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赏析《黄土黄》

    舞蹈《黄土黄》的编创思路
舞蹈《黄土黄》
的创新灵魂及人文精神
中国聋哑人艺术团演出高清

舞蹈《黄土黄》始终围绕:黄土情结张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一把黄土就饿不死人的内在主题。黄土高坡造就了黄土地人的自然品性和精神家 园,它体现在舞蹈《黄土黄》的人文内涵上,其编创的主导风格就必然显现了乐观洒脱、明朗奔放、富于生活情趣、充满人文特点的美学特色:艺术手法上始终贯穿 着平民文化意识和审美视觉。一个根本的主题就是对黄土地人性的呼唤,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黄土地人的文化价值观受强烈的乡土意识支配,把人们的审美视觉总 是导引、带向古老圣洁的土地,从而使黄土黄文化内涵始终闪现着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光环,无不令人们感受到一种崇尚本土刚强洒脱的黄土气息扑面而来,领悟到黄 土地摄人魂魄的无穷魅力。

作品采用的是山西晋南花鼓的表演形式,透过铿锵昂扬、柔美细腻的舞蹈动作,将一个民族的酸、甜、苦、辣在原生态节庆舞蹈狂欢的激越中反向地显现出来。 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淳朴、勤劳、乐观的品性和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从《黄土黄》舞蹈中可以看到黄土地人坦荡的胸怀、强韧的生存力量及其纯朴的 品性。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可以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其舞美所体现的黄土地人的坚韧不拔精神,总是把大山土地的伟岸深邃与黄土地生长的人的顽强与 执着联系起来,总是在显示自然力量强大的同时显示人的生命力量的永恒对应。即黄土地人在艰苦环境中生产生活所产生的达观态度和乐观精神。

在编创中,编导者追求的是以动作的意义表现情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舞蹈结束时,跪伏故土、双手捧黄土周身扬洒的舞姿形象的设计,再一次把作品提升到了一个高潮,它既是舞蹈《黄土黄》的主旨突现,也是作品的点睛之处,它使得黄土地人的精神得以升华。

  舞蹈《黄土黄》立足在山西胸腰鼓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典舞,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中的动作,根据主题的需要加以创新改造。其击鼓动作,时而是双手敲, 时而单手敲;时而仰着敲,时而俯着敲;时而击鼓面,时而击鼓边,凡此种种技法,都将胸腰鼓这一原生态的秧歌鼓舞艺术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趣味盎然。

  探析舞蹈《黄土黄》编创的步骤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幕启景显,亮出苍莽、宏阔、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在阵阵的号子声中,一群光膀体健、穿着拐脚裤的汉子和裹着红头巾的姑娘,绑着胸腰鼓,在铿 锵有力的鼓声中,伴着声声呐喊,迈着沉稳的步点向前走来。他们时而高举双臂,奋力敲打,时而弯腰细听,是那样的强悍有力,充满欢愉。几声强鼓点之后,音乐 转为柔和,姑娘们以胶州秧歌中的划八字走向前台。只见在整齐划一的步点中,姑娘们双手或侧旁划八字,或轻柔舒缓置于胸前,表现出女性的阴柔之美, 与黄土汉子们的阳刚之气形成鲜明的对照,抒发了他们即使置身于贫穷的黄土高坡上,也痴心不改、无比热爱生活的乡土情怀。

第二部分:鼓声节奏加强,姑娘下场,男群舞上,敲起了欢腾跳跃的鼓点。此时,一男子居中,在众星托月嘿嘿声中,双手向上,腾跃跳起,然后双 手交替由上而下敲击胸腰鼓。接着两个、三个、一群汉子一起敲。他们艰难地攀起,向上掏手(全场寂静)。只听见那轻轻的敲击声,由弱转强,汉子由半蹲到直立 而向上跃起,不停地敲鼓、呐喊、欢跃。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生活在贫瘠黄土地上的他们虽备受艰辛,但仍能有着以苦为乐的拼搏精神,保持着豁达乐观、积极向上 的人生态度。

第三部分:舞蹈进入高潮,此时为点睛之笔,只见姑娘双手划八字上场,继而汉子加入,他们仍左右敲鼓,幅度逐渐加大,并从原地向上雀跃,数十 次重复这一简洁动作。就在这反反复复中,观众的心被撞击至兴奋共鸣状态,这时,一位独舞老人上场,他跪伏在地,用颤抖的双手捧洒着黄土,他的造型,与 那正在无休止狂舞的群舞形成高低、动静之间的对比,造成强烈的反差效果,烘托出《黄土黄》的深刻主题:即有一把黄土就不会饿死人,黄土大地是养育华夏儿女 的母亲。鼓点愈捶愈烈,痛苦与欢乐、现实与梦想,都在这激越的鼓声中交织、翻飞、升华,从而使《黄土黄》舞蹈艺术的火花光艳四射。

  舞蹈《黄土黄》的结构巧设及编舞技巧

  在舞蹈结构上,作品以不断分裂又合并的编创手法来呈现主题。如第一段中,开始是男女群舞,而后转为男组舞;第二段开始是女组舞,接男女群舞,又转为男 组舞:第三段为男女群舞和一人独舞并置。这样一种以音乐高度吻合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舞蹈情绪的对比,从而使舞蹈层次更加清晰明朗。在编舞技法上,动作的不断重复、强化和发展变化,营造了一种情感的诱惑力和穿透力。

  重复:动作在作品中用出了妙境。作品所用的动作组合不多,但由于采取朴素的重复手法,增强了动作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舞蹈最后那全体演员数十遍的左右击鼓动作的重复,震撼着观众的心。

  强化”;在男演员造型中,大量地运用了加大的蹲裆步向后用力仰身动作,从而强化出泰山般的不可动摇和豪迈伟岸的气概。

  发展变化:在作品的女子群舞中,编导把原本一拍一步的胶州秧歌动作,进行了节奏处理——时而拉得好长,时而又突然停住,从而使这些课堂的民间舞动作获得了新的艺术生机,令观众深思默想,回味无穷。

  当然作为一部经典的舞蹈作品,《黄土黄》的成功不只是有了以上几种好的编舞技法,更重要的是编导紧紧抓住了中华民族诞生和发展的脉搏,从千万年流淌的滚滚黄河水中托出了一颗热爱中华民族滚烫的,从而,创编出了有着思想深度、艺术震撼力和代表民族之魂的作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