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西医解读中医的“虚”与“实”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用西医解读中医的“虚”与“实”

(探讨版) 

 

1,“虚”与“实”的辨别

 

中医的“虚”与“实”,实际上讲的是“五虚,五实”:

 

“五虚”,语出《素问·玉机真脏论》。虚,是指正气虚弱而邪气不盛(或邪气已经祛除,只是正虚未复),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指脉来细弱、肤冷、气少、泄泻而小便清利、饮食不入等五脏俱虚的严重证候。这种情况经治疗后,若能进食、腹泻止,是胃气恢复的现象,为病情转危为安的标志。用临床医学来解释,可能包括激素水平不平衡、消化功能障碍以及心血管功能等问题。

 

“五实”,语出《素问·玉机真脏论》。是指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指脉来洪盛、皮肤灼热,腹胀、大小便不通、精神昏乱等五脏均有实热的严重证候。这种情况经治疗后,若有汗出、二便通畅,是邪气有出路的现象,为病情转危为安的标志。用临床医学来解释,可能包括急性炎症、中毒、过敏、癌症等。

 

“虚”与“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实证反映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虚实辨证,可以掌握病者邪正盛衰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攻补适宜,免犯虚虚实实之误。

 

中医虚实真假的辨别,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作为辨别虚实真假的要点,指导中医临床辨证。

 

1)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浮候如何,沉候如何。

2)舌质的胖嫩与苍老。

3)言语发声的亢亮与低怯。

4)病人体质的强弱,发病的原因,病的新久,以及治疗经过如何。

 

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和疾病耗损等多种原因。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很难全面概括,常见有的: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或为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红数。西医可能认为是体内细胞水平的功能性障碍。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堆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实证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一是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积于体内所致。随着外邪性质的差异,致病之病理产物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症候表现。

 

临床表现:由于病因不同,实证的表现亦极不一致,而常见的表现为: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淋沥涩痛,脉实有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西医可能认为是体内细胞水平的协调性障碍。

 

    3,虚证与实证的证候表现

 

虚证与实证的证候表现已分别介绍如上,但从临床来看,有一些症状,可出现于实证,也可见于虚证。例如,腹痛,虚证实证均可发生。因此,要鉴别虚实,必须四诊合参,通过望形体,舌象,闻声息,问起病,按胸腹,脉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一般说来,虚证必身体虚弱,实证多身体粗壮。虚证者声息低微,实证者声高息粗。久病多虚,暴病多实。舌质淡嫩,脉象无力为虚;舌质苍老,脉象有力为实。

 

简单地说,人体是一个大的代谢机体,就像管道一样,人吃进食物后,脏腑把对身体有益的养分吸收了,把代谢完所产生的废物排泄出来。如果废物在身体里堆积,长期排泄不出来,就会形成胆结石、肾结石、囊肿、肿瘤等,这些在中医里都称为实症。这就是机体或细胞的协调性失衡。

 

所谓肿瘤实际上是身体机能减退,该排放的垃圾排放不出来,就是中医说的实症。肿瘤没有良性与恶性之分,就算是良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变成恶性。正常人是不应该出现肿瘤的,按照中医来讲这就是实症,是人体内该排泄“毒素”的没有正常排泄出去,就会形成疾病,肿瘤就是这么简单。这里的“毒素”,不仅包括消化道排泄,还包括分泌、呼吸、流汗等等。

 

在中医里,相对于实症有另外一种病就是虚症。虚症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常见,例如失眠、多梦、偏头痛等,部分高血压也是属于虚症。有分析表明:中医虚症的本质是细胞因子,其基本发病学原理是由于细胞因子网络紊乱的结果。这就是机体或细胞的功能性失衡。

 

    4,虚胖与实胖

 

虚胖体质(本质可能是细胞内部的功能问题):

1),食量不大,东西吃得并不多。

2),身体容易疲累。

3),手脚容易感觉肿胀,特别是蹲下时,觉得小腿肿胀感强烈;与上半身比较,下半身更肥胖点。

4),脸色偏白或带青,讲话虚弱无力,怕冷;不易流汗、多白痰。

5),平时很少运动,肌肉比较松垮虚浮。

6),解出的尿液颜色清淡。

7),睡觉时经常做梦。

 

实胖体质(本质可能是细胞之间的协调问题):

1),平时吃得比较多,而且很容易又感觉肚子空空,又想吃了。

2),容易便秘,可能一个星期只有少于3次的大便。

3),外表看上去比较多肉,比较壮实。

4),经常感到口干舌燥,多浓痰、黄痰。

5),脸色较为红润。

6),小便的尿液较热,颜色浓、浊、黄、深。

7),晚上睡觉时常会做噩梦。

 

    5,表虚与表实

 

虚实常通过表里寒热几个方面反映出来,形成多种证候,临床常见的有表虚、表实、里虚、里实、虚热、实热、虚寒、实寒等类。

 

表虚里实,表里虚实错杂的一种表现。有因患者平素卫气不足,感邪后邪热内结而致;或因表证治疗失当而致。表现为既有恶风、汗出、身热等表虚证,又见腹痛、便秘等里实证。

 

表实里虚,是邪实正虚的一种表现。患者平素中气不足,感受寒邪后既有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实证,又见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脉沉等里虚证。

 

表虚:表证的一种类型。指卫外的阳气不足,腠理不固而出现的症候。其表现除有表证症状外,以自汗或汗出恶风、脉浮缓无力为特点。

 

表实:表证的一种类型。指外邪侵入后,阳气集于肌表、邪正相争、腠理密闭所出现的症候。其表现除有表证症状外,以无汗,头痛、身痛、脉浮有力为特点。

 

    6,虚火与实火

 

中医将“火”分为实火和虚火,实火的治疗是用清热、降火的泻法,虚火是用补法。

 

  怎样知道自己是实火还是虚火呢?

 

  (1)看小便:小便颜色黄、气味重,同时舌质红,是实火;小便颜色淡、清,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

  (2)看大便:大便干结、舌质红的为实火;大便干结、舌质淡、舌苔白的为虚火;大便稀软或腹泻,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

  (3)看发热:如果身体出现发热的症状,体温超过37.5℃时,全身燥热、口渴,这是内热大,是实火;发热时手脚冰冷、身体忽冷忽热,不想喝水,是体内有寒,为虚火。

 

  所以不论什么人,当感觉身体内有热、燥的时候,先按这几点对照一下,就知道这“火”是实火还是虚火了。

 

  只要是实火,现在中医最常用的各种清热、解毒、降火的药,连吃三天肯定降火。而目前只是单纯实火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了,多数都是虚火,用滋阴降火的方法有效。

 

有的人因寒重反而会引起“火”。当身体内的寒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伤肾,造成肾气虚弱,各脏器功能下降,气血两亏。肾主水,这个水是灌溉全身的,当水不足时,就如大地缺水一样,土地会干燥。

 

从西医的临床医学来解释:汉字中的两个“火”组成一个炎”字;英文里面有inflamed一词,词典里解释为“发炎的,红肿的”。词根是flame,意为“火”。从词源的角度看来,中西方人都曾经把“发炎”跟“火”联系起来。

 

发炎,表明火气旺盛,就是“实火”,身体自然会发炎,比如牙龈肿痛、咽喉疼、扁桃体发炎、感冒发烧(高烧)、烂嘴角、流鼻血等等。从西医来看,这种上火的种种表现往往是局部感染,是一种应激反应,它一般症状较重,来势较猛,属于急性病。这可能和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有关,细胞间的协调出现问题。

 

西医中的炎症分有菌和无菌性炎症,细菌能引起人体炎症反应。但很多理化因素也可以引起炎症,比如机械损伤,紫外线灼伤皮肤,化学物质烧伤,异种蛋白引起的过敏,都可以归结为机体受刺激后引起的炎症反应。

 

相反,很多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病症,是由于身体相关细胞的功能减弱、激素调节失衡、血液供给问题、代谢失常等,从而可能会导致中医上所说的虚火。这种“火”属于慢性病,所表现出的症状轻,但时间长。

 

实火和虚火不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不同,而且治疗原则及具体治法也有所不同。如果不管上火是实是虚,而一律用同一方法清热败火,则有可能非但治病不成,反而加重病情。因此,上火时,首先分清实火还是虚火后,再决定治疗方案,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编辑整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