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游戏不要玩

这两种社会你更喜欢哪一个: 一个社会由自私而宽容的自由交换者组成, 另一个由相互帮助的斗士组成. 如果你认为利他主义和宽容更有价值, 那么它们都不完美. 在Choi 和 Bowles用计算机模拟的世界里, 宽容且利他的社会是少见的 (1). 相反, 利他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有个传统的逗小孩的游戏,如果你带孩子去看几个亲戚朋友,应该能经历到。我希望你不要和你的小孩玩,也不要让别人给你的小孩玩。游戏通常是和几岁的孩子玩的,正规的玩法是这样的, 你的小孩子在吃东西,一个熟人过来伸过手去,“宝贝,把那东西给阿姨尝一尝,好吗?”在你的鼓励下,你的孩子把东西放在她的手上。“你真是个好孩子。”说着,这位阿姨把东西还给了你的孩子。经过几次以后,你的孩子会很大方的把他的东西给人。如果有个别的人,真的把东西收了不还回去,孩子多半大哭一场,然后物归原主。游戏也可能变化为,孩子的父母要求孩子给客人孩子的东西为开始。我经历过几次这后面的一种,多以孩子哭啼而结束,因为我常常违反规矩而真得把东西吃了。有人说这个游戏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小孩子学会分享。我看可能事与愿违,这个游戏有以下几个不好的方面 。

首先,试探孩子是不妥当的教育方式。那个熟人一开始就不想要那小孩的东西,而是想看孩子的反应。她的那个“想要”其实是个局。那么一个无瑕孩子为什么要用假话去试探他呢。 人们大多不喜欢被试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不能施予一个无力招架的孩子。

其次,是不尊重孩子的所有权。一个人分享的首要条件是要拥有,这个所有权是受保护的,不受别人的威胁。那东西不管是那来的,在那个时候是孩子的,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来要,久而久之孩子对主权的概念会淡薄。 分享本来应是自愿的,别人来要孩子的东西,这同时也减少了分享的自主性。

再者,给孩子轻浮的表扬是不可取的。孩子经过试探就得到“好孩子”的名声,而不能通过的多会被讥笑一番,“你真小气。”这些简单,粗糙,而廉价的判断(“好”的表扬或坏的讥讽)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久远 而难以清洗的污垢,让孩子对别人的评价过度敏感,可能会为了虚荣而讨好别人。对孩子不要表扬,而要鼓励,关于这两种做法的不同,可以看看《正面管教》(Jane Nelsen著)。许多人认为小孩子听不懂大人说的话,不要紧,其实孩子对大人说话时的表情,肢体行为是非常敏感。

最后,游戏最可能教给孩子的是如何虚伪,而不是分享。 按照正规玩法,孩子不久就会意识到,要东西的人其实不想要他手里的东西,而要的是孩子把东西给那个人的意愿,他自己不会失去那东西,反而会得到赞许。(这或许是走向面子文化的第一步,或最初的几步之一)等孩子的预期成为得到赞许和物归原主的时候,真正的分享就不可能了。一旦有人不返还他的东西的时候,他的虚伪的一面就露出来了。

为了避免你的孩子成为这个游戏的主角,你要和家人,尤其祖父母讨论这个事情,让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利害。如果有其他人突然和你的孩子玩起了这个游戏,可以温和的制止:“某某,我们孩子还不懂得分享,我们还没有准备教他这些,有时间我想给你请教这个事情。”然后你把这篇短文发给他。多谢!

 

噢颜颜 发表评论于
赞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