塑造成征服者,以征服者为骄傲。把被征服民族视为奴隶,随意践踏。这种状况在中华民族也是有的,但是很少。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各部落都是以协作互助为主,带有继绝世,举废国的精神。所以中国人的主流思想是安足静定的。中华文化也都是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中国也曾征服,但往往不是消灭方式的征服。只要归顺,大家依然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利互惠的。而没有种族等级的差异。中国统一以后,也曾开疆扩土。但版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扩大了,没有意义了。扩大版图不是为了掠夺财富,而是为了安居乐业。尤其到盛唐时期,各国使者纷纷而至,为什么?因为他们给大唐进贡,大唐往往以十倍的价值欢送给他们。这是中国人的精神,也是中国人的文化。

当然,这只是一种大体的分类。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现象都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性,又有相当的主观性。很多人说,春秋那个时期促成造就了孔子。可是为什么不是别人呢?为什么别人不具有孔子的文化高度和文化作为呢?毕竟还有一些主观因素。而且很多问题还有一些机缘巧合的因素。比如齐桓公励精图治,称霸诸侯。可是他的后代多半是酒囊饭袋,再未使齐国崛起过。这是时运的问题,不是可以用客观性来说明的问题。

很多人在读历史的时候,完全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生搬硬套是不合适的,但又不能不承认历史具有客观性。把100年来,中国受西方列强的凌辱,就认为中国的文化与文明全面落后,这也是不客观的。宋朝和明朝,在农业、商业、科学和城市化方面,都远远领先于世界。可是却败在两个非常落后的少数民族的马蹄下。所以成败,也并不完全取决于文明、文化的高低。

历史是复杂的,我们不能再像一百年前那样用简单平直的论调来评价历史。我们既要归纳出主体的精神,又要区分开具体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有所了解,有所认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