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诗文书画兼擅,尤精于书法,真、行、草、隶诸体悉备,无一不工。正书宗颜、柳、钟繇;行、草书则师二王一系大家书,尤以二王及米为主。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书风飞动跌宕,沉雄劲健。其墨迹传世甚多,作品也多有刻石,最负盛名者为《拟山园帖》与《琅华馆帖》。
王铎书法在当时即颇受时人所重,有“南董北王”之称。好友黄道周曾称赞道:“行草近推王觉斯,觉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稍晚的傅山也谓:“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成大家”。另从其“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的自定日课也可想见。后世也多有赞誉:“宋人讲意态,故行草甚工,米芾得之,后世能学之者,惟王觉斯耳”(康有为); “文安健笔蟠蛟璃,有明书法推第一”(吴昌硕);“于明季书坛可谓中兴之主”(沙孟海);“自唐怀素后第一人”(林散之)。而在近邻日本,由于王铎书风颇合大和民族尚雄强进取的文化性格,更有“后王胜先王”之说。然因其“贰臣”身份,大节有亏,加之康、乾二帝喜董、赵,遂天下翕然习董、赵以及清代碑学中兴,清中期以后在我国其书法影响力渐微,继之者寥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受日本及河南中原书风影响,以及后来各种展厅效应的刺激,王铎书法又逐渐为我国大多数习书者所熟知、借鉴和取法,并逐渐成为当今书坛的主流和显学。
![](/upload/album/a9/59/c4/5e45003e06550ljBd6T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