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多伦多大学

景由心生,这个说法最近觉得很有些道理。

位于多伦多市中心大学路与学院街之间的多伦多大学,自90年第一次去过多大校园以来,以后几乎每年都要开车穿过校园好几次,特别是近几年女儿在多大上学后,去的次数更是频繁了,但多大校园在我的印象一直是,一个淹没在周围城市建筑中的大学,布局杂乱无章,校舍灰暗没有特色。不过这个二十年来形成的牢固印象,今年五月初帮女儿搬移住处去多大的劳克斯(Knox)学生宿舍时,一瞬间就给颠覆了。

女儿自一年级在校园里住校后,以后的几年里一直在校外贝街和几个同学一起租了一个三居室公寓住,今年是临毕业的前一年,同学们都要去不同的地方见习,在市中心租的房空闲着不合算,因此其中两女孩打算回城外的家里居住,租的公寓也退回了房东,这一来,女儿几年来要再一次找地方落脚。经过几番询问,她听说学校的劳克斯学生宿舍,暑假期间原住那的一年级学生都离开了,有空闲宿舍出租,供人短暂地住到暑假结束。她和宿舍管理联系好后,在五月初的一个周六,我们开着车拉着她的全部家当,来到了劳克斯学生楼侧面的停车场。

在国内上过大学的人,特别是八、九十年代那一批,都有一些校园情节,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留出些时间拜访一下当地有些名气的学校。自上大学到出国留学,我在国内只呆了短短的十年时间,十年里,除了大学以及研究生期间所在的成都及武汉以外,国内只去过十来个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杭州,长沙,西安,大连都停留过几天,其中北京住得最久,八十年代末在西三环紫竹院附近的北京外院进修英语时,整整在那呆了四个月,那几个月内,一到周末,骑着朋友的自行车就在城里逛,几乎游遍了二环以内的大街小巷。那十年内去过的学校中,大多数的校园都是建国后兴建的,一进校大门,迎面是大草坪后面一栋主教学楼,七、八层高,仿苏设计,很有一份高等学府的威严,大楼通常是方方正正的,很实用,方便于布置教室,但是这样的大学多看几个,就会感到各个校园设计千篇一律,游览的兴致慢慢地也消退了不少。


国内去过呆过的院校中,教学楼最有特色的我以为是武汉大学,以及母校成都工学院。武汉大学始于湖广总督张之洞1893年办的自强学堂,1913年北洋政府扩建改名为武昌高师,到了1928年民国政府再次合并扩建,正式命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并由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亲自选址于武昌东湖西畔的珞珈山,聘请了美国建筑师开尔斯(F.H.Kalse)任校园总设计。开尔斯采用了钢骨水泥结构,教学楼可以建得更高更大,比传统的中国大殿建筑雄伟气派,同时屋顶采用了中式木建筑的挑檐,再盖之以绿色的琉璃瓦,很有一些王者学府的气概,让来访者一见之下不能不叹服。


母校成都工学院,建国前本是历史颇久的四川大学一部分,1954年院系调整时独立成为成都工学院,属于当时的八大工学院之一,但要和其它七个工学院相比,无论是成就还是名誉,都遥遥落后,唯一独具特色的方面是大建筑师粱思成先生53年主持设计的主教学楼。这栋教学楼与武汉大学开尔斯设计的校园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是钢骨水泥主体,再覆之以中国传统建筑的大飞檐,但粱思成的大屋顶是朱墙青瓦,形像更中国,更传统。可是, 到五七年反""时,先生竟因为这栋教学楼的设计,而被批判为复古浪费。1994年,成都工学院的后身成都科技大学与四川大学合并,成为扩大后的四川大学一部分,成都工学院以及成都科技大学走进了历史。所幸的是,新的四川大学意识到粱思成先生设计的价值,选择了原成都工学院主楼为行政楼,并申报成功为国家文物保护建筑。作为工院科大的校友,深深感谢先生的旷世之作,让母校的灵魂在这栋建筑上得到了延续。


再说我们在劳克斯宿舍楼南面的停车场停了车后,沿着南北贯穿多大校园的圣乔治街右侧的林荫步道,来到宿舍楼中部的大门, 大门的装饰风格像是哥特复兴形式,进门后穿过一条两侧有着镂空花窗的走廊,来到了大楼的另一翼, 女儿去办公室办理入住手续,我们在外面坐着等候。我们意外地发现,办公室所在的一翼,里面还有一个小教堂,从墙上木牌的介绍我们才了解到,劳克斯是附属多大的一所长老会神学院,教堂是学院的礼拜堂,而对面女儿将要入住的宿舍楼,是神学院的学生宿舍,因为地方宽裕,也有非神学院的学生住在那儿。
 

 







     





女儿办理完毕入住手续后,领到一把旧式的铜制钥匙,我们又穿过镂空花窗走廊,上到靠大门一翼的二楼,找到入住的房间后开门进去。这间房间不大,粗糙的木地板,木用具,一切仿佛都是百年前首批学生入住时用过的原始物件。我们推开铁铸窗户,探头向窗户外面的庭园看出去,立时都为眼前的所见惊呆了,这不就是电影Harry Porter里面的魔法学院学生宿舍吗。哥特风格的建筑,灰白色的墙面,整个庭园除了草地的绿色,看不到多少生机,也许这就是设计者最初的意图吧,让神学院的学生可以清心寡欲, 全身心地侍奉神明。尽管周围的环境有些冷清,家另一半也一再嘱咐女儿晚上注意关紧房门,我们还是因为新发现而兴奋不已,待女儿简单地安顿好住处后,便来到校园里开始我们的重新发现多伦多大学之程。 












 

多伦多大学的前身是1827年建立的国王学院,原址在今安省政府所在地的Queen's Park,这是一所教学学校。二十二年后,经过一场漫长而激烈的争论之后,原上加拿大英殖民政府重新命名该学院为多伦多大学,主体部分为University College,学校也搬到了现在的校址,并切断了学校与教会的联系。原国王学院院长斯特拉坎主教愤怒地辞了职,重起炉灶自己开办了一个三一圣公会神学院(Trinity College),后来圣三一神学院和劳克斯神学院与多伦多大学合并,成为多大的组成学院之一。1878年成立了应用科学学院,此后,多伦多大学逐渐由一所文科大学发展成为了一所包含文理工医教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多伦多大学的正门,视线尽头可以看见南面湖滨区域的CN塔。回望校园大草坪正面的学校主楼University College大楼,发现其坐北朝南,我想这和中国风水一说没有多少关系吧。事实上多伦多市内重要的政府建筑,Queen's Park的省府大楼以及Queen Street北面的市府大楼,都是座北面南的,南面是安大略湖,多伦多的一切都是自湖滨区域发展起来的。所以, 建筑朝南, 朝向大湖,就是朝向城市生命力的源泉。

                                                     

 

 




正门左侧的球形穹顶建筑,是多大大礼堂,再过一年,女儿的毕业典礼就要在那举行。旁边一个不起眼的大门,通向多大的校长办公室。











正门正对的古老建筑,是多大历史最为悠久的University College主楼,据介绍,这栋楼的设计是一个妥协,主要采用了罗马复古风格,但同时也引入了拜占庭和早期英国诺曼建筑的风格,所以乍一看,会以为是英国某地的一所大学。说起来,我在那还是上过几堂课的。九十年代初,自麦马斯特研究生毕业后,应聘到多大化工系伍德蒙(Woodham)教授手下的一个Startup公司从事设备设计,那时考虑到自己英文写作能力有限,便去多大进修学院报了个英文写作班,写作班的课堂设在University College西侧的一楼里。






 

 






                                                                                                                                                                        网络图片


University College楼右侧爬满长春藤的古典建筑过去是多大的中心图书馆,现在是医学部图书馆。

 


 

三一圣公会神学院(Trinity College)

 


 

研究生协会。

 

多大的矿业大楼(Mining Building)。矿业系是多大1878年成立应用科学学院时的三大系(机械、矿业、建筑)之一,反映了早在百年以前采矿业就是加拿大经济的重要支柱,到了二十世纪初,应用科学学院的规模日渐扩大,需要更多的空间来安置师生及教学设备,经当时的省府批准,由省府大楼设计者、省建筑厅首席设计师Heakes主持设计,1905年完工。大楼一反多大校园老建筑的青灰色格调,采用了和省府大楼一致的红沙石外墙,为当时的校园增加了一份色彩。九十年代初我在伍德蒙教授的公司工作时,公司的办公室即设在矿业大楼的三楼,那时公司只有五个人员,除我外都是多大的毕业生。我们上午在办公室一起讨论设计或者实验方案,下午去多伦多西面工厂区租赁的旧厂房里开动设备验证之前制定的方案,五个月后我在多伦多市外找到一份非常理想的工作,便离开了伍德蒙教授的公司,但是,我始终会记得他的帮助。在九十年代初那个困难的时期,餐馆里一份洗碗的工作都会有十来位硕士博士来竞争,他让我一毕业就有了一份月薪两千加元的合同工作,让我有机会积累经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1973年开始使用的罗伯兹图书馆(Robrts Library),是多大校园建筑的另一个里程碑。在此之前,多大系科在增加,校园大楼也在兴建,但都是一些面目不清的方合子,充斥着中心校园四周的空地,和周围的城市建筑混在一起,让人分不清哪是校园,哪是街区。但圣乔治街上十四层楼高、造型别致的罗伯兹图书馆的出现,一下子提高了多大校园建筑的高度,图书馆明确地提醒着来访者,多伦多大学不再局限于国王学院环路周围的古老校区了。罗伯兹图书馆八楼当时有一处东亚图书馆, 九十年代初在多大短期工作时, 多伦多还不像今天满街都是中文报纸, 想看中文读物时, 只有上东亚图书馆借几本书, 解一解看不到中文读物的饥渴。

 

  

自罗伯兹图书馆建成后,多伦多大学的校园建筑又沉寂了近三十年。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安省政府为了让其账面赤字消失,大幅度削减了对大专院校的拨款,同时修改了法案,允许大专院校自行增加学费,一开始,各个学校都有些抵触,后来才发现了这是一条增加经费的绝好途径。学校开始以每年超过百分之五的速度提高学费,另一方面又用其中一部分经费,兴建新的教学楼、学生宿舍,进一步增加学校的吸引力,在这股造楼运动的推动下,多大校园出现了好几栋高耸的玻璃幕墙建筑。

 

位于大学路和学院街转脚处的药学院,里面二层和四层各有一个悬空的学习室,视觉效果多于实际用途。

 

 

安放在多大医学大楼入口处的白求恩大夫青铜塑像,这座塑像由多大华人医学专业人士发起,加拿大雕塑家David Pellettier去年七月开始制作,今年五月三十日安置揭幕。白求恩大夫是多大医学院一九二二届毕业生,九十二年后方得以铜像的身份回到了母校。白求恩大夫应该说是现在声誉很高的“无国界医生”的先驱,1938年初来到中国,参加了八路军医疗队,上前方救治伤病员,在一次手术中受伤感染了破伤风,于193911月去世。白求恩大夫在中国,无论是官方或是民间,都极受尊崇,是救死扶伤的楷模,而在其祖国加拿大却鲜有人知晓,背后的原因是他生前曾是加共的成员之一,得不到曝光率,现在白求恩先生终于回到了母校,他的贡献得到了任可。

 

 

 

石假装 发表评论于
北京校园的老树被砍了,盖了4星级宾馆,伤心啊。所以看到别人校园的树难过。校园里没有了树还叫有历史的大学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