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三部曲


 

声乐教学三部曲

时间:2014-05-05 14:14:49   阅读:2   来源:秘书处
声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 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同时,作为一门进阶性艺术,歌唱者在 学习和掌握它的同时,无论在其歌唱技巧还是心理培养方面都是一个逐渐进步、日趋成熟的过程。作为声乐教学者,笔者拟从学生歌唱基本技巧的获得过程中心理素 质的培养、学生与声乐作品之间角色定位及曲目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 学生演唱基本技巧的获得中心理素质的培养
声乐艺术本身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语言、文学等诸多内容。作为演唱者本身,声乐艺术又在他(她)的智商、情商、 品德、性格、意志、乐感及嗓音条件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如何成功地运用自身的“人体乐器”是演唱者进入声乐艺术殿堂的敲门砖,但也不能忽视对自 己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磨练。
声乐技巧本身是一个错综复杂、又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进阶过程,而声乐技巧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歌手心里 的支持,因此,歌手声乐技巧的获得与其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当歌手遇到从众生去向高声区过渡时,大多由于心理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整而产生紧张 情绪继而破坏了位置的保持,从而导致两种情况的产生:一种情况是出现常见的“滑动音”。由于歌手“位置”的下落或失去,使口型及面部肌肉失去张力,声音也 随之降至口部,且向咽后部移动,与此同时歌收到了上高音的刹那,由于位置没有完全打开,而高声区所需的位置是最高的,所以就出现了歌手位置由低到高、由小 到大的滑动过程,声音也随之出现了滑动。这样,就出现了歌手因滑动而耽误了音符节拍的现象。另一种情况是随着声区的提高,歌手紧张的心理状态会不自觉地引 导着歌手的后头甚至下巴向上提,造成喉头肌肉组织紧张而形成阻塞,使歌手无法获得气息的支持,因此,在声区的转换过程中,任何的不良心理反应都会直接影响 到声音位置的打开与保持,同时也导致声音因面部位置没打开而失去了高度,穿透力也随之减弱。要永远记住这一点;思想要领先与形体及动作。只有这样,你才能 在唱出歌词前,赢得位置打开与保持的宝贵时间。
作为一名歌手,只有通过无数次的训练、学习,并在训练中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里状态,才能使自己的心理素质随着声乐技巧的日益成熟而得到同步发展,才能把声乐作品的艺术思想通过自己身心的再创作,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听众。
 
    二、 艺术歌曲——通向声乐艺术之巅的必经之路
 
    对一位演唱者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曲目,是踏入声乐艺术之门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 众多的声乐作品中,艺术歌曲以其语言优美而精炼、曲式结构简洁而严谨、旋律风格丰富多彩而深受声乐初学者的青睐。Lied(复数形式为Lieder),它 的原文字面意义为“歌曲”,现在已专门用于韦伯、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施特劳斯等作曲家的德、奥艺术歌曲。 
    许多国内外声乐教育家认为,作为声乐基础课程的德、奥艺术歌曲,为声乐初学者不仅在歌唱技巧的掌握上而且在歌手心理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提供了一个“热身”的有力条件。 
    德、 奥艺术歌曲一般取材于一些优美的诗歌。这些诗歌大多注重其抒情性,有的着重歌颂大自然,有的以爱情为主题,追求“诗意的整体”的主张。像则养的作品,虽然 内容简单,但要求歌者在情感和声音上的表现力却是非常高的。另外,此类诗歌,有着严谨的格律,所以,与歌剧咏叹调中长长的越剧相比更具有简单明了、朗朗上 口的特点,同时也有助于保持正确的歌唱状态。优美的歌词,能激发歌手的思维想象活力,使歌手始终保持旺盛的歌唱激情,以达到声情并茂的完美境界。 
    大 家所熟悉的德、奥艺术歌曲有《小蜜蜂》、韦伯的《摇篮曲》及《路边的玫瑰》、贝多芬的《土拨鼠》、德国民歌《新生之歌》、《丛树》及《快乐的晚上》、勃拉 姆斯的《林中恬静》、《离愁》及《萨福颂》等。这些作品的调式、曲式结构简单易学,音域较窄、音乐布局短小精致,无疑为广大声乐初学者有效地克服发声障 碍、稳定喉头位置、调节各部位发声器官及共鸣器官协调运作提供了条件,对增强初学者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克服心理障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世界 各国音乐院校声乐学科教材必备曲目。
在璨若星河的德、奥艺术歌曲中,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旋律特点,为声乐初学者提高自身驾驭各种作品的素质及 能力开拓了巨大的时间空间。如,19世纪伟大作曲家舒伯特一生中创作了60多首艺术歌曲。其中流传最广的有:《摇篮曲》、《圣母颂》、《死神与少女》、 《致音乐》、《暮春》、《小夜曲》、《菩提树》、《鳟鱼》、《魔王》、《听、听、云雀》等。他的《流浪者的夜歌》描写了流浪汉对大自然万物栖息、万籁俱寂 的美妙夜景的观察、思索、托物抒情,借景感怀。它的调性、调式单一,以降B打掉贯通全曲,旋律质朴、静谧、风格安宁、想和,篇幅短小,音域不宽,全曲旋律 均在f1——f2八度音域内进行,全曲仅用4乐句、5乐节,一段体曲式结构的短小篇幅创作而成。德国19世纪上半叶音乐文化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音乐评论 家舒曼医生也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仅在1840年,他就写下了诸如《月夜》、《春夜》、《你就像一朵小花儿》、《森林中的故事》、《英雄颂》、《两个步 兵》等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的抒情艺术歌曲。作为19 世纪海涅、艾兴多夫及其追随者的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在音乐方面的代表人物,他具有“挑选使音乐更加完美的诗歌”的本能,他总是成功地从他的朋友或同时代人的 著作中挑选歌词。舒曼的抒情艺术歌曲创作独具特色,他非常注意诗与音乐间关系的正确处理。就像他曾经说过的,“我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在音乐中表达出 来。”《你就像一朵小花》正是这样一首与音乐完美结合的声乐名作。
德、奥艺术歌曲丰富而独特的曲式结构及艺术风格内涵,为广大声乐初学者提 供了独特的声音表现和情感表现条件,使声乐初学者能够在力所能及的演唱技术空间内自如地运用气息,调动情绪、保持正确的歌唱状态;反复训练,使歌手形成一 种在演唱技巧上的循序渐进、日臻完善;在情感表达上尽情抒发、淋漓尽致;技术上的不断提高,为声乐初学者在心理上提供了一种充满自信的收获感,同时也为歌 手们今后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训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咏叹调——声乐艺术表现里的辉煌

歌剧 是一门集音乐、戏剧、诗歌、舞蹈、舞台美术等艺术与一体的综合艺术,作为歌剧“灵魂”的咏叹调,在剧中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有的悲伤、压 抑;有的热情奔放;有的愤怒、狂躁;有的平静舒缓。它的生命力就孕育在剧情的起伏跌宕之中。只有歌手在真正熟悉剧情并从思想性、文学性、戏剧性、音乐性等 方面对曲目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和理解后,才能通过自己的感情宣泄和声音技巧来完美地表现作品;尤其是在歌手对声音技巧的驾驭上,人物角色的年龄特征、身体状 况、心理特征、性格特点都由歌手通过自己的声音来完整地表现给观众。
例如,被誉为本世纪“花腔艺术典范”的女高音歌唱家琼·萨瑟兰是大家公认的继玛利亚·卡拉斯之后第二位古典美声歌剧作品的杰出演唱家和诠释者。她通过对罗 西尼、贝利尼、及唐尼采蒂作品的深入研究,专心致力于探索古典美声的风格和传统。她从自己表演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品中得到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她力图通过自 己的演出时间达到声乐艺术表现的理想境界,把表演艺术的最崇高的戏剧激情和完美的声乐技巧结合在一起。1960年,赛瑟兰应邀在巴黎大剧院上演《拉莫摩尔 的露琪亚》。大家都知道,露琪亚这个角色有相当多的技巧高超的经过句,有许多花腔装饰段落。但最主要的是要求把露琪亚“发疯”一场戏中女主人公的那种特殊 “心理”演唱出来,也就是说,露琪亚的心理状态的特征必须通过演员的歌唱技巧与身体的动作上明显表现出来,这里的大段咏叹调的演唱需要极其熟练的技巧,饰 演露琪亚的女歌手无论唱得多么华丽,她如果不能把露琪亚的悲惨命运解释出来,就不算是成功。当时萨瑟兰的表演可以说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她看上去不是在表演 露琪亚这个角色,她本人简直就是女主人公,她完全使自己融入了露琪亚的生活和感情之中。她不负众望,一气呵成了露琪亚“发疯”一场戏的演唱。从露琪亚出现 在来参加她的婚礼的客人们面前的那一刻起,萨瑟兰的表演使它充满了少有的精彩效果:失去了理智的露琪亚以缓慢而迟钝的脚步沿着宽阔的楼梯走下来,她已处于 昏迷状态,她的整个面孔和目光都显示出与世隔绝的样子,在她的意识里,她已不是一个处于悲剧中的人物,她以为自己会再次幸福地和心爱的埃德加在一起。从她 的声音中听众能真切地感觉到这种柔情、温存的思念、幻想和兴奋,此刻没有人去关注演员的表演技巧,整个大厅里十分肃穆,听众完全被展开的悲剧情节所打动、 所震惊;在有长笛伴奏的一段咏叹调之后甚至没有了惯常的掌声,只是当大幕落下,遮住了失去直觉躺在地上的露琪亚时,观众才从充满悲伤的肃穆中猛醒过来,他 们从座位上站起来,向萨瑟兰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
由此可见,一首咏叹调,并不只是简单地通过声音来表现的,在它动人的旋律之外,还包含着错综复杂的声与情、演与唱之间的关系。
在提倡科学、鼓励创新的今天,在我国日趋完美的声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科学地发挥自身的声乐天赋,并能在身心方面得到完美的结合,成功地为我国的声乐 事业输送合格的人才,是我们广大声乐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思想观念与教学实践理论上的挑战。作为一名声乐教育工作者,我期望我国的声乐艺术舞台上将永远 闪耀着灿烂的星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