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文化和“乐园文化”的影响)
东方宗教偏重于智慧解脱。例如佛教,道教,特别是佛教的顿悟派,佛教以为今生的苦难是由于前生的业。为了来生的幸福,只能今生勤修善行。 而西方宗教偏重于爱心解脱, 例如天主教,基督教。
东方宗教大都是多神崇拜(例如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国),而西方的则是单神崇拜。有人会说基督教产生于中东,不是产生于西方。那么我们换个说法,在西方单神崇拜流行,而在东方,多神崇拜占大多数。为什么?
这种不同来源于对宗教的目的不同。西方人,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和东方人比较)。 当然他们也会对大自然的不可知性困惑和畏惧,特别是对生死. 所以他们也要有宗教,要有寄托。
但对这些生活在乐园文化环境中的人们来说,宗教仅仅是一种寄托,一种心灵上的归宿。例如只要死后有个归宿就是好的。能在上帝身边就行。至于具体如何,则描述的较少,因为没有必要知道那么清楚。对于作恶的人或者是不信教的人,会怎么样?也不重要,只要知道那是不好的结局或归宿就行了,所以有个末日审判就足以满足心灵上的需要。西方人很少把不正常事件和信仰联系到一块,很少听说,什么地方的水灾是上帝发怒的原因是为了警示人们什么的。
生活在灾难和苦难环境下的人们,宗教的崇拜不单是(平和)心灵的寄托,而是寻找对于灾难下的创伤的一种安慰和康复, 并且还要有很多功能性的目的,例如把信教当作是一种规避灾难的“手段”和对未来的保护。如果仅仅是心灵寄托的需要,有一个“伟大领袖般”的神就可以满足。如果是为了一些功能性的目的,一个神当然远远不够。所以对苦难文化中的人们来说,真心希望有诸多神,且越多越好。好像是诸神的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则保护的功能越强,人们也就越放心。生孩子的有送子娘娘,发财的有财神爷。还有门神,灶神,风神,雨神,等等等等。
另外苦难和灾难的环境都会使人们变得服从权威,养成敬畏超自然的心态。因为灾难的发生是多方面的,所以也导致人们对多神的崇拜。对于死后的描述在东方也是极尽详细之能事。作恶下地狱就有十八层之多,层层不一样,充分显示了人们对死后世俗化想象和期待。所以实用性,功能性,世俗性的成分要远远大于心灵寄托的成分(死后和活着几乎没有多大差别)。而宗教劝善的目的或者说是许愿性也大都在來世的禍福, 例如不要墮入牲畜道,要生於富貴,生于官宦。----- 还是为了(未来)世俗的目的。
有意思的是东正教。东正教和天主教,基督教有基本一样信奉。但是东正教和天主教比较来说,具有保守性,即很少对教义,宗教仪式等随时间变化而作什么改变或调整(不“与时俱进”),和天主教基,督教相比又具有封闭性,不太强调传教工作的重要性(佛教也没有基督教对传教有那么积极。 例如拒绝出家时候会有很多理由:“你没有佛性不适宜出家”。六根不定,最后还有一招, 就是“打出山门”―――基督教没有这么拒绝入教的,有时还会到你家里向你传教。而和尚到你家来最多是来花个, 或作个法事), 依附性,即依附于世俗权力,分散性--即没有统一性的全球性的教会首脑机关,名义上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处于首席地位,但实际上各地的大牧首并不受其节制,而且一地区的大牧首对该地区的教会的影响也有限(这点也和佛教较接近,例如,深山老林中的寺院,根本是各自为政,各成一体。),神秘性,即强调祷告时的默想来达到和上帝的交流 (似乎和和尚的坐禅有些相似)。所以东正教比天主教和监督教在某些方面更接近于佛教, 这种差别不知道是不是由于东欧在文化形成和背景方面更接近于东方人, 亚洲人的状况。
鉴于文化的差别,和宗教的差别,所以几乎可以这样说,基督教在东方很难和其他宗教相匹敌,同样地,佛教等多神教在西方的文化环境下,能发展的机会不会很大,信众不会很多。这是由于文化差别的原因,即西方的文化环境不大适合佛教教义的传播,而东方的文化环境不大适合单神宗教的传播。如果在西方文化环境生长的宗教,例如基督教,要想在东方的文化环境下传播,其基本的教义就会(或者应该)被改变,或者其教义要按东方文化的特点重新解释,以使其能够适应东方人对宗教的需求。例如要加入功能性,世俗性,功利性,实用性等和信仰本身没什么关系的东西。
同样的如果把佛教的那些东西解释给西方文化环境生长的人们,他们会感到莫名其妙。
十九世纪中叶, 洪秀全领导了拜上帝会。拜上帝会是利用十九世纪上半叶传入中国的基督新教。最后导致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基督教这一外来文化在洪秀全的诠释中发生了变异:第一,基督教的一神论变为多神信仰,太平天国宗教信仰中,把独一无他的唯一 神变成了包括天父、天妈、天兄、天嫂在内的神团,洪秀全自称上帝的次 子、杨秀清被洪秀全确定为上帝的第三子也位列其中。第二,拜上帝会利用道教的鬼神祭祀和法术成为人与神交通的工具。第三,太平天国所信奉的 神灵具有人神同形且能互化的特性。基督教持守神无形论,拜上帝会坚信人神同形且 可以相互转化。在基督教看来,上帝是至高无上的抽象力量和道德原则。在人与神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帝 永远属于天国,高高在上,凡人则永远不可能提升自己到半人半神或神人 合一的境界。在太平天国的宗教组织(同时也是军事和行政组织)中,无不体现出道教四神,五方五色等思想要素的影响。太平天国的“天父信仰”因上述三个方面的变异而彰显出道教神灵信仰的本质特征。
总之,什么样发的文化会有(需要)什么样的宗教,而宗教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或者是文化的一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