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和发脾气

天南地北,虚虚实实,过去未来,随便说说,想那说那。--- 也不全是瞎掰,信不信在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宽以待人也是对自己有好处。至少自己不生气。人和人有很大的不同,社会上所有的是是非非,包括数不清的官司,无数的失恋离婚,绝大多数是由于人和人之间的不理解(不正确的理解)。所以就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想法和认识。尊重并不等于认同。别人有犯错(在我看来是所谓的错)的权利,但是我也有坚持对的权利(我认为的对),但是人格上来说是平等的。就像对劳改犯,会剥夺某些权利,又要尊重某些权利是一个道理。

其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是由于他们的生长环境和智力所决定的。那是没办法的事了。例如小孩子会经常不听话。那值得生气吗?因为他是小孩子,不是服从命令的战士。如果小孩子事事“听话”,那才是可悲的事。女同胞有时会很感性,那是他们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女人要生和养孩子。多少万年形成了感性的特点,因为感性才有利于生养。一个男人应知道和尊重这种特点。孔子说女人象孩子一样难“养”,说明孔子不很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孔子认识到女人和孩子有某些共同点,还是很值得夸奖的。孔子的话还可理解为:和女人打交道,就要有一种和小孩子打交道的心理,该让的让,该宠就宠,当然又不能没有原则。(没有不尊重女同胞的意思―――只是说特点)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女人都会感性, 而是说如果有的女人很感性,那是是可以理解和尊重的。

其实,人的修养(函养)有不同的levels。 有人总想和谁都一争高低,总不服输,有的人虽不服输,也要看对象而定。再到能够控制自己,但是心里还是不服(或者心中还会生气)。再到不大重视长短高低, 心里也不会计较,不会生气,所谓的荣辱不惊,也就是孔子说的“耳顺”―――世上已经没有什么逆耳之言了。既然没有什么逆耳之事,还会生气吗。 但是耳顺并不是没有是非。对的,能听进去,不对的当成耳边风而已。佛教的修行也就是要达到这种心态和境界。这就是所谓的成佛了。这是律己的一方面。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不同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经历。道家有道家的方法,佛门有佛门的途径,刘少奇还写过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因为修行的方法不同,佛教就分为,禅宗,净宗,灵宗,密宗,其实就是达到那种思想境界的方法不同而已。

女同胞大都会感性一些,因为在社会角色方面需要女人感性多一些。感性的人可以发泄 自己的情绪,这样对身体健康会有好处。男人很难作到这样,所以男人的平均寿命会比女人的寿命短一些。任何人,保持年轻的一个重要方发 就是适当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因此就不会显得 “苍桑老态” 如果社会角色要求一个人的理性,那是没办法的事,但是在其他方面/时候,就应该发泄自己,不然会憋出病来的。和朋友在一块,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该骂就骂。这也是有朋友的必要和朋友的角色(最好不是工作场面上的朋友------不影响工作)。 如果我有朋友对我发情绪,我也不介意,那是朋友的率性,这样的朋友会把我当真朋友,而不是社会化的朋友。

发脾气有时候还是要发的,但是发脾气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发泄)。如果下属有问题,当领导的该发“脾气”就要发,这时的发脾气是作为手段来把工作做好,所以是必要的(当然还有其它怀柔的手段)。这时的发脾气,是计划好的,所以会保持一个很好的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