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风俗差异大揭秘:3背后乱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出国前听人说起,老外如何光明磊落,不会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出国后才发现,
此种说法,完全是臆想,是猜测,是没有国外实际生活经验的人们闭门造车想出来
的。

实际生活中的洋人、白人同咱们凡夫俗子国人一样,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尚,大部分
人都比较的俗气。不论白人、华人,还是黑人,还是其他亚洲人种,都存在多种人
物, 即十个指头不是一般齐。有人成天无所事事,尽在背后议论别人,唯恐天下不
乱。而另一类事业心强的人成天忙于事务,也缺少时间背后说人。究竟是他们品行
高尚,从不使坏,还是忙得疲于奔命,无从顾及他人,施行背后推手,尚不得而知。

我出国先到日本,首先遭遇的是日本人。第一感觉:日本人非常友好,助人为乐。
但也发现他们的交流很含蓄(包涵寓意),人与人之间存在极其强烈的等级观念。在
一个科室里,第一教授一定会在第二教授或其他下属面前显摆,用简语,而下属会
毕恭毕敬,低头哈腰,大用敬语。最有趣的是,中等地位的人员刚刚向上级鞠躬之
后,回头对下属用粗语,头突然仰看蓝天,煞有介事。另外,不少日本人有“背后
乱说”的习惯。新年全科晚餐之后,我们实验室许多人要走马灯似的,换几个饭店
吃饭和卡拉OK店唱歌,轮流坐庄,玩个通宵达旦,筋疲力竭。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
现象,其中某人一走,背后评论该同胞的活动就开始了。由于老生常谈,记忆深刻,
大家都在说:二老板(副教授)与他的技术员关系不一般,大概去哪里包房了。由于
对日本文化还不理解,究竟是开玩笑,还是真正的诋毁,我当年还没有吃透。由于
大家都这么作,可能那些离开之前议论了别人者应该感觉到,自己也会被别人评论
的。其实除了节日,平常时年轻人很多离开实验室较晚,也如法炮制,走一个,聊
一个,说别人,一点不会含糊。

英国人毕竟是绅士,相对较有修养,背后议论是非不太明显。这是让我迄今为止叹
服的。英国人表面冷冷的,其实交上真心朋友,要比美国人持久,不是那种利益驱
动的朋友。

美国人对人表面很热情,容易交友,但是深交起来就不太容易。尽管有地域,职业,
人群,人种之别,背后说人的不说司空见惯,我想大家可能都有所见闻。第一种,
是瞎说一气,没有什么目的动机。也不管对人家有好或使坏,哪里说哪里丢。没有
大的防碍。往往,消息灵通和嘴快者,会抢先一步,提前透露些官方消息,以此赢
得不少朋友。第二种,有一点奇怪现象,不是对任何人都随便乱说,而是有点小团
体(PARTY LINE),在他们那种小部落内,张三李四王五,会一一点名评价。这些团
体内部经常聚在一起,说不完的话。他们一般不会讨论什么国家大事,更不是学术
研究。倒是那些八卦新闻,没完没了。其实这些人说起别人的长短,并不重要,也
不伤大雅。第三种也许属于最坏的背后说人,是那种带有阴谋诡计,串通一气,用
暗箭伤人。这些人为其个人和小团体谋利益,却不顾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攻击别
人的品行或能力,这些东西尤其污蔑别人人品可以致人于死地。相对来讲,中国人
比较喜欢八卦男女之间的丑事,尤其是瞎编的东西(不管有没有),都可以乱箭伤人
达到损人利己的丑恶目的。

背后说人坏话是有些国人的特长。可以在胡同里、办公室乃至厕所中看到三三两两
的几个人把头凑得很近议论别人,声音不大,但表情诡异,说什么呢?张三的妻子
在外偷人了,李四到现在还不结婚不知道是哪儿出了问题,王五结婚了到现在还不
生孩子不知道是他不行还是他老婆不育,赵六其实不是人……等等,不一而足。而
事实上呢,有很多人根本就不想结婚,或者说结婚了暂时还不想要孩子,或者某人
的妻子只是跟某男性多说了几句话就被说成了偷人。人言可畏,于是很多人就结婚
了,也有很多人打胎了,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可以怀孕的人。当然要证明和某某
是正常工作关系就难了,所以谣言坑人,还真不是吹的。

还有些人看到别人发财了就眼红,看到别人升官了就嫉妒,看到别人娶老婆了就生
气,他们心里希望别人永远都穷困潦倒、仕途暗淡、永远打光棍,一旦别人超过自
己就在背后乱说了:他赚的钱都是昧心钱,他升官完全是凭关系,她当上了科长是
因为她跟贪官XX睡觉了,甚至还造谣某某谈了十几个男朋友打了多少多少次胎,巴
不得人永远嫁不出去。

更可气的是,这些两面派人物。背后说了别人坏话,但见到当事人了马上又会与之
亲近起来继续跟他说着别人的坏话,好像这世上就他一个好人其他人都是坏蛋一样,
自以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融洽他与大家的关系。不过这些始作俑者,久行不义必
自毙。迟早都会浮出水面,其中顽固分子还死不认帐,对于自己说过的话失口否认,
属于真正的小人。洋人中这类人士可能也有,感觉比例比华人低。

youli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知无为' 的评论 :

博主说的都是事实
西部华人 发表评论于
农民没事就会无事生非
DD1122 发表评论于
人都一样 红的绿的蓝的
无知无为 发表评论于
你的思维还是没有开阔,与其说风俗差异不如说你的所见所闻,不必把有限的案例与集体的文化、风俗挂上钩。此文与“出国前的听说”相比只是十步笑百步的进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