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现代化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儒家思想与现代化
    
(2014年6月22日)
    
     陈良:这个讲座是温哥华知青联谊会组织的,请党吉安老师来给我们讲《论语》。党老师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家庭,家人里有神父、有修女。他自己由于对理性的认识和追求,并且缘于他自己教育子女的机缘,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有了很大的兴趣。他选择了《论语》这本儒学当中最基础的经典来学习。在学习过程当中又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概是一年多、将近两年之前了,我是通过施德明老师认识了党老师,之后听党老师《论语》课。开始听以后就再没有中断,直到听完。党老师虽然是学理工科的,但是讲起《论语》深入浅出,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在讲课当中还给我们讲解很多汉字里面包含的深刻含义,使他的课听起来非常生动活泼。党老师讲《论语》课还留下了一套录像,党老师送给了知青联谊会一份。所有的会员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到知青联谊会借看。下面我们就请党老师开始讲座。
    
     党吉安:谢谢陈老师的介绍。我开办乐之堂《论语》讲座的情况,大家可以上网Google一下。查这几个关键字就可以:“党吉安讲论语”,或者“乐之堂”。“乐之堂”三个字取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喜欢儒家文化的都是“乐之者”。这三个字是我们温哥华著名书法家、金石篆刻家、文字学家古中先生所书。我的文字学知识很多是跟古中先生学的。古中先生今天到场我非常感谢。
    
     我也开了博客,我的博客名叫“Dang吉安”。我原来用的是化名,后来我们党不是要求上网实名制吗?我说实名制不错,我这个名字多好,祝愿党吉祥平安。再说我宣传中国文化是好事情。我也改成实名制。结果我一改,提示我:“对不起,你的名字里面有敏感词。”这可是我的实名啊。我就打电话给他们,我说这确确实实是我的实名,我可以给你看身份证。对方说:“没办法,上面要求的,有敏感词就不能用作网名。”所以我只好改成“Dang吉安”。
    
     今天要讲的话题是“儒家思想与现代化”。这两个概念都有些“敏感”,有很多争议。所以我们先花一点时间分析一下,为什么人类对某些概念会有那么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说米饭好吃,有人说馒头好吃。这两种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可是有些事情是能够达成一致的。比如,大米和白面哪个含热量高?这很容易达成一致,你只要测一测就行了。但是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就很不容易达成一致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我们人类在判断事物的时候有两种基本判断。一种叫事实判断,一种叫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就是这东西是什么,可以用数字来表示,象热量。它是客观的,谁测量都是一样。而价值判断,就是好坏、善恶、美丑等,叫价值判断。这些离开具体的人就不存在,它们是主观的。一旦涉及主观的东西,就很不容易达成一致了。
    
     大家如果再看到关于儒学或现代化的争论,你们先看看他们争论的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如果是价值判断,很多问题事实上并不成立。因为价值这东西都是一体两面的。任何事物只要从价值上判断,好和坏总是同时存在。就像一枚硬币,正面和反面总是同时存在一样。有人说,正面可以单独存在,我把硬币弄弯,包成球状,把反面包到里面,不就只有正面没有反面了吗?但是你想一想,包成一个球,球有正面吗?你可以说它有表面,但它没有正面,因为它没有反面。
    
     任何事物的优点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是缺点。我老婆有一次帮着我女儿的舞蹈老师搬家。该吃晚饭的时候,我老婆说:“我来做饭。吃完之后咱们接着收拾。”另一个学生家长说:“不行,我得赶紧回去做饭。我老公正在家生气呢。你老公会不会生气?”我老婆说:“不会。他自己会做。”她说:“你老公真是个好老公!我第一眼看到他就觉得他是个好老公。”按常理来讲是不是好老公?当然是。我老婆喜滋滋地就回来了,跟我讲:“大家夸你呢。”我说:“夸我什么?”“夸你是个好老公呀,老婆不回家做饭也不生气。哎,你真不生气呀?”我说:“我为什么要生气呢?我好不容易有机会自己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我凭什么生气呀?”这句话一说麻烦了。“这么说,我天天给你做饭,都是你不爱吃的?你这人也太难伺候了!”所以,“老婆不回家做饭,老公不生气”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未必就是好事。这就是为什么“好”和“坏”不能截然分开。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内容呢?就是因为我讲儒学任何好的方面,你都可以从反面批判它。这就是儒学为什么会被忽而抬到天上,忽而摔到地下。不说明这一点,我下面的讲座可能就会经常被打断。这是一个题外话。
    
     今天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讲呢?是因为,我们现在处的是现代化阶段,可是现代化也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没准儿可以借用儒家思想来弥补。
    
     先讲现代化。现代化是从启蒙运动开始的。现代化的本质是人性解放。人类什么时候开始追求解放了,就进入现代化了。启蒙运动正是一次人性大解放。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写过一本书,叫《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精神就是人性解放,或者说自由。如果把自由应用在经济上,就是资本主义;如果用在政治上,就是民主制度;如果用在宗教上,就是新教。刚才陈老师介绍我的家庭背景是天主教。北美占主导地位的是新教。为什么把它应用在宗教上就是新教呢?新教跟天主教最大的区别是,新教谁都可以自己成立教会,而天主教不是,有一套严密的体系。自由用在研究自然上就是科学。但是,自由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人性具有善恶两面。你不可能只解放善的一面。西方实现现代化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怎样限制人性恶的一面。西方靠两样东西,一个是法制,另一个就是信仰,具体来讲就是宗教。启蒙运动本来是反宗教的,但是它所引发的现代化却离不开宗教。
    
     信仰和法制是正交的关系,不存在要哪个不要哪个的问题。学数学的都知道,x轴和y轴上的变量变化是彼此独立的,这叫正交。法制和信仰就是正交的关系。国内广泛争论的“文化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其实也是正交的关系。它们都是必不可少的,就象织布,必须有经线和纬线。只有一种线是织不成布的。
    
     法制在西方的实施很成功。当然也能指出它有什么问题来,不过总体来讲是有效的。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法律化、条文化,总是有法律涉及不到的地方,这时候就要靠信仰。在西方,信仰的具体形式就是宗教。然而,宗教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一个研究机构叫Pew Research Center,隔几年调查一次北美宗教信仰的情况。美国不信教的人数长久以来没有突破10%,可是到了2012年,不信教人数上升到19.6%。加拿大更高一些,是24%。再看看我们所在的卑诗省,44%的人不信教。总体来讲,西方社会正处在一个不可逆转的世俗化过程之中。世俗化带来的影响是人类历史上没有遇到过的。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匹兹堡有个钢铁大王叫卡内基。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就住在匹兹堡,他参观过卡内基故居。吃的住的相当简朴。卡内基生前就捐了很多钱,用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身后把几乎全部财产捐出去,有四百多亿。他说,我挣的每一分钱都是上帝假我之手挣来的,所以这些钱都要回归上帝。他们有信仰,他挣钱也是为他的信仰而挣的。这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讲的新教伦理以及资本主义精神。
    
     现在还有这种精神吗?这次金融风暴,华尔街那些人从第一天开始就知道房地产泡沫一定会破。我们外行人不知道,他们搞这个的一定知道。房屋抵押来抵押去,没有产生新的价值,怎么能不破呢?但是,破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国家来收拾。我上千万的佣金照拿。这些人没有一点儿信仰,没有一点责任感。信仰缺失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没有信仰对于西方世界来讲确实是不可以的,可是在中国呢?中国几千年来也没有西方这种宗教式的信仰,不是也挺好的吗?信仰是不是不可缺少的?是不可缺少,但不一定是宗教式信仰。中国虽然没有宗教式信仰,但是有另外一种信仰,就是儒家思想。它所起的作用,很像是西方宗教所起的作用。
    
     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现代化的呢?早在70年代就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人对现代化的理解就是高楼大厦、汽车、飞机。那时候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解。刚才说了,现代化就是人性的解放。没有人性的解放,现代化是实现不了的,高楼大厦是盖不起来的。只要解放了人性,允许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你看深圳的高楼一天一层就起来了。
    
     中国的现代化准确地讲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因为改革开放意味着人们可以追求物质利益了。这是人性中以前最受压制的部分。中国过年的时候要说“恭喜发财”,可是改革开放之前是不许说的。那是四旧,是物质享受。我家在农村,过年一大早要出来拜年。我记得1982年春节的那天早上出来拜年,忽然听到大喇叭里广播人民日报社论《恭喜发财》。啊!现在过年可以说“恭喜发财”了,大家奔走相告。见到一拨人就说:“你听到没有,广播里说恭喜发财。”后来仔细一听,是人才的“才”,说是“恭喜你发现人才”。可以想象那个编辑是多么煞费苦心。如果直接说“恭喜发财”,大家可以发家致富了,肯定是不行的。但是他借一个谐音来表达这种意思。可见,即使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追求物质利益仍然是受到压制的。
    
     自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正式开启了迈向现代化的进程。30多年过去了,现代化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呢?漫天的雾霾,道德的沦丧,全社会一切向钱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西方现代化的两个支柱——法制和信仰,在中国一个也没有。法制,还不只是政府不想法制化,老百姓心里也没这个概念。我有个朋友是中医,做针灸、拔罐、按摩什么的。低收入家庭每年可以用医疗卡报销十次按摩的费用,政府报一半,自己出一半。他怎么做的呢?你来一次,我给你划两次,这样你可以一分钱不花做五次。结果政府把他查处了。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观点,这个人是非常好的人,仁、义、礼、智、信样样都能做到,就是没有法制观念。这是我们的通病,我不是说谁,其实我们都一样。法制不行,咱们不说了。那么信仰呢?中国历史上是有信仰的,就是儒家思想,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放弃了,认为那是阻碍我们现代化的因素。放弃儒家,引入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也可以。信仰这东西无所谓对错,也无所谓好坏。只要有就比没有强。可是改革开放开始,共产主义还有人信吗?也没有了。现在是真真正正的没有任何信仰。没有信仰就会出现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情况。
    
     现代化在西方基本上是成功的。在中国就有很多问题,就是因为缺少法制和信仰这样的限制性因素。我们举一个自然界的例子。鲤鱼在中国是很吉祥的一种鱼。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因为他儿子出生时,鲁国国君送来一条鲤鱼作为贺礼,有“鲤鱼跳龙门”之意。年画中常见的题材是一个娃娃抱着一条鲤鱼。可是美国河里的鲤鱼比人还大,别说娃娃,成人也抱不动。北美本来没有亚洲的这种鲤鱼,为了减少湖里的水草,从亚洲引进了一批吃草的鲤鱼放到湖里。引入外来物种是有风险的,不过他们觉得反正鲤鱼跑不出这个湖。没想到天降大雨,湖水漫了出来,鲤鱼游到了河里,结果鲤鱼在几大河流迅速繁殖,个个长成了鲤鱼精。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美国的自然环境中没有限制鲤鱼生长的因素。到底是些什么因素,交给生物学家们进一步研究。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一个事物如果没有限制因素存在,它就会无限制地生长。中国引入西方现代化,正像美国引入亚洲鲤鱼一样,没有限制性因素,才会导致现在这个情况。
    
     很多人跟我说:“照你这么说,中国就不应该实现现代化了?”现代化肯定是需要实现的。可是我们一定要把配套的机制建立起来。西方有法制,我们要学过来。他们还有信仰,我们也要有信仰。但是,把基督教信仰或者伊斯兰教信仰原封不动搬到中国来,应该是行不通的。咱们也不用抬杠。因为任何超越性的信仰都是有条件的。生物学家们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人的基因里面有一种基因决定他能不能信神,他们把它命名为“上帝基因”。没有这个基因,你说破大天他也信不了。我就没有,我们家就是天主教出身,我一天也没信过。从基因学的角度来讲,宗教信仰没有办法普世化。那怎么办呢?其实我们有一种不具超越性的信仰,就是儒学。这就是我今天要重点讲的。
    
     儒学是什么?在座的应该都参加过批林批孔吧?大家张口就能回答,“三纲五常”。这是从政治学角度理解的,说它是用来统治人的一套东西。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儒学还是一套伦理学,它是讲人和人怎么相处的。但是在我看来,伦理学也不是儒学的本质。伦理学哪个国家都有,哪个民族都有。就像黑格尔批评儒家的时候说的,儒家讲的伦理没什么新鲜的,我们的伦理比他们的还要好。我觉得儒学最有特点,最能区别于其他思想体系的是,它是关于安身立命的学问。它是为了解决“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人生的意义在哪里?”等问题而创立的一套思想体系。我们一层一层来说,看看儒学到底是怎么样的。
    
     还是从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三纲五常”讲起。儒家原典里面并没有出现“三纲五常”这种说法。第一次提出这个是西汉的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里。最后把“三纲五常”定为官方意识形态是在董仲舒之后大概一百来年,汉章帝的时候。当时开了一次全国意识形态工作会议,叫白虎观会议。会议由汉章帝亲自主持召开,最后整理出一个决议来。这个决议叫做“白虎通义”,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白虎通》这本书。在这里面正式把“三纲”和“五常”——当时说的是“六纪”——定为官方认可的儒家思想。
    
     我们首先要知道,“三纲五常”不是儒家原典里的东西。不过,讲的还是有道理的。我们先看看“五常”。“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所谓常就是常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为什么不能叫做常呢?它们是跟特定历史条件相关的。尧舜禹的时候,君主是禅让的,无所谓君为臣纲。实现民主之后,君为臣纲又过时了,所以那个不能叫常。当时定这个的时候,还是有所考虑的。“常”是说这个东西到了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我们逐字分析一下“五常”。我希望大家从理性角度去分析,就是看看造字的时候它们都是什么意思。这五个字都是在儒家之前造的吧?在造这些字的时候,古人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先看“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单立人和二怎么就是爱人了呢?《说文解字》解释说,亲也,从人从二。爱人嘛,一定是两个人的事了,所以从人从二。从这个角度讲,也能讲得通。但我总觉得这个字不应该这么简单。我们看一下这两横到底什么意思。两横在甲骨文里和金文里其实就是“上”字。“上”还有个异体的写法,是“丄”。所以“人二”实际上是“人上”。有没有其他证据呢?有的。有本书叫《六书通》,里边搜集了各种“仁”的写法,其中有一种写法就是单立人,一竖一横。所以,“人二” 不对,是“人上”。“人上”解释成爱人就可以理解了。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不就是“爱人”吗?
    
     我们为什么要“爱人”呢?是因为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爱。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也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统治者,都希望别人爱他。而且越是统治者越希望别人喊他“最最敬爱的”。这是一个基本人性,无论好人坏人都是需要的。
    
     怎么才能让别人爱你呢?一个办法就是靠强制的手段,靠权威。这个办法也很有效。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吗?这就是用强制的手段来让孩子爱你。但是用强制手段和权威它不长久,因为儿子总有长大的时候,爸爸总有打不过儿子的时候。权威也是这样,它总有衰落的时候。这时候你就很难靠这个办法了。那靠什么?靠把你自己变得可爱,这才能永久地得到别人的爱戴。怎么才能把自己变得可爱呢?就是靠这个“仁”字。
    
     “仁”是儒家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以人为本”。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论语》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家的马棚着火了。孔子退朝回来,先问:“伤着人了吗?”没有问伤着马没有。这就叫“以人为本”。孔子是不是不关心动物?不是的。我们看这句话,“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只垂钓不撒网。弋是拿弹弓射鸟,但不射窝里的鸟。要么是小鸟,要么是正在孵蛋的鸟,要让鸟休养生息。孔子是很讲生态的。另外,无论什么事总是要把人放在第一位,这也是现代人的一个基本道德。我教我女儿开车的时候,我们教会的一位老先生跟我说:“如果有一天,你女儿给你打电话,说爸爸我出车祸了,你知道你第一句话应该问什么吗?”我说:“应该问什么?”他说:“你第一句话一定要问,你伤着没有?千万不要问,车撞坏了没有?”我说对,这不就是孔子问的吗?伤人乎?不问马。所以,这跟动物保护没有冲突。
    
     另外,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仁”这个字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果仁”。核桃仁也是这个“仁”字。为什么用“仁爱”的仁来代表“果仁”呢?有没有人想过?中国人很习惯了,这不就是一字多义吗?不对。用“仁爱”的仁代表“果仁”是有深刻含义的。核桃仁是核桃最有价值的部分,而“仁爱之心”是一个人最有价值的部分。核桃没仁就不成其为核桃,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不成其为人。从这个角度去看它们是一样的,所以就把最有价值的部分称作“仁”。所以你看,中国字不细想不知道,一细想非常有道理。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说“果仁”的“仁”以前就写作一撇一捺的“人”。从明成化之后才把“人”改成了仁爱的“仁”。他说这个改动“于理不通,学者所当知也。”我倒没觉得于理不通,我觉得改得非常好,非常符合人性。
    
     第二个字“義”。繁体字是上面一个“羊”,底下一个“我”。简体字是一个叉上面一个点。简体字我们不去讲它。中国汉字需要简化吗?需要。很多简化得也不错,但是这个“义”字肯定简化得不好。我们看看“義”的本意是什么。“羊”是做牺牲用的,而“我”呢?“我”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右边是“戈”,左边是带齿的兵器,应该是类似猪八戒的耙子那样的兵器。后来演变得不像齿了,篆书就没有齿的意思了,变成了一只手,手持兵器。那边在杀羊,这边有手持兵器的武士。这是在干吗呢?祭祀呢嘛。所以“義”实际上是“儀式”的“儀”的本字,祭祀的仪式。后来就把它转借来代表“正义”。为什么拿它代表正义呢?有道理。带羊的字在汉字里都是好字,比如美、善、祥、养、羡等等。为什么呢?因为羊是做祭祀用的,肉又很鲜美,动物的性格又很温顺,而且羊的发音就是“阴阳”的“阳”,所以羊都是好的。“正义”当然也是好的,所以“義”里面有“羊”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个“我”呢?就是因为,什么才叫“正义”呢?每一个自我的利益都得到了保护才叫“正义”。通常说“我们要保护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叫正义吗?不叫。每一个“我”都得保护才行,差一个都不行。原告被告都服从判决,那才叫判得公正。有一方说“我不服”就不公正。所以“義”这个字造得非常科学。
    
     我们再看看这个“我”字。英文里面就是一竖“I”。因为这个概念是最常用的,所以要用最简单的。中文的“我”搞这么复杂,为什么?有道理。这个字应该来自于古代战场,手持兵器打仗,有“敌方”有“我方”。为什么把它引申为“自我”的概念了呢?是因为,每一个“自我”要想生存必须手里得有武器,否则你早被消灭了,哪还来“我”啊?“手持兵器”意味着这是个独立的“自我”,能够保卫自己。美国的宪法第一修正案是“政教分离”。第二修正案是什么?就是“个人有持枪的权利”。美国禁枪为什么禁不了?就是因为它有这条法律规定。我买的物业怎么来保护?别人给我强拆了怎么办?我可以用最极端的手段保护它,就是用枪。谁要不经我允许进来可以开枪打死他。“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中国人在造“我”这个字的时候,就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就是必须有能力保卫自己。现在不用动刀动枪了,但是必须拿起法律武器保卫自己。都说西方是个人主义的文化,中国是集体主义的文化。我看未必,从这个“我”字看,中国古人也是很强调“自我”的。而且这个字甲骨文就有,不是现代人造的。造这个字的时候,大概的意思跟这个也差得不远。中国人很久以前就有“自我”的意识。这样说应该不为过吧?
    
     我们再看下一个“礼”。礼有两个意思,礼貌和礼仪。这两个意思在英文里也是不同的,可是在中文里用同一个字表示。奇怪吧?因为这两个意思也有相通的地方,它们都是用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来表达一种情感。比方说礼貌,见面握握手。握手干吗?他如果要摔倒了去拉他一把,这个有用。好端端的握什么手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过表达一种友好。礼仪也是这样,祭天祭地,这种礼仪有啥用啊?没什么用,形式主义的,可是表达一种对天地的敬畏之情。从这个角度讲它们是一样的。
    
     繁体“禮”的写法是左边示字边,右下方是“豆”,豆是装祭品的容器,上面的筐子装的是祭品,大概是麦穗稻穗之类的东西。“示”是个祭台,一横是个台子,一竖两点是支撑物,上面一小横是祭品。“示”的本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启示”。凡是带“示”的字都跟神有关,像神、祈、祷、祭、祀等等,中国文化也是由“神启”开始的。
    
     孔子实际上是把“礼”作为“法”来讲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什么“克己复礼”就是仁呢?把“礼”理解为“法”就能讲通了。如果说“克己守法”,对不对呢?没有人反对。克制自己,遵守法律,这就是仁嘛。孔子虽然没用“法”这个词,但是他讨论到“礼”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法”。
    
     “法”在西方是有神圣性的。从示字边来看,中国的“礼”也是有神圣性的。中国人对“法”没有敬畏感,但对“礼”就有。法可以不遵守,礼是不能不遵守的。过年总要给长辈拜年,否则见了面会很尴尬。所以“礼”是有神圣性的。根据中国人的特点,如果把“礼”理解成“法”,可能会有利于我们的法制建设。这是我的一点体会。
    
     “礼”为什么是“法”呢?在《论语》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孔子周游列国时到了陈国。陈司败问孔子,“昭公知礼乎?”孔子说,“知礼。”鲁昭公对孔子有知遇之恩,就是送他鲤鱼的那个国君,所以孔子肯定得说“知礼”。孔子退出去之后,陈司败就把孔子的学生巫马期叫过来说,你们老师不怎么样嘛。“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子不党是说君子不结党营私,相互偏袒。鲁昭公娶的是吴国女子。吴国是姬姓,鲁国也是姬姓。按照《周礼》的规定,同姓不能结婚。昭公娶同姓女子为妻,你们老师还说他知礼,这不是明着偏袒他吗?巫马期出来就告诉孔子了。孔子听了之后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从这件事来看,《周礼》中的那条规定不就是婚姻法吗?所以“礼”和“法”是可以相通的。
    
     我们再看“智”。樊迟也问孔子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论语》里并没有这个“智”字,统统都是“知”。孔子并没有区分它们,因为没有“知识”就没有“智慧”。我们也从文字学角度看看这个“知”。“知”字右边是“口”容易理解。我告诉你知识当然得用口告诉。左边是“矢”,是箭头。篆书的写法就是画个箭头。为什么要有个箭头呢?有人解释“矢”是表音的,我看未必。咱们分析一下。“我告诉你一个知识”,跟“我给你一个礼物”有没有区别?有。我给你礼物,后悔了,我还可以想办法要回来。可是我告诉你知识,回头情报局的说那是军事机密,我还能要回来吗?要不回来了。“知”就有这个特点,他一旦知道你没办法让他不知道。用什么来表示这一层含义呢?“开弓没有回头箭”,所以有个箭头。这代表了知识最本质的特点。中国人造字很讲究吧?
    
     后来变成“智”,底下加了一个“曰”。你有知识,你还要把它有条理地讲出来,那才是智慧。木匠手艺很好,可是他没法带徒弟,他讲不清楚。那个只是技能,不能算智慧。
    
     “智”在五常中有点特殊,它同另外“四常”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基础。没有“智”其它都谈不上。比如“爱人”,只有“知人”才能“爱人”。你如果不知道这个人需要什么,根本没法去爱他。我们觉得某个人待我很好,无微不至,通常是因为他知道你那会儿需要什么,所以能及时地提供帮助。而有些人不好,也往往因为他不知道你讨厌他那样。他也不一定很坏。我上学的时候住宿舍。其中一个同学家里富裕,他有个双卡录音机,我们就蹭听他的。吃饭的时候端回宿舍,“打开收音机让我们听一听。”可是晚上我们都熄灯睡觉了,他还听。你还拿他没办法,因为你白天还要蹭听呢吗?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了,我说:“你能不能戴上耳机听呢?”他说:“哦,我还以为大家都想听呢?”你看,他并不坏,他只是不知道你们这会儿不想听。他是由于“不智”导致了“不仁”。所以“知人”是“爱人”的基础。
    
     另外一点特殊的是,仁、义、礼、信都只能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而“智”除了“知人”之外,还可以“知物”,还可以“知道”。“道”是宇宙运行的规律。知道了宇宙运行的规律才能说“知道”。你不能随便就说“知道”的。“智”代表的是理性。儒家是很看重理性的。樊迟又问智。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意思是要为老百姓办实实在在的事,鬼神可以敬,但是要敬而远之,这才叫“智”。这不是很理性吗?我们来加拿大是礼拜六下的飞机,礼拜天就被朋友带到教会去了。我老婆忘了锁门,朋友说:“不用锁,交给神了。”这个不行。我们所有的东西,包括现金都在家里放着呢,怎么能不锁门呢?这就没做到“敬鬼神而远之”。门还是得自己锁,不能指望鬼神替你锁门。孔子这个思想很具有现代意义。
    
     孔子信不信神呢?也不能说不信,孔子从来没说过没有神,他只是回避。《论语》里记载,子路问事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接着问,“敢问死。”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他都是回避。《论语》里面还记载着一条,“子不语怪力乱神。”通常的断句是怪、力、乱、神。我觉得不对,应该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不语”就是不说,不讨论。“怪力”就是超自然力。什么叫“乱神”?孔子是拜神的,“祭神如神在”,不过不祭那些乱七八糟的神。准确来讲,孔子不是有神论者,也不是无神论者,而是疑神论者。疑神论是把神悬置起来,不肯定也不否定。它否定的是“对神的肯定”而不是否定“神的存在”。比如外星人,如果有人说“外星人肯定存在”,我一定不相信,但我也并不认为外星人一定不存在。庄子有一句很精辟的话,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就是上下、左右、前后,三维空间。三维空间以外的事情,孔子存而不论,非常聪明的做法。这就是孔子理解的“智”。
    
     刚才说了“智”是把知识有条理地讲出来。其实“道”这个字也有“言说”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指宇宙运行的规律,第二个“道”就是“言说”。能说会道,胡说八道,都是言说的意思。为什么?只是一字多义吗?不是。今天大家开车过来,先从Google地图上查好怎么走,然后打印出来。可以不打地图,只打文字,哪个街左转,哪个街右转。只用文字叙述就能把路线说清楚。为什么能?因为经过的都是“道”。如果是爬雪山过草地,没有“道”,你能用文字说清楚吗?你只能画图。所以有了“道”才能够“说”清楚。这就是为什么“道”又有“言说”的意思。德里达有一句名言,“语言之外,别无他物”,这也是“道”这个字所表达的意思。不能用语言说清楚的事物,就不是符合理性的。
    
     再看第五个字“信”。《说文解字》解释“信”,诚也。它的写法是“人言”,金文有时候写成“人口”,就是人的话。“人言”怎么就是“信”了呢?其实它是说,只有“人言”才有“信不信”的问题,大自然的语言不存在“信不信”的问题,它一定是“信”的。法律上为什么一定要靠证据呢?光靠口供是不行的。因为证据就是大自然的语言,那是不会骗人的。《中庸》里有一句话,“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是天的根本属性,它不会骗人。可是人会骗人,所以人要学着诚,叫做“诚之”。既然天是诚的,人可以诚可以不诚的时候,就要向天学习,也要诚,这是做人的道理。
    
     “诚”这一条,可以为我们判断是非提供一个框架。宪法第七十一条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成立特别调查委员会。国家任何行政机关都有义务协助特别调查委员会的调查。但这一条从来没实施过。这次高铁事故之后,有法律专家向全国人大建议,启动宪法第七十一条,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因为这个事情你不能让主管部门自己调查,那得不出客观的结论。呼吁了半天,还是由国务院成立的调查组。这条实施起来那么难吗?是有难度,要考虑很多因素,要找一个适当的时机。慎重是对的。可是象高铁事故这么难得的时机,还不去实施,就说明你根本就没打算实施它。你把它写到宪法里却根本没想实施,这叫什么?不诚。违反了儒家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如果有人提出,这一条不利于党的一元化领导,应该将其删除,我也许会对他有所敬佩,因为他起码做到了“诚”。
    
     刚才说的是“五常”,现在说一说“三纲”,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都不是孔子讲的,甚至不是儒家最先提出的,董仲舒不是原创。把君臣、父子、夫妻三者并提,最早出现在《韩非子·忠孝》篇中,“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天下治;三者逆,天下乱。”实际上“三纲”是典型的法家思想。中国文化中的糟粕很多是法家的。
    
     我们先看看“君为臣纲”,如果也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忠”。孔子没有说过“君为臣纲”,但说过“君君臣臣”,但他是说“君要象个君,臣要象个臣”。君要有担当,该做出决断的时候要做出决断,要有领导能力。臣也是这样,该服从的时候你要服从。他是从一个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论述君臣关系的。他并没有把它上纲上线。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臣要以道义事奉君王,不是唯命是从。如果不能以道事君,就辞职不干,何来“君为臣纲”?孟子说得更为直白:“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另外,“忠”也未必专指“忠君”。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没有说,为“君”谋而不忠乎,是为“人”谋而不忠乎。忠是指为别人做事要全心全意,不掺杂私心。比方说房产经纪,有没有全心全意替客户来想呢?在公司上班也是这样。你有没有想着占公司一点便宜呢?如果有这样的想法,不好。儒家反对这样做。有的人说,我这个老板不好,他总是克扣我们的利益,这该怎么办?走人就行了。孔子不是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吗?孔子还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他是个无道之人,你还在他手下干活,本身就是你的问题。当然,找份工作不容易,有时候需要权衡。
    
     我们再看“君”字。在《说文解字》里,许慎说:君者,群也。人是社会性动物,总要有个头儿。大雁不得有个头雁吗?猴山上不得有个猴王吗?有群就得有君。看这个“群”字,很多人拿这个字批评中国文化。躺着的“山”是“手”,手里拿着一条鞭子,吹着口哨,在放羊。老百姓就是羊,君就是放羊的。这样理解对吗?很形象,也确实反映了中国君主制社会的本质。君主也会去爱护百姓,但是他们是象牧羊人爱护羊那样来爱护百姓的。不过,这个字不是那个意思。“君”有两部分组成,上边是“尹”,下面是“口”。“尹”的意思是“管理”,楚国的宰相就叫“令尹”。甲骨文和金文的“尹”,那一撇不是撇,是直的竖。这个竖是一根针,手拿着一根针,给人扎针呢。所以,“尹”原本是治病的意思,它的读音也取自“针”。加一个“口”表示,不是用针治病,而是用口治病,是给社会治病。当社会有了矛盾时,需要有人出来调解、解决。这个人就是“君”。“君”的读音也来自“针”。君不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而是管理社会的。这个字反映了古人的执政理念,“君”和“民”的关系类似于“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儒家在解释君的时候,是从君的本意来说的。
    
     儒家到底对政治是怎么来理解的呢?我们老说,儒家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一套学说。不是。《礼记·礼运篇》是最能代表儒家政治理想的一篇文献。记载的是孔子的话,当然也有人怀疑是汉儒托孔子之口杜撰的。即使如此,也总是儒家的观点。“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从前孔子参与蜡祭,祭祀的时侯要点蜡,所以叫“蜡祭”。蜡宾就是助祭。“事毕,出游于观之上。”观是宗庙两边搭的台子,可以观风景。“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言偃是孔子的学生,也就是子游。子游在旁边,就问孔子:“君子何叹?”孔子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是指尧舜禹的时候,孔子认为那是大道盛行的时候。“三代之英”就是夏、商、周的精英。这几个时代我都没有赶上,不过我是心向往之的。
    
     底下是孔子接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几句话你们不一定听说过,可是一定听说过“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孙中山手书到处都是。孔子说,大道之行的时候,天下不是谁家的天下,而是大家的天下。君主不是世袭的,而是选出来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和平相处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不是社会保障体系吗?“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东西不要浪费。“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出力的时候不要吝惜,这不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吗?“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就是孔子的理想社会。
    
     后来就不一样了,“大道即隐”了,“天下为家”了,“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这时候才开始世袭,开始制定礼仪等等。这种社会“是谓小康”。我们奔小康,奔得是这种社会,不是大同社会。儒家政治上的追求,并不是封建专制。这个大家要知道。
    
     “父为子纲”实际上是“孝”。儒家并不主张愚忠愚孝。《孟子》里有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不孝是什么知道吗?那两个《孟子》里没有讲,不过在《十三经注疏》里,有人给出解释,不一定是孟子的话,但是我们可以参考:“于礼有不孝者三: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是三不孝。第一条就是“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你的父母有过错,你不指出,还去顺从,就会让你父母被人指责。这就是不孝。所以,不要一提孝就是愚忠愚孝。
    
     “孝”从本质上讲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如果真能相信这个当然没问题,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相信。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这总应该相信吧?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创造者,为什么不去崇拜他们呢?孝实际上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需求,就是对赋予你生命的人的崇敬。这是很有理性的。
    
     生命是第一位的,任何东西与生命比起来都是次要的。《孟子·尽心》里记载着孟子和他的学生桃应的一段对话。桃应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叟杀人,则如之何?”舜做了天子,皋陶是舜手下五个重臣之一,负责刑法。“陶”读作yáo。“皋”是姓,古中先生就姓皋。皋陶是古中先生的老祖先。瞽叟是舜的父亲。天子的父亲杀人了,该怎么办?孟子说:“执之而已矣。”把他抓起来不就得了吗?桃应说:“然则舜不禁与?”舜不会阻止他去抓吗?这在当下很常见。孟子说:“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舜为什么要阻止呢?是舜授权给他的。“然则舜如之何?”那么舜该怎么办?“舜视弃天下犹视弃敝屣也。”舜视抛弃天下如同跟抛弃一双破鞋巴一样。“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舜应该抛弃天子的位子,背着父亲越狱,逃到没人的地方,享受天伦之乐。哪有为统治者服务的意思?统治者“视弃天下如弃敝屣”吗?为什么父亲被抓了,儿子宁可抛弃天子的皇位也要背着父亲逃跑呢?因为没有他就没有你,这就是对生命的敬畏。这一段对话阐释了儒家关于生命意义的理解。
    
     有人可能会说,舜的做法对被害者是不是不公平?不是。还被害者一个公道是执法者的责任,不是肇事者家属的责任。社会不应把正义寄托在肇事者家属大义灭亲之上,那样就会出现“文革”中父子相互揭发,夫妻相互揭发的人伦惨剧。
    
     “夫为妻纲”我们不用多说了。我一直不认为孔子是主张男尊女卑的。《诗经》是经过孔子亲自编辑整理的。《诗经》里的观点应该代表孔子的观点。《诗经》里有很多美好的爱情诗篇,比如第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写一个男孩子追求一个女孩子,怎么追也追不到,辗转反侧,寝食不安。谈过恋爱的都能理解这种心情。这里有男尊女卑吗?我看不出来,相反,女孩子很高傲。《诗经》里还有女孩追男孩的。比如《搴裳》,“子惠思我,搴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大意是,你要是想我啊,你就撩起衣服过河来。你要是不想我,难道我就没有其他人?你个小狂童,看你狂得那个样!有一点男尊女卑吗?所以我常说,封建时代的女子一点都不封建。
    
     这是大家对儒家最通常的理解,就是“三纲五常”。但是一定要分清楚,“三纲”和“五常”是不一样的。“三纲”是用来治国的,属于政治学范畴;“五常”是用来修身的,属于伦理学范畴。批判儒家或者弘扬儒家,你一定要说清楚,你批判的或者弘扬的是“三纲”还是“五常”。你批判“三纲”我没有什么意见,我还可以跟你一起批。但是仁、义、礼、智、信哪一条错?没有一条是错的。就算现在是民主社会了,仁、义、礼、智、信一条也不能缺,这是做人的起码底线。没有了做人的底线,还奢谈什么民主自由?“五常”为什么叫“常”?就是因为它是跨越时空的,无远弗届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普世价值”。
    
     “三纲五常”是儒家的全部吗?远远不是。我们刚才已经说了,“三纲五常”是统治者加进了自己的意志的。如果我们读儒家原文的话,还可以看到儒家对独立人格是很讲究的。比方说,“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梁漱溟当初在政协会议上跟毛泽东争论的时候,底下有好多人轰他下去。梁漱溟就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谁拿我也没办法。这就是君子人格。这个统治者会弘扬吗?不会的。还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小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和而不同”。这也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不同之处。有不同观点完全可以,大家还可以和谐相处。这种理念统治者会宣扬吗?不会的。
    
     这是不是儒家的全部?我看仍然不是它的本质。它的本质在于安身立命。儒家所讲的任何一点,都是为了回答“人这一生该怎么过?”“人生意义在哪里?”这一类问题。我们看看这个“命”字。看到这个字,首先想到什么?生命。“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这里的“命”就是指“生命”。还有“我的命好苦啊”,这个“命”是“命运”。还有“我命你去干什么”,这是“命令”。“临危受命”,这个命是“使命”。“命”字不用和别的字结合就有这么多意思。不过,每个汉字只有一个本意,也就是造这个字的时候想表达的意思。这四个含意中哪一个是“命”的本意呢?你们能够猜到吗?通常会认为是“生命”。其实“命”还真没有“生”的意思。这个“生”字有“生长”的意思。篆书中的“生”象大地之上长有花草树木。可是“命”本身真没有“生”的意思,所以肯定不是“生命”。刚才有人说是“命令”,沾一点边。因为“命”字里确实含着一个“令”字。“命”字去掉“口”就是“令”字。再看看“令”是啥意思。“令”的下部和“命”的右下部一样,都是一个人跪在那里听候命令。上面一撇一纳一点是什么呢?这个是铃铛,Bell,也就是钟,用来召集人的。“令”的上部是“铃”的象形,那一点就是铎。“令”的读音也是取自“铃”。一个人跪在钟的面前,听侯命令要去执行任务。这个“令”字容易理解。加了一个“口”是什么意思?“口”代表“千叮咛万嘱咐”,因为这个任务非常艰巨、非常光荣,“你一定要这样做、这样做、这样做”。这样的任务应该叫什么?叫使命。所以“命”字的本意是“使命”。我想这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问题是,为什么拿本意为“使命”的字代表“生命”呢?又是一字多义吗?不是。因为每一条生命都有一个使命在它的身上。这是造这个字的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我一直觉得仓颉造字的传说是真事。这个“命”字很象是人造的,不是自然产生的,因为它都有着的深刻含义。每一条生命都赋有一个使命,在座的每个人头上都有一个光环。
    
     你的使命是什么你不一定知道。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的时候,他才知道上天给他的使命是什么。人在刚出生的时候,虽然上天千叮咛万嘱咐,可是人那会儿太小,没有理解。五十岁才能理解。我今年正好五十岁,我是六四年的。前不久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喝酒。我就问他们:“如果让你们回到十八岁,重新填高考志愿,你们会选什么专业?”他们有的说,我要学经济,我要学法律,有的说我还学计算机。他们问我:“老党,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我就跟他们讲:“五十而知天命。我们现在是知天命的年龄了。我们现在选的那个专业,才是上天派你来干的事情。你十八岁时选的那个不是。”他们说:“老党,你会选什么?”我说:“我肯定不学计算机了,我会学哲学。我要把这些东西从理性的角度讲清楚。”
    
     这就是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每一个生命都有使命在它身上。这层含义美国也有人写书。象这本书,叫《The Purpose-Driven Life》,中文翻译成《标杆生命》。作者是美国著名牧师,叫华里克。他在奥巴马就职典礼上主持祷告。这是2002年写的书,这本书的中心话题就是,每一条生命都是上帝为一个目的而创造的。其实大家可以想象,为什么就会有这么一条生命呢?凭什么就有这么个人呢?不是让你白来人间走一趟的。这是2012年十周年版。封面上加了一行字:销售超过3200万册。美国一共三亿多人口,十个人就有一本。买这本书的不一定全是基督徒,很多不信神的,或者信其他神的也买这本书,就是因为“人来世间是干吗来的?”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一个“命”字就代表了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我们现在弘扬儒学也是使命,需要我们全力去完成的。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希望有志于此的朋友,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个事情做好,为人类前途找出方向。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陈良:感谢党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又生动的儒学课。我们有几个朋友,包括党老师和我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有兴趣。在座的如果有朋友也有兴趣,可以跟我们联系。我们以后可以组成一个兴趣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一起提高。
    
    
     党吉安: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讨论一下。
    
     听众:我有个问题。刚才你提到,判断事情有两种判断:一个是事实判断, 一个是价值判断。你还提到,在《十三经注疏》里说,于礼不孝者有三,第一个是阿意屈从,陷亲不义。在跟父母争论的时候,有些事情是很明显的,有些事情是由于价值观念不同,所以有对与错的争议。如果争执下去的话,就很容易伤到感情。有书上说,家庭是讲亲情的地方,不是讲对错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来掌握分寸?
    
     党吉安:非常好的问题。先看你们争的是什么。如果争的是对和错的话,对和错不纯是价值判断,好和坏是典型的价值判断。对错是需要统一的。但不能靠武力,要靠民主协商。争的最多的是好和坏问题。不仅在家庭中,工作中也一样。我是编程序的。我们做过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客户需要填写地址。其中国家一栏有两种填写方式,一种是用下拉式的,让他从国家列表中选,一种是让客户自己填,United States也行,USA也行。那种方式好呢?各有好处啦,下拉式的整齐,但不灵活,因为我们还有美军驻海外基地这样的客户,他们用的是军内的邮政系统,没有国家。我认为整齐不整齐倒没关系,只要邮局的人认识就行了。我主张让他自己填。有人就不同意,说填得乱七八糟,数据不整齐。我说干嘛非要整齐呀?他说,你住旅馆是住整齐的,还是住乱的?你肯定住整齐的嘛。整齐当然好啊,这还用争论吗?问题落在“整齐好不好”上了。我说,那就不用争了。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因为这是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中好的也是坏的,坏的也是好的。整齐就是好吗?不一定。国庆阅兵,三军仪仗队走得整齐,好不好?好啊,训练有素啊。可是后面的群众方队也走那么整齐好吗?不好,人民没有个性。还是乱一点好,象“小平你好”那会儿,学生走得不整齐,可是很好啊,很有个性。所以“整齐就是好”是站不住脚的。凡是在争论好和坏,你就要想一想其实是没法争论清楚的,就是刚才你说的,能够让就要让。
    
     听众:我觉得你谈得儒家的基本概念非常好。我以前听过你好几次讲座。你提到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现代化,还提到信仰的问题。你指出在现代化的时候信仰在丧失。不管是北美也好,中国也好,信仰丧失是个严重的问题。你的意思是不是现代化造成了信仰丧失?儒家对现代化的贡献难道是恢复信仰吗?就这个问题,请你再稍微解释一下。
    
     党吉安:现代化是不是导致信仰的丧失?倒不是这样。(听众:客观上是不是这样?)客观上也不是这样。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在中国,信仰的丧失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而在西方,主要是理性的增长导致信仰的丧失。我们现在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是科学技术空前发达,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科学任何一点进步都导致信仰方面的退步。
    
     听众:你的说法是理性导致信仰的丧失。这个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说北美基督教的衰微,可能是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样一来的话,理性和现代化究竟是好的东西,还是本身就是负面的东西呢?
    
     党吉安:幸好我前面打了预防针,否则就会陷入好坏之争。由于理性的增长导致基于宗教的信仰丧失,咱们先不管它是好是坏,这是一个客观事实。问题是如何弥补它。这就需要有一种符合理性的信仰来弥补它。符合理性的信仰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我读了儒家经典之后才发现,啊!我找到了。儒家思想里面没有任何一点跟科学相冲突,也没有任何一点跟西方哲学冲突。它的根基是“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还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什么把“道”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呢?因为“道”代表理性。
    
     听众:我觉得你这样一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儒家思想跟现代化比较融合,有利于解决现有冲突。这样一来的话,就比基督教或其它宗教更能解决世界和平问题。
    
     党吉安:是。但要防止一个倾向,就是要拿儒家来代替宗教,完全没有代替的意思。儒家不会去挖宗教的墙脚。宗教的市场在流失,流失的这一部分人,你总得提供一个信仰给他。儒家就象收容站,别的宗教丢失的人,我们全要。这是信仰的最后一道防线。儒家之所以堪当此任,是因为它是建立在最基本人性之上的。
    
     Tim:首先感谢党老师了做这么一个非常丰富生动的报告。非常感谢!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就这位先生提的问题讲一点。刚才党老师补充的非常重要。信仰实际上有两大类:一类是以宗教为基础的信仰,这个当然占绝大多数。但是还有一种信仰,尽管有这类信仰的人,他不是信哪一种宗教,但是他自己的心里面有一种做人的准则,有他追求的东西。把这个和今天讲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我觉得确实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那么就是说,儒家思想至少是一种选项,一种Option。在非宗教主义的信仰里面,以生命作为基础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我想补充这么一点。下面我有个问题想问你,就是我们怎么样通过宣扬、学习儒家思想,才能够解决现代社会,包括中国、包括西方社会,在现代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究竟怎么去做?可行性怎么样?想请党老师分享一下。
    
     党吉安:Tim这个补充很好。我再讲一件事情。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讲座录像,是复旦大学哲学系一个教授,讲“人不能没有信仰”。他讲了两个多小时,滔滔不绝。主题思想就是,人一旦没有信仰,就会出现毒牛奶、地沟油这些东西。最后学生提问。一个学生问:“老师您的信仰是什么?”哗——全场鼓掌。那个老师说:“问得好,问得好,问得好。”连讲三个“问得好”。“嗯,我肯定是有信仰的啦,我能没信仰吗?”可他讲不出他到底信什么。其实他就可以堂堂正正地说,“儒学就是我的信仰”。这有什么不对的吗?儒家讲的所有东西,就像Tim刚才说的那样,都可以作为堂堂正正的信仰。
    
     Tim说的另外一个问题也很重要,就是到底应该怎么做?我今天是没有时间说这个了。首先我们要借鉴一下西方成功的经验,象基督教这种经验。西方人进教会的也未必是真信,信也是不同程度地信。但他为什么还去呢?首先它是一种文化需要。这个文化就是这样的,就像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拜年,你不拜还真不行。祭祖,这都是文化。其次它是一种道德教化。儒家讲了很多教化,基督教也是这样。第三个呢,它还是一种传统。比方说,婚礼怎么办?丧事怎么办?你总不能自己发明一套仪式吧?总得找一个现成的。教会正好提供一套这种东西。除了信仰之外,宗教还有一些实用的东西在里面。儒家也可以做这些。儒本来就是帮人家主持红白喜事的一种职业。这是它的老传统。其次怎么来做它呢?我们看看在历史上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教育。孔子不是“至圣先师”吗?他是办教育出身的。孔子所办的学校不是官学,是私学。培养人去做官的,实际上是干部训练班,不过是民办的干部训练班。现在有这种班吗?太多啦,企业培训不就是干这个的吗?只不过它培养的是企业的干部,不是政府的干部。
    
     听众:几年以前我看到社会科学家说,宗教的深层是相通的。我觉得《圣经》跟今天党老师讲的这些,深层来理解没有什么重大区别。譬如说,今天基本上否定的,“夫为妻纲”。《圣经》里面不是说“先生是家庭里的头”吗?怎么来理解?妻子又是先生身体的一部分,包括“用右手去打左手”。你理解好了以后就没有多大的问题。我最近经常在想的一个哲学问题,就是个人跟社会的关系问题。个人就象细胞,有癌细胞,有变异的细胞,有健康的细胞。社会就像整个身体,国家就像器官。生命的基础是细胞。首先,个人的利益要保护,这是很重要的一条。中国人在这方面是有点问题。然后,细胞健康了器官才能健康,生命才能永生,整体才能得利。这个是社会最基本的问题。这个想通了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党吉安:这位先生的理解是对的。其实各种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他们的冲突都在哪个层面上呢?就是价值判断的问题,好坏的问题,不是真正的问题。
    
     听众:我想问问你今天的命题为什么讲“儒家思想和现代化”?刚才这位先生好象是说现代化需要宗教信仰,我想这是不是你讲座的目的?
    
     党吉安:不是。首先,我为什么要讲儒家呢?我一开始并不了解儒家。我倒是一直对宗教问题很感兴趣,因为我的家庭背景是天主教。我一开始是以反宗教的立场来关注宗教的。我当然会注意到宗教衰微的趋势。这多少让我感到鼓舞,因为我不是唯一的。但是,自从我接触儒学之后,我的宗教观有了大转变。儒家“和而不同”的观点教人以包容的态度看待一切事物,包括宗教。当我以这种态度看宗教时,我发现宗教信仰原来是西方现代化之所以成为可能的重要支柱之一。它同法制一道,保证了人性恶的方面不至于爆发。但是,宗教并不符合理性,它走向衰微是必然的。怎么办?儒家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它可以作为一种符合理性的信仰来填补这个缺失。
    
     听众:宗教和信仰有什么分别?这位先生好像混淆了宗教和信仰。
    
     党吉安:宗教和信仰不是一回事。我讲的时候也是掺合着讲的。宗教是基于非理性的。什么叫理性?什么叫非理性?理性就是,我想要说清一件事,你不信吗?我要以你也认可的那些道理去说服你,这叫理性。非理性是,我认为是这一套理论,然后我就在我这套理论基础上给你讲,得出我的结论。如果你不认可我这套理论,我所有的推论都是无效的,这就叫非理性。欧几里德几何就是理性的范例。它先有一套人人都承认的公理,你可以怀疑它,但是你找不出问题。这样推出来的结论是可靠的。宗教不是这样,它所基于的前提不是人人承认的。
    
     儒家之所以是理性的,是因为儒家的理论是建立在普遍人性之上的。比如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世上没有一个人反对。就算我自己做不到,也总希望别人做到。即使是大坏蛋,他也总希望别人对自己讲仁义礼智信。我很赞成说儒学是一种宗教,但它是一种符合理性的宗教。如果从这个角度讲,你不把它叫宗教也可以。但不把它叫宗教叫什么呢?
    
     听众:就叫知识(学问),不应该叫宗教。刚才这位Tim先生相当厉害,就可以当作一种信仰,不能当作一种宗教。不是说现在中国有宗教就可以得救了。几千年来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也不是政府洗脑的结果。我觉得孔子这个人是很会做人的。他提倡的道理全部都是人生实际的道理。他也很懂得怎么去孝,不是说一定要大义灭亲,不是。他为什么这么普遍呢?九流十家都不能出来,他可以冒出来,就是因为他是实际应用在我们人生跟社会上面。它也有不好的地方,有很虚伪的地方。我小的时候好像就给孔子骗了。刚才你说得对,一般都是我们人生处世会用,政治上面会用,所以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没有宗教也可以,因为这个信仰存在。儒学我们叫它儒教是不行的。道家一开始并不叫道教,后来才变成骗人的了。这个不太好。我想把这个搞清楚,刚才你讲,是不是儒家借宗教的力量把它现代化。是不是有这个意思呢,我就不知道了。
    
     党吉安:没有这个意思。我刚才是说,我们要借鉴一下他们的经验,不是说要做成一种宗教。比方说今天的讲座,这个其实就是借鉴教会牧师布道的形式。
    
     听众:我觉得你讲义第一页的《礼记·礼运篇》中的第一段特别有意思,我以前没怎么看,今天启发特别大。我建议所有的人都仔细看一看。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所谓现代化也好,制度也好,自由也好,我觉得都不重要。实际上孔子已经否定了这一切。如果你这个社会信仰好的话,是大道之行的话,这些都是不需要的。反过来说,如果大道即隐的话,制度也好,自由也好,现代化也好,这些都是没办法的办法。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来,你靠这些自由也好,民主也好,制度也好,法制也好都不行。象美国问题丛出,就是这个根源。
    
     党吉安:今天非常有幸请到姜老师、姜教授。姜老师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他有很多东西需要跟大家分享。什么时候请一下姜老师讲一次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问题。不知道将老师对今天的讲座有什么评论?我很想听听您的意见。
    
     姜老师:您太客气了。今天来还是大有收获。特别是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讲信仰问题。信仰有两种,一种非理性的,一种理性的。中国的儒教有独到之处——严格地讲不能叫儒教,叫儒家学说吧——而且是原始的,有很多精华,有很多包括现代西方文明,或者普世价值都可以认可的概念。这东西确实可以弥补现代化进展过程带来的信仰,特别是宗教类信仰的衰微这样一些问题。所以我觉得听了以后大受启发。过去我是对儒家学说比较排斥的。一般来讲,中国两千多年来政府宣传的这一套,实际是外儒内法。它把很多残暴的、毁绝人性的东西掺杂在里面,打了儒家一个招牌。特别是建国以后,他们又用另一种方式来摧毁儒家学说,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党吉安:它是把儒家的糟粕,就是封建帝王加进去的那些东西作为它的执政理念的。它不明说,但是它实际是按那个执行的。)包括它所宣传的马克思主义中间,大量地把儒家学说的糟粕掺杂在里面,导致中国几十年来道德沦丧,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怎么解决?你今天讲的倒是一个崭新的思路。不说儒家学说怎么拯救世界吧,拯救中国还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
    
     听众:我有最后一个问题想问一下。我知道你是学理工科的,但是中国古文是怎么学的?我们现在读到的汉字,读音跟古代不一样,解释也不一样。这个我想请教一下。我特别想知道。
    
     党吉安:我遇到十个人,大概九个人都会问这个问题:“你是学理工科的,你怎么会读这些东西?我们根本读不懂嘛。”我透露大家一个秘密,我开始读《论语》的时候,其实也不懂,因为全是文言文,我也不是学文的。不过我发现,要想搞懂它很容易,不是有互联网了吗?哪一句不懂,到网上一查就全懂了。有很多解释,你自己判断一下,哪一个解释是正确的。
    
     听众: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就是古籍当中它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是现代人加的。就象翻译一样,翻译过来会不会有问题?
    
     党吉安:会有问题,断句段在什么地方,意思会不一样。我刚才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我就不同意他们的断句,这个就要靠你自己了。孔子有一句话,“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一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必定会有象我这样忠信的人,但是未必有象我这样好学的。孔子认为自己没什么稀奇的,全是学来的。我也跟大家说,儒学只要你想学网上都有,在互联网时代,学儒没有什么困难。以前你非得学文科你才能学,否则你根本接触不到那些资料。
    
     陈良: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到这里。我们再次感谢党老师解答这么多问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