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上海的衣食住行(食)

我今写博存记忆,自娱娱人两相宜。白屏黑字叙旧事,跨越时空结友谊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上海,后又来回到上海,直到我出国。我的记忆与上海颇有渊源。又有思乡的漂泊海外的上海读者给我悄悄话说喜欢看有关上海的文字。所以我打算写写我记忆中的上海的衣食住行。本篇为食篇。
我对上海家常菜的第一感知来自祖母(阿婆)的烹调。她是老上海人,到老年才随父亲来到芜湖。她烧得一手好菜,红烧肉烧得尤其好。用的是带皮的五花肉,切成丁,经过长时间的烹制,烧得酥软,中间的肥肉亮晶晶呈半透明状,夹起一块入口即化,香味四溢,肥而不腻,肉皮也软而略带点咬劲。阿婆的红烧肉曾经是我的最爱。因为父亲喜欢,阿婆还常炖蹄膀汤,要炖很长时间,汤收得浓浓的,呈奶白色,上面漂着一层薄薄的皮,喝一口有点粘稠,回味无穷,好喝极了(当然未必健康,父亲不到四十岁就得了胆结石)。
逢年过节,阿婆还做蛋饺。我很小就学会了,做蛋饺就成了我的活计。我家有一把金属材质的带长柄的圆勺,因常年使用,颜色黑黑的。做蛋饺的时候生个碳炉,旁边放一只方凳子,上面放着装着打好的鸡蛋的大腕,还有一个碗里放着拌好的肉馅,再有一个放着黄澄澄的鸡油的小碟子。做的时候把圆勺放在碳炉上加热,用筷子夹起一块鸡油在圆勺的内面抹上一圈,滋滋作响,圆勺内就挂上了一层油。这时用汤匙舀一匙鸡蛋液,倒入圆勺内,架在炭火上慢慢地转,很快圆勺内就起了一层蛋皮,这时夹起一小块肉馅,放到蛋皮中央,用筷子头轻轻夹起一侧蛋皮,拉到另一侧盖上,再用筷子头轻轻地在蛋皮的边缘点一圈,一个蛋饺就做好了,放到一边的容器中。全部做好了以后,再把蛋饺放到锅里加佐料烩制。烩好的蛋饺可以马上吃,也可以放在汤里、碳火锅里烧了吃。
很多上海人还会自制蛋黄酱,做土豆色拉。调制蛋黄酱也是个考验耐心的活。选一只新鲜鸡蛋,将两头用金属筷子各敲一个小洞眼,让蛋白和蛋黄分离。然后用小勺舀一勺烧熟的植物油(我小时后没有色拉油,用的是菜油,要烧滚后冷却了才能用),慢慢淋入装蛋黄的小碗里,一边用一根筷子转圈子搅动。蛋黄和油慢慢混和在一起,变得稠稠的。做好了就能把蛋黄酱拌入煮熟和切成小块的土豆中,土豆中还加上点蒸熟的切成细丁的香肠和蛋白,拌匀了就可以上餐桌了。
上海人烧菜讲究“浓油赤酱”,以前不太爱吃辣(现在好像变了),做菜时爱用味精调味,还喜欢加一点点糖吊味道。到上海人家做客,冷盘常常有红肠、熏鱼(做熏鱼要用青鱼)、油氽果肉(油炒花生米,宁波上海人还会在其中加上苔条,香咸的来自海洋的味道)、烤麸等。上海人爱吃几,尤其是白斩鸡(很嫩,后来流行三黄鸡)。鸭能做成八宝鸭,这道菜我父亲做得颇拿手。汤羹类有罗宋汤、老鸭扁尖汤、腌笃鲜(嫩竹笋、咸肉和鲜肉炖的汤,我最喜欢的汤)、荠菜豆腐羹、黄鱼羹等。猪排骨做的菜有糖醋小排,红烧大排,炸猪排。肉末可以做成狮子头(肉圆)、肉饼子蒸蛋、油面筋塞肉、百叶包(千张包肉)等。豆制品中上海人很喜欢千张,称其为百叶。打成百叶结和猪肉一起红烧的百叶结烧肉这道菜也不错。鱼类里的带鱼是上海人常吃的,可以清蒸或红烧或糖醋。鲫鱼和青葱烧成葱烤鲫鱼。大黄鱼曾经是上海人非常喜爱的,却因滥捕而从市面上消失了很长时间,只能吃面拖小黄鱼。还有叉边鱼,怎么烧都很好吃。我受父亲和阿婆的影响还喜欢吃叫做烤子鱼的凤尾鱼。上海人喜欢将鱼头和豆腐一起烧,叫作鱼头笃豆腐,鱼头要用鳙鱼头,鳙鱼被上海人称作胖头鱼。后来又流行鲈鱼,清蒸和红烧俱佳。虾类里面上海人最爱河虾,适合白灼。油爆虾也是上海人餐桌上常常出现的一道菜。后来还时兴吃基围虾、草虾。至于上海人对大闸蟹的嗜好我就不赘述了。平常人家吃得多的是梭子蟹,可以做面拖蟹。蔬菜里面上海人喜欢吃草头和豆苗,香莴笋、茭白、米苋、蚕豆、小豌豆等。藕的洞眼里塞满糯米蒸熟了做成的乌熟藕也很有特色。芋艿也很受欢迎,叫作芋艿头;茄子被称为落苏,玉米叫珍珠米,土豆叫洋山芋……甜品有酒酿圆子、芝麻汤团、银耳羹、水果羹等。主食里松软香糯的大米饭是上海人的最爱。过去在上海大米很稀缺,要搭配比较粗糙的籼米(称为洋籼米)。吃饭时如果喝酒,一般上海人最爱的是黄酒(黄酒也用于烧菜,尤其是烧荤菜,可以去腥气)。冬天咪着温过的黄酒,很适意(舒服)。
上海人也爱吃面条,烂糊面很有特色,适合病人和老人吃。饺子上海人不大吃,取而代之的是馄饨。上海的小馄饨在我看来没有安徽的小馄饨好吃,不过菜肉大馄饨倒是不错。
早餐一般吃隔夜剩饭做成的泡饭,过大头菜、乳腐等酱菜。用米熬的粥叫米烧粥,熬起来颇费功夫,一般在晚上才能吃得到。
上海的小吃我最喜欢生煎馒头、排骨年糕、花卷和糍饭糕等。我父亲喜欢吃“双档”(塞了肉的油面筋和百叶包一起在高汤里烧成),鸡鸭血汤等。过年的时候还有猪油糖年糕和八宝饭。清明时节吃青团,端午节吃绿豆糕(记不清是否端午)。中秋节时杏花楼的月饼会很紧俏。
上海的点心饼干和糖果蜜饯也做得非常好。每次我路过哈尔滨食品厂的零售店(记得在靠近打浦桥的陕西南路上就有一家),都会去买点这里出的西点,如拿破仑、拉花饼干等。有一阵子上海静安宾馆出的法式小棍面包也很受欢迎,很松软,吃起来有股淡淡的奶油味。万年青饼干咸咸的,有股葱香味道,上面印着万年青植物的形象。我最喜欢吃苔条麻花(上海人叫它苔条绞力棒)。糖果里的大白兔奶糖让我留下了一口蛀牙。还有百花奶糖(玻璃糖纸很好看,我们小时候喜欢收集这些花糖纸,还用糖纸做成跳舞的小人)、花生牛轧糖,硬糖里有椰子糖和酸梅糖。上海的巧克力更是好吃,有名的有幸福牌巧克力,品种有奶油巧克力,还有白巧克力。说起零食不能不说说蜜饯,女孩子最喜欢吃话梅,外面有层盐,要一点一点地吃起来才不会太酸。还有橄榄,桃半,白糖杨梅。我印象最深的是盐金枣,(芜湖也有,芜湖的孩子们叫它老鼠屎)小孩子们很喜欢。瓜子里上海人爱磕葵花籽(上海人称它为香瓜子)、南瓜子。差点忘了五香豆,城隍庙的五香豆就很出名。
夏天的饮品里有汽水(在工厂工作的人能领到防止降温的盐汽水,很好喝)、酸梅汤、绿豆汤。冷饮里有冰砖(四角四分一块,可以买两角两分的半砖)、纸杯冰激凌、棒冰里的赤豆或绿豆棒冰货真价实,里面真的有不少赤豆或绿豆。还有刨冰、冰霜,上海人说的刨和跑同音,很长时间里小时候的我都以为刨冰是会跑的冰。
吃水果上海人爱吃水蜜桃,水蜜桃是无锡产的最有名。上海人还爱吃杨梅,也是从附近的省份运来。香瓜(黄金瓜)也很受欢迎。有一阵子西瓜流行一种叫8424 的品种,个头不大,却很红,很甜。
下面说说外面的餐馆。城隍庙有很多吃食店,我现在叫得出名字的有湖心亭、南翔小笼店(我觉得上海的南翔小笼不及我小时候在芜湖吃的小笼包子),还有松云楼。
上海老牌的西餐厅有德大西菜社、红房子,曾经还有个天鹅阁(在淮海路路上近襄阳路,后来拆了)。这些都是老上海演绎的西餐,遗留着过去年代的味道。现在的上海开了无数新的西餐馆,可能与现在的西餐更接轨,却不是老上海的味道。
中国“改革开放”后,上海滩上餐馆层出不穷,并常有变化,有新开张的也有关闭的。我最喜款的是家叫“上海人家”的餐馆。我90年代末商学院毕业后加入在西藏难路近人民广场的港陆广场的一家美国制药公司,在该大厦脚下转角处的一条街上就开了一家“上海人家”,据说这是着个品牌餐馆开出的第一家,后来在上海各区域有开了数家。这家餐馆比较擅长创新,经常推出新的菜式。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到这家餐馆用餐。他家我印象比较深的菜有“桑拿虾”、“崤蹄膀”等。他家价格也适中。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滩,不知他家现在运营怎样。我喜欢的其它几家颇有特色的餐馆如 “葡萄园”、“亨利”、“天伦饭店”等也不知现在还在不在。
写到这里我的口水流了一地。我们在海外的华人、上海人、喜欢上海和上海的吃食的人只能在回忆中解解馋,过把瘾头。但愿我的文章能够勾起大家的美好回忆。我的记忆难免有疏漏,欢迎大家补充。


pearl 发表评论于
喜欢(食)这一篇, 小时候调沙拉酱是我的专利, 哈哈! 我们家老三样: 土豆沙拉, 罗宋汤, 炸猪排。
qiqi007 发表评论于
很喜欢五香素火腿,5分钱一块,还是塑料袋包好的。
086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吹毛求疵' 的评论 : 你是对的,市区的是5两,肉也是半斤。至于鸡蛋一人一个是不可能的。我只是不想斤斤计较而已。就像他一口咬定我是外地来上海一样,是能证明他是对的吗?不是又能怎样?太无聊,离楼主的初衷太远了。
xiaobawang99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吹毛求疵' 的评论 : 虽然我不认识老煤,但我能肯定老煤是上海城里宁无误。其实这里有一个“盲人摸象”的问题,每个人“摸”到的“部位”不同,说出来的都没错。老煤,0862说的是60年代初的事情,LZ晓岚说的是70年代的事情。
吹毛求疵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煤OldMike' 的评论 : 老煤肯定是乡下宁。当时城市户口没人每个月5两油,城镇户口4两。
高晓岚 发表评论于
刚刚又想起调料中上海人喜欢的辣酱油,番茄沙司,这两样明显受到西洋人的影响。
0862 发表评论于
我们家过年时要烧一个汤,叫“一品锅”。内容有公鸡,火腿,加蹄胖。炖好以后每次拿出一些肉类,再在汤里放上黄芽菜,蛋饺,粉丝。热乎乎的鲜美异常。除了火腿煮汤以后味道淡了我不喜欢吃,其它那两样融合了相互的味道比起单吃是别有风味。
我妈在解放后逐渐学会了自己做饭。冬天来时会买一只当年长大的镦鸡。宰杀以后用粗盐带毛搽遍。挂在阴凉处风干,做成风鸡。过年时拔下鸡毛,入水煮熟。像白斩鸡一样切好入盆,上桌。
镦鸡还可以煮熟后切块(大块),与酒糟,盐相混,放入瓦罐里腌制。一星期以后就有喷香扑鼻,略带糟苦味的糟鸡可以上桌了。
老煤OldMike 发表评论于
人一老,不知道啥原因,小时候吃的东西,现在都好像设那么好吃了,这次回去,我发现salty豆浆,油条和痴饭还是味道特好,平时基本不吃早餐的我,都会忍不住走去吃,价钱还特使宜,油条加豆浆才2.2圆,豆浆痴饭也非常便宜,
086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煤OldMike' 的评论 : Please stop! Mike
高晓岚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姐' 的评论 : 谢谢指正,应该是切成小方块。
老煤OldMike 发表评论于
受殖民教育长大,并不影响我对出生地的感情,但因为有幸成长在中原边边的香港,共惨帮这么多年在国内的所作所为,倒是真令香港人一目了然,了如指掌,所以虽然他们控制了全中原的言论,和花大量的钱在海外,办杂志,办报,也无法欺骗到香港人,当然对不少国内来的人还是有点用处的,
老姐 发表评论于
"用的是带皮的五花肉,切成丁"

不能用“丁”来形容的啦。丁是很小的块,做酱用的。
VCPP 发表评论于
对上海点心的印象就是两样:蝴蝶酥和奶油薄脆,那个香!而且都是我们单位的食堂师傅做出来的,比外面好很多。
老煤OldMike 发表评论于
0862老兄我上来写的就是我小时候的回忆,就像我每次回上诲,都会去小时候住过的黄河路,和东大名路看一看,而是您老兄,本身是个来上诲求学,而不懂,也并不了介菜场文化下,说三道四,我老煤在文学城也有一些日子了,我对共惨党设好感,对它们的户口制度,也设有因为我曾是上诲户口,感到合理,所以我不但不歧视外地人,还在上诲,指出他们用乡下人来称呼外地人是错误语言,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应该有权利在中国论何一个地方生活,居住养儿育女,不会到别人和政府干扰,
086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咖啡馆的倩影' 的评论 : 对啊!自己做蛋饺,放到暖锅里味道好极了,60年代因为供应紧张,买冰蛋化开以后比同样用蛋票买鸡蛋量要多,而且已经打好,经常用它来做蛋饺,可以多做几个。蛋饺还可以和黄芽菜一起做,也是一道我们家常吃的佳肴。
做沙拉酱时边加油边搅拌,好吃不好吃全在这手上的功夫。沙拉里有时还放进冰淇淋增加它的香味。土豆,青豆(小豌豆),方腿肉,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一些像苹果之类的水果。
冬天霜打过的青菜,为了避免霜冻,里面积聚了较多的糖分,炒了以后带有独特的甜味。是不管贫富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的大众菜。
高晓岚 发表评论于
谢谢各位留言捧场。老煤和0862大哥莫要争执。0862兄说得对,我写本文就是为了抛砖引玉,请大家共同回忆对上海、对故国的美好记忆。衣食住行中以食为大,所以我首先发了“食”这篇。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唯有记忆不变。
086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煤OldMike' 的评论 : 到此为止吧!楼主和各位网友想看到的是一起回忆一下上海的事物,以解在异国他乡的思念故土之情。你有什么对上海有感情的回忆可不可以放上来与大家共享啊!不要天天以骂人为乐,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至于我是不是上海人有那么重要吗?网友们看了我的帖子自有公论。倒是提醒你一下,香港的教育过去是,现在更是整天在向孩子们灌输反中的思想,你就是他们教育下的受害者。离开上海时才14岁,受殖民教育长大,可怜。
0862 发表评论于
上海静安寺周围的商业圈里有不少令人回忆的美味。华山路上鸿运斋的酱猪肉肥而不腻,色泽红润,方方正正的一块两三口就下去了。老大房每年中秋节时现做的鲜肉月饼,经常是要排队才能买到。立丰这个广东人开的南货店也卖熟食,它的叉烧肉味道正宗,肉质好,用的是里脊肉。凯司令的咖啡和蛋糕也令人啧啧称道。
usa456 发表评论于
我其實也是那時代的人,改成10進制后,飯量是少了點,我飯量不大,再加上香港爺爺,奶奶,台灣伯伯(先寄香港),都有鈔票和好吃的寄給我爸媽,所以我們吃穿不成問題,但有些同學就感覺到,有几個開始吋還与鈑堂里人吵架,說量少了,不過共產党的宣傳的確很過份,我們小時候講台灣人吃不飽,穿不暖,餓死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我女么兒讀中學吋候還是這么宣傳,
老煤OldMike 发表评论于
独上南岛 回复 '老煤OldMike' 的评论 您脑袋真的进水了,快去照照看,反正您有Madicare保险卡,
,,=======================================================
恭喜您老兄,至少您还活着,
老煤OldMike 发表评论于
8620您至今唯一说对的话可能就是这句,.,,,,实事求是地讲,比较起安徽等地方,那怕是北京,上海的供应条件可以算是最好的了。,,,,,因为您从外地来,而我当年我没出过门,其它的您老就不要依老卖老了吧,您能到上海来上大学,可见您当年是个有为青年,但天天上课堂吃饭堂的您,不可能比我这个天天上菜场的小毛头,更了介菜场文化,所以呀不要为了争吵而没事在找争吵,
独上南岛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煤OldMike' 的评论 : 您脑袋真的进水了,快去照照看,反正您有Madicare保险卡,
咖啡馆的倩影 发表评论于
做蛋饺时,用一小块猪油或者肥肉,用筷子夹住,在热的汤勺抹几下,有少许的油,蛋液流动自如,做蛋饺皮正好.因为太多油,蛋液很快凝固,不易成型.年夜饭一定要有它,意味金元宝,讨吉利.
用蛋黄做色拉酱,一定要一个方向,均匀调和,间中加几滴食用醋精,可以使得色拉酱不至于太厚,容易调匀,而且色白,带出香气.
你几乎把上海的菜单全部开出来啦!
hutu98 发表评论于
不知大家记不记得小时候有一种弹子糖,有大粒的和小粒的。妈妈经常在去托儿所的路上给我买一小包。 也算是记忆中的味道吧。
不过,还真没听家里人说起过挨饿的事。只是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油水少点。
086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煤OldMike' 的评论 :
到此为止吧!楼主和各位网友想看到的是一起回忆一下上海的事物,以解在异国他乡的思念故土之情。你有什么对上海有感情的回忆可不可以放上来与大家共享啊!不要天天以骂人为乐,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
086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煤OldMike' 的评论 : 在上海上大学和来上海上大学一样吗?看起来香港的中文水平还真是差,而且不是一点点的差。中文要补一下。你在上海充其量也就呆了14年,你我对上海不懂装懂的是谁?不是一目了然的吗?

那个改十两制是1959年的事情,天天宣传正好是体现了那时的共产党知道在做一件重要改变前,要知会群众的重要性。你那时只是个11岁的小孩你懂什么。你这么说,仿佛在吹捧共产党,与你平时天天骂共产党是背道而驰的。共产党会因为你整天在嘴上骂“洋派邪教”而垮台吗?好天真啊!小阿弟。

我不过是要纠正一下你回忆中的不实之处,年代久了记忆有误是情有可原的,让那些没有经过那段时代的人多了解一些真相。何必那么死要面子活受罪,用尽一切心机去攻击你不喜欢的任何事或人。
老煤OldMike 发表评论于
您来上诲读大学,是您自已讲的,所以上海的事情,不要不懂装懂,这又不是拿来考状元用的,有啥好称能,那时侯是大家去吵,弄堂口米店门前人山人海,实在大家都吃不饱,尤其小孩子,当然60年代共惨黑帮下层官员的人心还是满善良的啦,您这人书真的白读了,光头蒋能推动的话,洋派邪教一统天下在后在60年代,天天左宣传,右宣传的要改成十进制干麻?其目的就是要再想省粮食吗,否则早不改,晚不改,为啥偏偏要饿死人时候才改,还有呀,怎么搞的啦,您脑袋瓜子怎么越来越糊涂了,前边才称赞洋派邪教改十进制为了好计算,一下又说是光头蒋年代己经改成了,您脑袋真的进水了,快去照照看,反正您有Madicare保险卡,


老煤OldMike 发表评论于
您来上诲读大学,是您自已讲的,所以上海的事情,不要不懂装懂,这又不是拿来考状元用的,有啥好称能,那时侯是大家去吵,弄堂口米店门前人山人海,实在大家都吃不饱,尤其小孩子,当然60年代共惨黑帮下层官员的人心还是满善良的啦,您这人书真的白读了,光头蒋能推动的话,洋派邪教一统天下在后在60年代,天天左宣传,右宣传的要改成十进制干麻?其目的就是要再想省粮食吗,否则早不改,晚不改,为啥偏偏要饿死人时候才改,还有呀,怎么搞的啦,您脑袋瓜子怎么越来越糊涂了,前边才称赞洋派邪教改十进制为了好计算,一下又说是光头蒋年代己经改成了,您脑袋真的进水了,快去照照看,反正您有Madicare保险卡,


086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煤OldMike' 的评论 : 是吗!我不是上海人你怎么知道的?高!实在是高!退一万步讲,难道上海的问题,你这个14岁还没有完全懂事的小孩子,能有我这个大学生知道得多吗?亲身体会得多吗?

至于那个26日开始可以买下个月的粮食,原来是你们,包括你的阿娘到弄堂口闹的结果,失敬啊,失敬。看来那时的共产党还是挺愿意听群众的意见的。谢谢你们让全上海人民在那时收益了。

至于那个市斤的问题,你就不要在强辩了,如果说老蒋连个推广500克市斤制,推了21年都推不动,那他也太无能了。
“民國十七年公布(1928年)制定實行市斤(500克)後,中國大陸普遍使用市斤制,而台灣在日治時期推行公制失敗,社會上仍沿襲清朝舊制,使用台斤,並沿用至今。”
老煤OldMike 发表评论于
google里您着得见我也看得见,一斤500克一直无法执行,否则老共不需要为了减老百姓吃的左宣传右宣传了,照您所说那不是光头蒋年代己经500克制了吗,
老煤OldMike 发表评论于
google里您着得见我也看得见,一斤500克一直无法执行,否则老共不需要为了减老百姓吃的左宣传右宣传了,照您所说那不是光头蒋年代己经500克制了吗,
老煤OldMike 发表评论于
您不生在上海,只不过在上海读大学,而吃在学校,并不用跑菜场,而我却是得天天往菜场跑,买米,打酱油,香港论磅,一磅等于国内旧秤十二两,人人知道,台湾的秤用的就是国内的老秤,没有变化,有一样您知不知道,这个月的二十六日可以买下个月的配额,为啥,因为不够吃大家到弄堂口的米店去吵,所以一天一天提前了,我阿娘也去吵过,说以前穷,但都吃得饱,现在穷得连饭都吃不饱,我不吃饿两天设关系,可小孩子得吃啊,但从这之后大家再吵也设用了,可二十六日可买下个月的粮食,可定下规矩了,
086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煤OldMike' 的评论 : 也google了一下:

民國十七年公布(1928年)制定實行市斤(500克)後,中國大陸普遍使用市斤制,而台灣在日治時期推行公制失敗,社會上仍沿襲清朝舊制,使用台斤,並沿用至今。
086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煤OldMike' 的评论 : 与你共享:

台湾市场常用受日本尺贯法影响极深的台制:1台斤 = 600 克 ,也等于 0.6 公斤。但金门与马祖邻近中国大陆,不使用台斤,所谓的“斤”为 1斤 = 500 克。
086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煤OldMike' 的评论 : 对啊!你说的是台斤,它是有些于众不同的。
老煤OldMike 发表评论于
刚刚google一下,  大陆一斤=500克=10两,大陆的一两=50克
  
  台湾一斤=600克=16两,台湾的一两=37.5克
  
 


086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煤OldMike' 的评论 : 看来你那时14岁比我小,我已经在大学了,记忆肯定比你准确,了解的比你多多了。之所以把16两变成10两制,主要是为了买东西时计算方便。那时没有计算器,菜贩等小商贩也不会带着算盘,全靠心算。
香港用的是英制,就像现在美国一样与众不同。没有可比性。要说用量制坑人,再也没有比得上英制的。你这样否定我的生活经验,是不是就可以说“厚道”呐?
老煤OldMike 发表评论于
0862兄,俺老煤小时候是我去买小菜的,一点也不会忘记,六二年八月我离开上诲时候,我14岁,姐16岁,哥18岁,阿娘70岁,请问是否每人25斤,一磅是十二两,等于454克,一斤是十六两,等于603克,这种算法如果我不去香港的话,我也不知道的,关于吃米,吃朵粮粉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时候是有做馒头,但不可常做,为啥,怕吃不到月低,因为几口就设了,所以常用糖精来馏浆糊吃,实在难吃,肚子饿又难下咽,麦片像米一样煮来吃,发不起来,但很香,红薯六斤当一斤粮,我们都吃怕了,一个月只配二斤米是最差时期,我已经说了,您有空去好好了介一下,不要一口否定人家的人生经历,这样不厚道
086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iaoji' 的评论 : 你可能没有经过过那段时间,那时的卷心菜,包不起心来。以前都是用来喂猪的,没有别的菜,只能把它拿来给人吃。做好以后有一种及不好闻的味道。吃上去也很难入口。
另一种是胡萝卜,因为它的产量高。现在也不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如果天天把它当主要的菜肴来吃,其感觉也不难想象。
上海供应过山芋粉,这个可能就是那个老煤说到的杂粮粉。但是我的家没吃过,可见不是必须吃的。把它做成像年糕一样的,吃上去味道有些甜,还不错。但是其后果是肚子里的气体会积累得很多,要污染环境(不会形成雾霾)。
xiaoji 发表评论于
60年代的上海,记得很多人都吃炒麦粉,其实就是把面粉炒一炒。吃的时候放点水。
那个年代,青菜萝卜,粗茶淡饭,是普遍的生活方式。从营养学来讲,经过那个年代的人的寿命应该比现在的人要长。
珍珠浩渺 发表评论于
那个年代,好像只有盐津枣才是每个孩子都吃得起的零食。70初期有一阵猪肉不要凭票,但大家都穷,购买力低。
086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煤OldMike' 的评论 : 你的记忆有误。那时的粮食定量大致是:男的30斤,女的25斤,小孩也是25斤。重体力工人可以有45-60斤。上海那时候的粮食供应是60%的面粉,40%的大米。从来没有吃过什么杂粮磨成的粉。人们喜欢买洋籼米是因为,虽然它吃口不好,但是出数,可以从视觉上给人以安慰。有过吃山芋的,那是季节性的。
至于16两改成10两制,那是全国统一的。原来一公斤等于两市斤,改制后还是一样没变。
实事求是地讲,比较起安徽等地方,那怕是北京,上海的供应条件可以算是最好的了。
xiaobawang99 发表评论于
说到上海的零食,想起(福建)拷扁橄榄,也叫过大福果,是我的最爱。现在可能失传了。
0862 发表评论于
杨梅最好的是余姚杨梅。50年代时有一种瓜叫浜瓜(音),个头比较小,但是味道还是不错的。西瓜比较名气响的是平湖西瓜。。还有一种叫生梨瓜(音),白色的外皮,汁水多,很香甜。秋天时有枇杷(苏州来的大红袍最好)。崇明的甜芦黍。
静安寺老大房的熏鱼到现在还是我每次回国必吃的。
xiaoji 发表评论于
淮海路陕西路附近是哈尔滨。另外一家叫老大昌,在茂名路淮海路口。
我上次回上海,从徐家汇开始,沿衡山路,淮海路,一直走到八仙桥。一路走,一路回忆上海老里八早的样子。
SDUSA 发表评论于
最便宜的好像叫陈皮条,2分一根。淮海路西点店除了哈尔滨,还有一家在陕西路口,名字忘了。每次经过都闻到很香的味道,奶油拉花很棒。
westwind180 发表评论于
唉有淮海西路美领馆隔壁头格“牛奶棚”。里厢格哈抖,贯奶油。
穿高跟鞋的猫 发表评论于
淮海路上全国土特产商店里,各种的酱菜,腌肉,零食。。。最喜欢虾油酱小黄瓜,酱宝塔菜,芒果干,杨桃干!
jzhou2 发表评论于
灵额,想当初去德大,红房子还有上海西餐馆还是80年代,现在不知味道怎么样了。被你勾起了回忆。
红石榴花 发表评论于
我喜欢上海是从天山回民食品厂的泡泡糖开始的,记忆中是三分钱一盒,一盒一百根,爸爸每次出差回来都会带两盒,让很多饭都吃不饱的同学羡慕嫉妒恨很久。-:)
xiaoji 发表评论于
馋吐水嗒嗒滴。
高晓岚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hufang' 的评论 : 对的,盐金枣,我写错了,更正。老鼠屎应该是芜湖孩子这样叫的。楼下有朋友说上海小朋友叫它为“鼻头污”,我想起来了。那时候盐金枣比较便宜,可以一粒一粒地慢慢享用。
chufang 发表评论于
老鼠屎我们叫做盐金枣。
高晓岚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煤OldMike' 的评论 : 老煤补充得好,那个时候的确生活困难,很多人吃都吃不饱。上海的供应那时在全中国还算好的,别的地方更困难,最困难的时候听说有吃树皮、观音土的。直达我80年代中后期上大学的时候好多东西都要票呢,买肥皂还要肥皂票。终于那样的日子成了过去。但是现在的人也很浪费,这种浪费浪费的是全地球人的资源。老煤不浪费,赞一个!
老煤OldMike 发表评论于
大美女您出生在好时光(吃的方面)俺老煤小时候可日子不好过,我阿娘是三寸半小脚,在那个六二年我离开上海前的几年,什么都缺,样样凭票,上菜场像去抢一样年代,只好由我代劳,所以让我给您大美女讲讲那年代配给的情况,粮食一个月二十五斤,最差的时候一个月只能买到二斤米,其它是杂粮磨成的粉,有一时期吃红著六斤当一斤粮票,也吃过麦片当粮,肉票四两,鱼半斤,油四两,五一节和过年一人一个蛋,菜最差时候每天一人一两,买肥猪肉可得半夜去排队,过节过年更吓人,下午六七点去排all night的队,吃的样样要配给,除了salt和酱油,用的也差不多,连擦屁股的草纸,也男人三十,女人六十张,更差经的是那时候又把十六两的一斤605.3克, 改成十两制的一斤的500克,因此在俺老煤小时候的记忆里,除了饿得难受,就是冷得发抖,所以我养成吃的东西绝不肯浪费,饭店吃不完一定包回来,但付小费,也绝对多于百分之二十,
高晓岚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菏庄' 的评论 : 哈哈,想起来了,是叫“鼻头污”(发音为鼻豆污)。真有意思。
菏庄 发表评论于
老鼠屎我小时候在上海的时候叫它为“鼻豆污", 咸中带着甘草的甜味。
从清迈问晓岚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