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中医奶奶的故事四零二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402)

冬至吃饺子纪念张仲景

端午吃粽子纪念楚屈原

作者:曾乐

 

 

 

大家几乎都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投江,但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源于纪念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先生。今天是冬至日,让我们纪念这位伟大的中医学家,重温冬至吃饺子的风俗。

    据说,饺子原名为“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每到冬至,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吃,而且有些地方还配合吃羊肉,都是为了防止寒冬受寒生病和冻坏耳朵。同时,也为了纪念张仲景对于中医作出的伟大贡献。

    南阳名医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关心百姓疾苦。他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时值隆冬,见 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患上了冻疮,有的甚至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回到家后,叫弟子在南阳东关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 张,向穷人施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袪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生姜、大葱和一些袪寒可食的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 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吃。

    人们吃下娇耳,喝下袪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一段时间后,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施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的到来,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效“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晨吃。从此之后,慢慢形成风俗习惯,每年的冬至吃饺子和羊肉,初一吃饺子,以纪念伟大的医圣张仲景开棚施药、医治病人。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州穰东镇)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 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 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张仲景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 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 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205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 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今日冬至,天气进入数九寒天,在我们纪念伟大医学家张仲景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保养自己和家人的身体,不让寒气侵身,防止来年生病。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