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 林道静的人生之路——看电影《青春之歌》
林道静的人生之路——看电影《青春之歌》
2014-09-22 14:12:41
林道静的人生之路
——看电影《青春之歌》
提到文革前的电影,就不能不提到《青春之歌》。 1959年,杨沫为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在崔嵬和陈怀皑的导演下,变成了一部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大片。可是这部影片却远远地超出了国庆献礼片的范畴,它成了一代知识青年追求理想,投身革命的写照与标志。其中的人物林道静更是成了艺术创作中,一个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在几代人的心里都留下了记忆。今天再看这部影片,还是会被她和她的经历所吸引,所思想,也会有一种感叹与震动!
故事浓缩在历史上的九一八与一二九这两个事件之间,在一二九的壮烈中结束。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主人公林道静从一个孤立无助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坚强的革命者。看着她的故事,目睹一幕幕画面,感受着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同时,让人不胜唏嘘的是,同在一个太阳底下,同在一个时空里,人的活法竟是有那么大的差别。余永泽,林道静的救命恩人,后来又成了她的丈夫,他就对革命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的。他对故纸堆有感情,愿意做学问。他是不是要出人头地,或者是要名扬天下,这个不得而知。但是他很会钻营倒是真的,为了毕业之后能有个好去处,他会处心积虑地去巴结有权势的人。这说明他不是一个书呆子,更不是一个无欲无求的人,而是很会为自己的前程打算。
与他相比,林道静所想的就没有那么世故了,但是也不能说好不切实际。首先她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即使是她嫁给了余永泽,也没有放弃这个念头。这是那个时代知识女性普遍追求的目标,她们要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靠劳动来获取经济独立,从而保障自己的独立人格与尊严。这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余永泽再自私,再大男子主义也不敢反对,也不能说半个不字。可问题是,林道静不仅要独立,还要参与学生运动,这就让余永泽大为光火了。他看不起那些不上课,只关心国家大事的同学。他认为当学生就要好好读书,政治上的事自然有人去管了,但不是学生。
于是他们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后就不可能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只能以分手收场。他们的结合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的必然结果,但是他们在一起的生活,最初还是很甜蜜的。余永泽这个人虽然有些滑头,但还是满喜欢林道静的。每当有口角时,都是他忍气吞声,委屈求全。他不想失去她。可是,林道静却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子,她有自己的追求与主见,并敢于坚持,决不妥协。那么,他们不分道扬镳,还能有什么结果呢!人生观不同,政治取向不同,两个人即使是再情投意合也是无法长久地过在一起的,更何况那个年代又是一个多事之秋,政治分野异常鲜明,每个人都必须有所选择,有所表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可能相安无事,分手只是迟早的事。
林道静这个人是一个天生的革命家,由于她的出身不同,她的骨子里带有一种强烈的追求正义的愿望和使命。国难当头时,她看到学生们的群情激昂,她也自然就被感染,并毫不困难地就被卷入其中。她觉得那就是她的责任,她愿意为此献身,就是面对严刑拷打她也在所不辞。不能不说林道静是一个好样的,她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可是她做得已经相当之好了,至少就比那个贪生怕死,又出卖了她的戴瑜强太多了。在对信仰的忠诚上,林道静可谓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坦荡光明,无可挑剔。
不过,林道静如果只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职业革命家,这个故事也就没有什么引入入胜之处了。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很真实地展示了人性,在情与理的碰撞中,慢慢过渡,并不突兀。林道静的成长过程是一步步地走过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生活之中的。她嫁给余永泽是被生活所迫。她离开余永泽则是理想使然。也符合她要做一个独立的人的初衷。只有离开了余永泽,她才能没有牵绊地投身到革命中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她做一个独立人的夙愿。革命,抗日,参加学生运动恰好是她所喜欢的,是她认为的正义之举。所以,一拍即合,她沿着她所选择的道路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了。
从艺术上说,这部电影拍得很好,特别是前半部分描写林道静与余永泽在一起的剧情,很有些情调。余永泽虽然身上有不少小农意识,但是他追求林道静时的细节还是很浪漫的。影片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这些环节。比方在海边,他朗诵雪莱的诗给林道静听,就表现出这个地主的儿子还是一个文学青年呢!当然他也不可能不是,他毕竟是北大国文系的高材生了,能够得到国学大师胡适的栽培,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再比如,婚后,他与林道静过小日子的时候,他在妻子面前,一口一个“静”地叫着,述说着。那个亲切劲儿,也是满有诗情画意的。
可惜了这个才子,不是他守不住林道静,实在是他生不逢时。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林道静是属于革命的人。而他却反感革命,这样一来,他哪里还能够收住林道静的心呢!他将这个朝气蓬勃的美女得而复失也是必然的。不过,余永泽也是应该被纪念的,因为他救了林道静一命。如果他不出现的话,林道静的故事在北戴河的海里就结束了。因此,也可以说是余永泽拯救了林道静,间接地也成就了林道静的一生。余永泽与林道静之间不是敌人,只是在思想意识上互不赞同而已。
据说这部影片公映后轰动一时,得到了极大的赞誉。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是因为故事扎实,大部分是作者杨沫的个人经历而外,也是因为这个故事非常贴近生活。当时正是革命成功后,才仅仅十年的时间。许多人对革命志士充满了敬意。这部影片恰好就最集中,最正面地描写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奋斗历程,因此这个故事能够满足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对革命者的崇敬之心,使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角度了解当时的知识青年是怎样走上革命之路的,又是怎样为此做出奉献和牺牲的。就是对当年的参与者来说,也是对往事的一种回眸与礼赞。导演崔嵬就是一二九运动的亲历者,因而他是带着过来人的真实感受来拍这部影片的。
除去上述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导演所选中的演员都非常好,他们都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角色的内涵,让这部电影很有真实感。 谢芳是第一主角。她入戏很快,很有爆发力。前一秒钟,她还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下一秒她的表情马上进入到紧接而来的剧情之中。她的眼睛明亮,眼神犀利,能够演绎出丰富的内心活动。她把林道静这个一心向往革命的小资女青年的每一个成长过程,都刻画得丝丝入扣,非常传神,就像她就是林道静一样。让观众非常欣赏,非常接受这个人物。其实在演这个角色之前,她根本就没有演过电影。是导演慧眼识珠,坚持让她演了这个角色,才有了一个这么出色的银幕人物。当时导演的领导,以及更上一级的领导们,是希望林道静这个角色应该由一位资历较深的演员来演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白杨就很感兴趣,也毛遂自荐过。
当然,由白杨来演这个角色也是无可非议的,更何况小说的作者,电影的编剧杨沫就是白杨的亲姐姐。亲姐姐的作品由亲妹妹来演于情于理也说得过去。不过,上影厂还是没有争过北影厂,最后还是由北影厂来拍这部片子,并由名不见经传的谢芳来演林道静。结果谢芳一演成名,凭借此角色,一举跻身于文革前中国官方宣传的 22位影星之列。不过,要是由白杨来演呢?相信也一定会很不错,但那个就是白杨版的林道静了。当让,机遇只有一个,如果只是假想,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那个公认的林道静,就永远是谢芳扮版的林道静了,而且再也不会有人能够取代了。
于是之,北京人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他一共演过 7,8部影片,在他扮演的所有角色中,就属余永泽这个人物最有名。很长时间以来,提起余永泽就会使人联想到于是之。这位艺术家太有才了,他把于永泽刻画得既活灵活现,又非常的有层次感,非常耐看,好看,观众不能不为于是之的精湛演技而拍案叫绝。他拍这部影片时是32岁,是一个男人的花样年华之时。他的扮相俊朗,很有男人味道。但他所扮演的角色也有猥琐的一面。为了博得林道静的好感,他慌称自己感冒了没有随同学们去南京请愿。这个谎言为他以后失去林道静留下了一处重要的伏笔。他也许是一个好人,但是诚实不足,奸诈有余。
除夕之夜,老家的佃户不请自来,他差一点破口大骂。可是碍于林道静就在眼前,他就强压了怒火,还给了老佃户一块钱,让他赶快走。当他发现林道静给了老佃户 10块钱的时候,他的那个气急败坏的样子,真是既可笑又可气。他竟然能够说出:用我的钱送人情,你是什么意思嘛!这样语无伦次的话来。不过,也是难为他了。他在林道静面前已经是夹着尾巴做人,够放低身段了。到了后来,卢嘉川的被捕牺牲于他有直接的关联,他也彻底被林道静放弃了。在那一刻,余永泽翻着白眼,狡辩着,又气急败坏地样子,都让于是之演得维妙维肖,又让人忍俊不禁。
如果说林道静在影片中自始至终都是以正面形象示人的话,那么余永泽这个人物,就是反面形象大大多于正面形象了。但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被他演得风生水起,非常有看头,因此余永泽这个人物深得观众的认可,甚至是喜爱。于是之也赢得了观众的口碑,被公认为是一个极具实力的演技派名角儿。至于有人说他演得有点过了,那是就小说的情节说的。电影有电影的特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只能把余永泽最典型的一面浓缩在一起,从而达到最强的戏剧冲突与张力。如果,忽视了这个特点,固执地认为余永泽演得过火了,那是一种鸡蛋里挑骨头,并不公正客观。事实上,于是之表演得还是很内敛的,而且在观众的心目中,从此也不会再有第二个余永泽了,于是之版的余永泽是没有人能够颠覆得了的了。
影片中如果只有两个演员演得好,还不足以支起全部的剧情。在这部影片里,所有的演员都演得极好,都极有演技,都非常有戏。就连叛徒这样的人物也都能被赵连演得极有伪装性和欺骗性,这就是这部影片的不同凡响之处。至于扮演革命者角色的演员就更为出色了,比如卢嘉川的扮演者康泰,江华的扮演者于洋。这两位大腕级演员演的都是革命家的人物,卢嘉川牺牲了,江华担负起他的责任,继续活动在农运与学运的第一线,最后成功地领导了一二九学生运动。这两个人物虽有相似之处,却又各有特点,绝不雷同,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康泰英年早逝,离世时只有 58岁。于洋年轻时多有风采啊,真是够帅的了!这样两位艺术家分别创作的这两位人物,为革命者这个群体还真是增色了不少。
秦怡扮演的女革命家林红(也叫陈瑾),让人眼前一亮。这个人物沉着冷静,在学运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也是地下党的核心人物。她牺牲时的场面非常感人,极具感召力,绝不亚于后来有关江姐电影中的相关镜头,甚至还有过之无不及。据谢芳说,拍这场戏时,所有的演职员都提前进入了剧情,现场一片静肃,导演都没有喊开机,只是给了摄影师一个动作。当听见摄影机的马达发出转动的声响时,谢芳知道开始了,两行热泪也就不由自主地从她的眼眶里涌了出来。可见这些剧情释放出来的力量有多大,连演员自己都被由衷地感动了。秦怡的演绎,集意志与信念与一身,再加上她的美貌,让人不免对慷慨就义的革命者林红充满尊敬与不舍。林红虽死犹生。
音乐是史诗般的电影所不能缺少的元素,这部影片的音乐不仅深沉大气,又非常细腻婉转,很有美感。尤其是影片伊始便出现的那段恢宏的主旋律,既壮观,又绚丽,简直是动人之极。这是著名女作曲家瞿希贤的杰作。这位作曲家的名字对于很多音乐爱好者来说是不陌生的,她一生写出了大量的的作品,主要以声乐作品为主。其中有一首歌是中国几代人耳熟能详的,也是许多人一个不能忘怀的童年往事,那就是《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有这样一位音乐家为《青春之歌》创作的电影音乐,自然是最动人心魄的。那个时而激昂,时而低回的音乐在《青春之歌》里贯穿始终,为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烘托出了一种激情澎湃的气氛,使这部影片具有更多的欣赏性与艺术性,也更加趋于完美与隽永。
就同一题材而言,不会再有人能够拍出这么有份量的电影了。它的确就是一首《青春之歌》,并且是绝唱。林道静则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她的人生之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部影片和这个人物,以及影片中的其他角色,都将永远地被载入中国电影的史册。
coach1960 发表评论于
2014-09-29 16:42:34
回复 '简宁宁' 的评论 : 老鬼和他妈当然不能比。自豪的是,老鬼是我们这一代人,有幸用自己的亲身阅历和感受写下文字。他妈是早年脑子就被洗毛了(洗坏了),后来几十年,一面是被一个巨无霸的组织罩着,引领着,爱着它恨着它,又不敢起腻,昏昏然的编故事,反正到来,自己把自己也给感动了。不信也信了!
唯一2005 发表评论于
2014-09-26 18:34:10
回复 '简宁宁' 的评论 :我也是更喜欢老鬼的诚实的文风
点缀 发表评论于
2014-09-24 03:59:31
回复 'instein' 的评论 :
林道静是文学中的人物,作者是生活中的真实。本应如此,习惯了就好。
instein 发表评论于
2014-09-23 21:18:04
上中学时读的“青春之歌”,很是感动。因为喜欢这本书,对里面的人物全盘接受,林道静的美深深滴印在记忆中。 但看到杨沫的照片后,很是失望。
点缀 发表评论于
2014-09-23 14:07:54
回复 '乡下人阿贵' 的评论 :
言重了。你的留言是你的观点,怎么会给我带来麻烦呢?不过还是根据你的要求,我把你的留言删掉了。
点缀 发表评论于
2014-09-23 13:53:10
回复 'reader' 的评论 :
明白人,多谢!
点缀 发表评论于
2014-09-23 13:51:34
回复 'paulaj' 的评论 :
多谢提问!楼主没有任何马夹。有话都在网文里表达了,还可以在跟贴里随时补充。没有必要用马夹来说事儿。
乡下人阿贵 发表评论于
2014-09-23 13:39:02
请博主把我的评论删掉!不想给你找麻烦。
reader 发表评论于
2014-09-23 13:34:48
回复 '点缀' 的评论 : "从政治角度来议论这部影片,那说道就多了。"
正是: 『讀古書, 為古人擔憂』。
paulaj 发表评论于
2014-09-23 13:27:15
乡下人阿贵是楼主的马甲吗?
点缀 发表评论于
2014-09-23 12:32:07
回复 '雑家1' 的评论 :
看来你是外貌协会的人了。。。
点缀 发表评论于
2014-09-23 12:27:38
回复 'paulaj' 的评论 :
从政治角度来议论这部影片,那说道就多了。
点缀 发表评论于
2014-09-23 12:24:25
回复 '茅斌骚客' 的评论 :
老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经历,有了对比了。否则也还是不会看出什么名堂。
雑家1 发表评论于
2014-09-23 12:08:12
丑婦多作怪,
一個楊沫,一個洪晃,心比天高,自以為是個"萬人迷",天天標新立異,語出驚人,花樣層出不窮,一雙怪胎,居然也沒人給她們提個醒。
paulaj 发表评论于
2014-09-23 11:28:20
如果林道静最终没有与工人出身的江华在一起,共产党宣传机构是决不会力捧这本书的。
paulaj 发表评论于
2014-09-23 11:26:01
杨沫是狂热的自恋的左派分子,为了迎合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时代特色,结尾安排林道静与工人出身的江华在一起,他们俩在一起能有共同语言吗,能幸福吗?
雑家1 发表评论于
2014-09-23 09:41:48
正因為丑婦楊沫與她聞名全國的姐姐外表落差太大,所以造成了她心理不平衡,于是埋怨命運,仇恨社會,自幼養成了睚?必報的逆反心態,但是她又希望自己能夠與正常人一樣享有世上美好事物,一旦不能如願,乾脆同歸于盡,一齊毀滅,能夠達到這種變態心理的目的,只有一種手段:那就是搧動革命,毀滅一切。
紅衛兵在文革打死校長,摧殘社會精英,破壞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學生都是看了"青春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類書籍之後受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來講,楊沫做到了超越白楊。
茅斌骚客 发表评论于
2014-09-23 05:22:29
以前都《青春之歌》,总觉得作家要逼读者跟其思路走,有点强迫症。当然处于大时代,用一个知识女性的感觉来体现历史的进程,对于后来的我们,又多了一张可以观赏思考的图片。特别后来对余永泽的批判,从长远来看政治意义高过历史意义。所以我觉得这缺陷也蛮大的。无论如何,现在看这电影的感觉,比以前又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我们也老了。:-)
点缀 发表评论于
2014-09-23 04:59:18
回复 '简宁宁' 的评论 :
感谢你的分享!也非常理解你的感受。
事隔50多年了,林道静与余永泽的爱恨情怨还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说明这两个人物太有代表性了。这也是《青春之歌》的生命力所在。
点缀 发表评论于
2014-09-23 04:48:56
回复 'KkQq' 的评论 :
是啊,于是之竟认为自己演的惨不忍睹。这也说明了,他创作出来的余永泽太真实了,连扮演者都无法从感情上接受他。。。崔嵬太不一般了,一个已经身居中南局宣传部长的人,居然能够辞官去北影厂做导演,本来就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人了。。。
简宁宁 发表评论于
2014-09-22 22:21:36
我也曾喜欢过林道静,但自从有幸拜读了张中行先生的作品之后,就对她持颇多成见了 。后来我又读到张老先生于日军占领北平之际居然还能蜗居小院闭门研古,不由又有些理解当年离开他的革命女性---如此淡然世事,怕不止是和一个杨沫无法和谐了 :)。 只能说在那些特殊的年代里,每个人都不能顺着自己的天性平顺自然地走过一生。但是于永泽的生命比林道静要平静绵长的多,大概还是性格决定命运吧。
回到电影,点老师对谢方的评价特别准确,谢方演的神采奕奕。后来若干翻拍的林道静,都没有谢方半点神韵。
杨沫的儿子,老鬼,倒真是有一只神笔!他的东西看过以后就像刀刻在心上,留下带着血的痕迹,很难遗忘。
KkQq 发表评论于
2014-09-22 21:37:49
喜欢崔嵬导演的电影.也非常喜欢余永泽的真实(杨沫肯定不爱听). 余永泽的原型 张中行是二十世纪末 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于是之饰演的余永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意思的是 于是之非常不愿意别人提他饰演的余永泽
点缀 发表评论于
2014-09-22 20:31:41
回复 'YanbeiYin' 的评论 :
历史是一步步演变过来的,而且谁也不是先知先觉。今天的观点即使是正确的,也不能抹去曾经的存在。
点缀 发表评论于
2014-09-22 20:22:51
回复 '沈成涵' 的评论 :
说到《青春之歌》就一定会说到作者杨沫,但是电影却是导演的艺术。崔嵬导演很会挑演员,他能选中谢芳并力排众议,坚持由她来演林道静真是太有主见了。否则这部影片也许就大打折扣了。不仅如此,他能够从北京人艺把于是之挖来演余永泽也是太有感觉了。这两个角色的选定,这部电影就成功了一大半。再加上秦怡,康泰和于洋的加盟,这个演出班子的阵容可谓是太强大了,所以这部影片极具艺术感染力。
YanbeiYin 发表评论于
2014-09-22 20:08:33
Feel very sorry for those people who sacrificed to the cause that sent Mao and his people to the power. Their only interest was to control the people and let the people serve them.
点缀 发表评论于
2014-09-22 19:59:20
回复 '其其' 的评论 :
尽管分手的动议,是林道静提出来的,但是当她看到余永泽气急败坏地同意了之后,她还是很惊讶,很难过。从这个层面说是余永泽甩了林道静也不是没有道理。尽管余永泽一直很迁就林,但是最后的离开还是很决绝的,这是林始料不及的。
点缀 发表评论于
2014-09-22 19:51:43
回复 '京华人' 的评论 :
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可以这样理解:林道静早在见到卢嘉川之前,心里就已经有了一种要参与革命的冲动,遇到卢嘉川之后,后者就成了他的引路人,让她的愿望有了可以实现的机会。很自然她也很尊敬与崇拜他,两个人很自然地就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战友。
余永泽虽然不进步,但也不是一个反面人物,他的存在也是一种真实。他与林道静分手是应该的,对他对林都是好事。林实现了参加革命的心愿,余也有幸继续研究学问,日后有所建树。
余永泽与林道经之间的矛盾是因为追求的不同而产生的,所以这部影片就非常能够打动人,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它的价值,都能让人对故事的情节有似曾相识之感,甚至能够引起相当的共鸣。
沈成涵 发表评论于
2014-09-22 19:28:34
杨沫的人生像一艘巨大的潜艇。《青春之歌》和张中行只是露在水面上的两截长短桅杆,潮湿而鲜亮,岂知潜藏于水下的是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命运构成。老鬼的《我的母亲杨沫》不仅勾勒了大轮廓,而且力求逼真立体。犄角旮旯处的迂回曲折都写出来了——甚至写了她不光彩的一面,如晚年时与比她小20岁的男秘书的暧昧关系。它们随着时间逐渐滑腻而失真,反而令人性化的杨沫更加完整。她的一生基本属于“一个人的战争”。她本质上是一个偏于善、野性又偏执、冲动也轻信的温情主义者,只是缺少爱。《青春之歌》算是她的半个自传。写作于她来说,是虚荣,是个人实现,更是生命的证词。
沈成涵 发表评论于
2014-09-22 19:24:49
回复 '京华人' 的评论 :
你说的才是真相。这部电影政治意味太浓厚,完全罔顾事实,无限拔高其实是小资产阶级狂热的所谓的“革命青年”林道静。
其其 发表评论于
2014-09-22 18:38:03
感情是余永泽把林道静甩了:-)
京华人 发表评论于
2014-09-22 18:34:18
说白了,其实卢嘉川就是一个“第三者”,而林道静经不住革命青年的神侃和诱惑,自然而然地投怀送抱了。余永泽并没做错什么,如果错,就是不该找这样一个女人。几十年后,余永泽终成一代大家,北大张中行教授就是他的原型。中国的社会,应该需要更多的余永泽,勤勤恳恳地做学问,而不是出林道静这样的“革命胚子”。
点缀 发表评论于
2014-09-22 18:13:48
回复 '民族解放' 的评论 :
文革就相当于今天的暴恐,谁遇到了都要被剥层皮。不要说林道静,就是林红不牺牲,也是难逃一劫!不过,人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过程。电影截取的是林道静生命中的一段经历,虽然短暂,但是也有生与死的考验,以及血与火的洗礼。那是一个非常时期的非常经历。。。
民族解放 发表评论于
2014-09-22 17:35:49
这部电影应该继续拍下去,林道静加入中共之后,有没有争取到独立人格?长途跋涉到了延安,被叫去接受领导教育,要她树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恋爱观婚姻观,嫁给一个没读过书的老革命。然后整风运动中又被审查,被强迫自我揭发,自我作贱。老革命的注意力遂转移到了另外一个更年轻的都市女性身上。
熬到49年之后,因为出身小资产阶级,不受重用,57年又因当年在白区的上级领导被打倒,受牵连而入狱数年。出来之后一身是病。挺到1966年文革爆发,终于在被红卫兵揪斗中一头栽倒在批斗台上再也没醒过来。
点缀 发表评论于
2014-09-22 16:42:59
回复 '雑家1' 的评论 :
即使你对杨沫很有看法,也不应该拿她的长相来说事儿。你这样一说,你提供的那些所谓事实就难以取信于人了。。。
我们是观众,不是判官。我们只就电影说话,至于生活中的谁,我们不认识,也不了解,所以没有发言权。更重要的是,我们也不感兴趣。。。
雑家1 发表评论于
2014-09-22 16:13:27
電影明星白楊的妹妹楊沫年輕的時候生得又丑又蠢,暗戀玉樹臨風的正派才子張中行,經過長期的苦苦追求不果,含恨而退。
解放后楊沫通過其姐姐白楊的人事關係,發表了其以極左面貎出現的自戀小說"青春之歌",在書中她把把自己塑造成追求革命的絕代佳人,把未遂己願的張中行丑化成道德敗壞自私自利的卑瑣小人,出版此書時張中行已被打成右派,踐踏右派就更顯得揚沫的革命,
讀者可以在網上查看楊沫本人的那副尊容,再和張中行年輕時的照片對照,便可看清一切。
張中行的夫人不齒于楊左派的作法,對於此書的評價是:"這個女人,唉!真是!"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