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来加拿大的时候,和婆婆曾有过一段很有趣的对话。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她拿着指甲刀要出门,
我:妈,这么晚了还出去?
婆:我去楼下的公园把指甲剪了。
我:干嘛不在家剪?
婆:会把地毯弄脏啊。
我: 嗯,公共场合,。。。不太合适吧。
婆: 有什么不合适的,这里民主,自由!!
我当时哭笑不得,只在心里说,要是大家都这样,公园还不成垃圾场了。
原来可爱的中国人是这样理解“自由”的,那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人管了!!随便说一下,
我婆婆也算知识分子,出国前是特级中学教师。
如果这样的解释民主自由法制里的“自由”,谁也不敢在中国搞民主,还不乱套了。
多年后看到John Stuart Mill的经典《On Liberty》被严复翻译成 《群己权界论》,而不是字面上的
《论自由》,一时间心里的感慨不是语言能说得清的。严复太了解中国人了,他深深知道,自由太容易
被国人理解成随随便便,为所欲为了。因此,他创造了这个新的书名,群,社会,己,个人。 权界,
权利的界限。权利不能互相伤害,有规则定下的界限。
让我来用我的简单头脑,简单的说说这部对西方民主法治社会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书。
1903年严复第一次把它引进中国,书名叫《群己權界論》。
在书中,Mill指出了自由 (也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核心思想:
第一,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的人的利害,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 。
第二,关于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动,个人应当负责交代,并且应当承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
这里就涉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责任。 还有一个就是法律,若不再规则之内,天赋人权也
只是口号而已。法律这个概念基于平等,我想过后再加以讨论。这里先说责任。
也就是说, 自由是有责任的。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主义。
责任。
在女儿的学校里,那个四字方针 "respect, responsibility, love, safety"中的第二条。
据我的观察,学校没有直接教学生们什么自由(虽然他们非常鼓励个性的发展),而是首当
其冲的把责任的概念植于其中。对于小朋友来说,责任是什么,他们的回答会非常的具体多
样,毫不犹豫: 把自己的桌子收拾干净;想着还图书馆借来的书;给低年级的小朋友
(little buddy)读书;保持教室的清洁;上完厕所要冲水。。。女儿说,老师多次组织他们
讨论过责任这个话题,还画过什么bubble chart之类的。她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为什么是
你的责任要收拾自己的桌子,“因为是你自己把它弄乱的”, 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我细细回想了我的学生时代,有没有关于责任的教育。怎么也想不起来,如果说有,那就是,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再有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不过这个责任
也太大了吧,大到跟没有也差不多。
现在,恐怕连祖国现代化什么的也不提了,学生的责任就是学习。还用说吗?上不了好的幼
儿园就上不了好小学,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的中学,上不了好的中学就上不了好大学,
上不了好大学孩子这辈子就完了。这是几乎所有中国学校和家长的思路。
没有责任。 从来就缺少这方面的教育。很明确,现在中国还没有谈自由的条件与基础。还需
要启蒙,从小学教育开始的启蒙。
要启蒙,从小学教育开始的启蒙。
早在1905年,孙中山拜访严复,严就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处于甲
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一语道出中国要想从根本上进步,只有通过教育去改变民
众,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对于当时的革新派利用西方的民主思想推动变法,
严的看法是,“喜新者肆意滥用,荡然不知其本质。”
鲁迅的小说《药》与的严复的明智远见遥远地合拍。革命者夏瑜的鲜血唤醒不了大众。
教育,只能是教育。可能需要有几代人的努力。先要有一些有思想有见识的老师,等他们教出
来的学生再成为新一代的老师,一点点的扩大,这些基本的思想,平等,责任,才能真正地在
中国人的头脑里建立起来。
1897年,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变法,严复慎重表明:“其时未至,其俗未成”。 这个俗,我想
就是指的大众的基本素质,包括对社会的责任感。
就是指的大众的基本素质,包括对社会的责任感。
一多百年过去了,仍然是“其时未至,其俗未成”, 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什么实质上进步。如果
从现在还不做起的话,再过多少年,中国也不会出现民主的萌芽,就像已经过去的几千年一样。
从现在还不做起的话,再过多少年,中国也不会出现民主的萌芽,就像已经过去的几千年一样。
举一个大家都看得到的例子,六四事件前,很多学校的大学生占领天安门广场,在那里吃喝拉撒,
把广场搞得乱七八糟一片狼藉。别的不说,最起码的责任感都没有。连高呼民主的人们都如此,
其它就免谈了吧。
其它就免谈了吧。
当然,自由这个话题太大了,我这里只是在探讨它与责任之间的关系而已。思想自由是我还没有
触及的,可能下次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