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妹子洋插队 -- 蓉城晚餐

199011月,蓉城晚秋的凉意让全家福丰盛的晚餐给烘托得热呼呼的。桌上摆满了特色的四川家乡菜,回锅肉,麻婆豆腐,宫保鸡丁,川汤圆子… …,婆婆为我出国留学攻博饯行。脱去了外衣,穿着妈妈手织的红毛衣,坐在婆婆为我准备的席桌边,膝上搂着三岁的儿子。

不大的客厅兼饭厅今天给挤得满满的。有八十多的老奶奶,上辈的公公婆婆和三姨,还有同辈的兄弟,小姑子夫妇,当然少不了丈夫和儿子。四世同堂的晚餐热闹无比,可把三岁的儿子给高兴坏了,一个劲儿的叫着“干杯,干杯!”。

我在大学当老师,因为教学科研经常出差。三岁的儿子也习惯了,妈妈去出差,过几天就会回来的。因此,去英国,去开会,去油田,去矿区,对他都一样。大人们问他妈妈明天去哪儿,他无忧无虑地回答说“去英国”。

电话铃响了,是母亲从乐山家里打来的长途。母亲平时非常节约,从不随意花一分钱,可这个昂贵的长途电话却打得很长很长。

妈妈不能确信女儿这次远行在生活上是否确有保障。她知道公派留学人员一切行程和生活都由中国政府安排照顾,到了国外,大使馆工作人员会负责机场接送,按月发给生活费,并时常去看望公派留学人员。可女儿不是公派留学,属自费性质,自己申请的英国海外学生奖学金,由英国政府提供攻读博士学位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世界上竟有这样的好事!尽管给妈妈看过英国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和奖学金信件,可那满篇纸的英文妈妈只能零星认几个单词,并不能完全读懂,更何况那上边不像国内的正式通知那样盖着七八个红色印章,就一个人的签字,这能是真的吗?

虽说这“洋插队”是现在人人都羡慕的事儿,女儿又拿到全额奖学金,可做母亲的还是不放心女儿只身漂洋过海,去一个遥远的,不讲中国话,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完全陌生的地方。尽管女儿早已长大成人,没有千锤百炼也有十锤九炼的。可在母亲的眼里,永远是放心不下的女儿。

我十六岁高中毕业那年,被当时别无选择的上山下乡政策送去了农村,“土插队”饱尝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准确含义。在妈妈的帮助下回城当了工人。七七年恢复高考,上了省城的地质学院,然后上研究生,留在大学当老师,成了家,有了孩子。家里长辈们看着我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也就满足了,放心了。

十六年过去了,我有了一个不富有却温馨的家,有一份我热爱的工作。今天却自己选择要离开,离开和丈夫共同建立起来的小家,离开出生成长和生活的家乡,离开自己热爱的大学科研教学工作,不远千里万里,去
英国洋插队读博士。

尽管父母都不放心,可还是尽全力支持女儿继续深造。他们和弟弟妹妹们还有几个舅舅,拿出他们的积蓄和存款,给我凑足了买机票的钱。

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说,千万要留足回程的机票钱,到那边去了实在不行买张飞机票平安回家。

可怜天下父母心!

 

華西車城 发表评论于
讀文生情。
三歲的女兒在雙流機場給我送行時,家人讓她道別遠去北美求學的父親,"爸爸早點回來",也以為這是許多次公差中的一次。
不過父親心里此刻決心己定,一定努力干,早日與妻女相聚北美。
家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uguan' 的评论 : 回学弟,英国的博士三年,我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混了个头衔。最后一次离开英国,算起来二十年有余。
buguan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家宴' 的评论 : hello 学姐, you may be in North America now. I am in Toronto. By the way, it can't be true "离开英国已经二十多年了" because you left China to England for doctorate study in 1990. Anyway, your stories should be amazing, and I look forward to reading your coming writings.
家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二万二姐' 的评论 : 是的,一定继续。谢谢鼓励。
家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uguan' 的评论 : 问候校友.
家宴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ibaby' 的评论 : 时光如梭,离开英国已经二十多年了,希望有一天重返英伦。
二万二姐 发表评论于
很有意思的故事, 请继续写!
buguan 发表评论于
Chengdu 地质学院? I am 81 Hydrogeology.
mibaby 发表评论于
今天抢坐沙发!姐姐现在还在英国吗?期待你后面的故事。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