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故乡的第一个中秋节


仿英国剑桥圣约翰学院建筑的华盛顿大学正门。当年的华盛顿大学前草坪给一位年轻人无限的憧憬。


在欧洲的朋友近期爱上了摄影,开始用镜头录下他们居住了十几年的欧洲古城的美。她称放在微信后院的照片中的景色为第三故乡,还配上了优美的文字。这些正好与现在的中秋节氛围相遇,使我很自然地想起一些初到美国时的往事,几天里断断续续写下这些感想。

我们都有念故乡的情怀,无数古人的诗篇均与思故乡相关,中秋时节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少小离家,但是故乡的人情和景色定格在那里对我来说总是那么的年轻。然而出门在外,数十载的岁月随流水般逝去后,现在又不知不觉地发现,周围的环境已经是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家园了。这里更是我们孩子们的故乡,对他们来说他乡变故乡的形容都不恰当。不管他们走到哪里,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永远将是圣路易斯红雀棒球队的粉丝。

当年我出国时仍囊中羞色,同时代的人都是如此。我从北京转道香港飞美国旧金山的单程一千三百多美元的飞机票还是老板预付的,来后则需逐月偿还这笔不算小的费用。我是813日抵美国的,因为我是毫无犹豫地来到美国,自然不会在意老板选择的这个13号的不吉利日子飞行。这样我在外面过的第一个中国节日就是那二十几年前的中秋节。当时中国学生学者在华盛顿大学主校园内举办Party,我没车只好打听清楚路线后,沿Lindell大道走了三至四英里才能赴会。熟悉这里的朋友知道,那条道的南侧是比纽约中央公园更大的森林公园,北边临街的则是圣路易斯的富有古典美的一栋栋欧式豪宅,仅欣赏那些整理得不能再好的富人家的草坪就是一种享受。

二十几岁的我仍像孩子般惊奇外面的世界,因为我受训的医学院与华大主校园是分开的,在美国第一次兴奋地看到美仑美奂的华盛顿大学校园,还记得当时躺在华大正门的前草坪观蓝天白云的情景。聚会里的很多事情都已经淡忘,但是与一位从纽约过来的中年男士的谈话令我印象深刻,他当时九十年代初已经到美国大约十年了,也就是说他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踏出国门的人。我们这些初到者向他取经在美国的生存之道时,他随口说出,其实在人性方面中国和美国是非常相似的,美国同样拥有我们在国内熟悉的善良与互助以及贪婪与狡诈,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而己。我如今在美国的时间已经是他当时的一倍还多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他当年说得精辟。

热闹的聚会完后,我马上需要面对美国残酷的现实,黑夜里我不可能再走回去了,我必须问那些认识不久的朋友走时能否同方向送我回家。我最后搭上了一位老兄的车子,但没有想到的是,区区几英里的路程,他却不断公开抱怨我住得太远了,大有耗了他太多汽油的意思。

我们回忆这些故事,各种味道都有。如今那些父母都可以送儿子或女儿来美国读书的年轻一代,更是很难想像我们当时的境遇的。中国用一代人的时间发生的巨变仍世界历史中一千年难寻的例子,用翻天覆地,换了人间八个汉字都难以形容。


从华大正门看那条Lindell大道。


华盛顿大学周围的森林公园,近日带老同学参观用手机拍摄的。最近的佛格森不幸事件把圣路易斯推到关注的高峰,其实这种冲突可以发生在美国的任何地方,作为拥有二百五十年历史的圣路易斯,森林公园仅是她部分的精彩。


森林公园里面圣路易斯建城250周年的纪念标志。


森林公园小桥衬托出的建筑和游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