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甬温线“7•23”动车事故三周年。那场夺取40人生命、致200余人受伤的重大铁路悲剧,以及由此引发的舆论对高铁的激烈声讨都历历在目。
“7•23”事故是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典型重大责任事故,它带给铁路部门的教训十分深刻,它也是全国安全生产突出的反面教材。我们希望这个案例不会因为时间的逐渐久远而变得模糊,它每天都应是活生生并且深刻的。
关于舆论三年前为何从对事故的批评变成近乎对高铁的全盘否定,同样值得我们反思。当时舆论的批判热情十分高涨,出现了严重的“扩大化”现象,整个高铁的发展遭到口诛笔伐,这一中国技术创新卓越且少有的成果几乎成了“过街老鼠”。
出现如此不寻常的一幕,当然有其原因。首先刘志军等2011年初被查出严重贪腐,动摇了公众对高铁项目在技术和管理上都能做到严谨的信心。贪腐和“豆腐渣工程”通常有着内在联系,这一粗线条的总结成了舆论界的信条。
2011年是中国社交媒体迅速扩大影响力的时期,大V纷纷出现,社交媒体得以引导舆论,并对此表现出高涨的热情。那一年早些时候以社交媒体为中心的舆论力量沉重打击了红十字会,铁路部门的国营性质很强,从而成为互联网舆论展现力量新的理想目标。
此外铁路部门对“7•23”事故的处理存在纰漏,为媒体把高铁拉到舆论场上“游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
还有一点是基础性的,那就是中国社会缺少自信,在高技术方面尤其自信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模仿西方,我们几乎没有在某个高技术领域全面领先于西方的经验。当美国无一条高速铁路时,中国的高铁建设却全面铺开,这已构成自我否定发生的基本理由。
“7•23”事件巩固了舆论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同时也暴露了舆论自身的不成熟。民粹主义的呼声和情绪通过舆论平台“大放异彩”,带来利弊参半的后果。而国家利益同民众长远利益的联系被强行割断,偏执成了舆论中广受欢迎的东西。
中国的高铁建设全面铺开
至今仍有一些人在互联网上炫耀反主流价值观。攻击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对中国新建航母、发展载人航天等冷嘲热讽,这些奇怪的态度在舆论场并非总是边缘的。它们经常能在某个圈子里聚集一定的人气。
中国社会需要鼓励做实事,鼓励冒风险,要培育能够支撑创新型社会的大众哲学,当下创新受到的各种压力和挑剔太多,在经济、技术上挑头或举旗往往意味着种种不确定性。这有一部分是正常的,但还有一部分所反映的就是中国文化的负资产,它们今后会不断在中国创新的重要关头出来作祟。
很多在三年前有活跃舆论表现的人拒绝承认当时把矛头指向了高铁,但不容否认的是,当时的客观效果就是高铁项目受到全面打压,一些后果(比如对高铁系统出口的负面影响)直到今天也没能完全消除。当然,此一时彼一时,三年前舆论的视野就那么大。但勇于承认自己当时的幼稚,这对一些人来说是他们成熟起来的前提。
-----------自:环球时报http://www.guancha.cn/HuanQiuShiBao/2014_07_23_2493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