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民间元青花之争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图片资料

   令人爱不释手的元青花大罐被主人一横心抄起打破。中国国家博物馆古陶瓷研究专家李知宴先生现场鉴定:“价值1000万!”

  去年中国收藏界盛事——首届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开场时上演的充满戏剧性的这一幕,气氛颇为悲壮。

  元青花被藏家视为掌上明珠,连照片都不肯轻易示人,生怕露相后被人仿冒。如今,他们为什么要亲手将宝贝打破?

  民间收藏遇挫

  “不打破怎么办?文博专家历来不承认民间收藏家手中有真正的元青花。民间藏家心疼,又必须破开瓷胎让人研究细部。”原国利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总鉴定师、现山东景鸿堂艺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生语气沉重。

  “文博系统的专家过去对于元青花有一个比较定型的认识,就是全世界只有300件元青花,都在博物馆。由于各种特殊原因,他们对于国内民间收藏的 元青花一般不予认同,更不用说集合起来进行研究。而民间收藏家认为元青花不止这300件。”社会科学报社长兼总编辑许明先生为记者细说这段公案。

  “几年前,我在广州古玩市场看到一对很漂亮的梅瓶,感觉像元代瓷器,就带到北京请琉璃厂某鉴定家鉴定。他跟我打赌是新的,如果错了请吃烤鸭。为 了让我相信,他还请了一位琉璃厂专做老窑瓷器的所谓专家来看,那人站在10米远的地方就说:新的。结果怎么样?我请孙学海先生看。孙老一上手就连赞好东 西,元代的。不仅给鉴定,而且出具了证书。”

    浙江台州王先生,收藏30年。他的元青花藏品被认为“人物图栩栩如生,笔法纯然老到,是‘大开门’的东西,即一件器物的时代风格突出,不需要用高倍放大镜看”。然而说破了嘴,一些专家还是不予承认,逼得王先生要与某博物馆专家打擂台,赌真假。


有位收藏家刚刚把一件元青花碗从纸箱里掏出一点点,专家就说“不用看了,假的”。那位朋友急了,非要把碗砸了以证真伪,可惜专家不理会他。

  民间有无元青花?

  “我认为民间的元青花几乎不存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兴起了元青花收藏热,许多人都说自己手上有元青花。这些‘元青花’大部分出现在上世纪90 年代后期。我们搞收藏、考古的都有一个流传有序的说法,我们国内没有一个流传过程。以前谁也不知道700年以前有这么一个辉煌的瓷器工艺。在700年以后 一下子有了,谁都说不清楚。此外,我们那些标准器的技术要素和技术含量都没有公布过,谁也掌握不了元青花当时生产的第一手标准器,标准的技术数据,现在谈 元青花的真伪是违背科学观点的,所以我认为民间没有元青花。第三点,我们现在见到的元青花的款式,纹饰大部分都是近年来出了元青花的专著、拍了照片以后, 才出现的,很多都是根据出土文物来进行臆造的,包括漆型、纹饰、造型等。”上海《收藏家》报主编、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会长吴少华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

  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欧阳世彬说:“藏家认定为元青花拿出的铁证往往是‘元代窖藏出土’。但这个窖藏是怎么定为元代的?是因为出土了元青花瓷器。甲乙互为因果论据,分明是循环论证。”

  民间藏家王非忒则认定中国民间有元青花。“改革开放以后,特别近几年农村承包土地、修建房屋,使一些元青花以各种方式出现。我到乡下做过多年调查,确实有不少元青花。”

  有位陶瓷专家向记者透露:“民间的元青花有些是真的,从御窑窑基遗址里流失出去的,但数量不会像外面传的那么多。景德镇御窑(御窑也称为官窑)文物盗挖现象猖獗。等到抢救性的发掘开始动工,专家得到的都是瓷片,整器都没有了。”

  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孙学海认为:“我推测民间出现的元青花可能是民窑的。官窑烧不完了给民窑,民窑烧出后觉得有一些不行就没上交,就这么留了下来。”

  呼唤平等交流

  专家和民间收藏者有着不同的经验和视角,存在分歧是正常的。然而这场关于民间元青花的“官民之争”似乎已经超越了学术范畴。

  欧阳世彬教授认为:“这次研讨会上专业和民间的研究群体都来了,双方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交流,这是从未有过的。过去民间藏家从来无缘这些讨论,藏品更不会被重视。”

  “说到底还是体制问题。我们国家规定官方的文博专家、鉴定家不能自己收藏。像元青花这样的国宝,大部分秘藏在博物馆的库房,专家也极少能长时间上手。不在收藏第一线、缺少经验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对于新出现的元青花认知程度自然有些滞后”,许明说。

  “‘国营体制’也导致博物馆的部分专家缺乏责任心。他们把真的看成假的不用负责任,不像民间藏家一定要弄清问题。民间收藏家的经验是割肉割出来的,一位在北京开店的深圳收藏家,光上当交的学费就花了1000万。”

  民间藏家王非忒谈到:“许多古瓷鉴定专家对景德镇仿古瓷心存恐惧感,多年来把看不懂的古瓷全推到景德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仿制品上面去。据景德镇 仿古人士透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少数商人把出土的古瓷给专家看,说是他们的仿制品,然后再把他们所谓的仿制技术大肆宣扬。这些专家不明真相,相互传说景 德镇的仿制技术已经到了真伪难辨的水平,已经突破了某些仿制难关。”

  温州博古斋主人陈纪平尖锐地指出:“历来的文物收藏业中,专家的意见代表着国家的文物收藏,体现出绝对的权威,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市场经济使 得民间的文物收藏异军突起,甚至与国家文物收藏双峰并峙。这是一些墨守成规的专家们难以接受的,于是他们产生了一些偏见,不惜让元青花流失海外。”

  许明先生对此感觉很心痛:“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现在身份不明。识货的抢它,不识货的就说它是高仿品、践踏它。如果不能得到重视,民间的元青花会在这种状态中被损坏。”

  “几十年来,不少精美的元青花瓷器流到国外。遇到国宝不认识,把真品鉴定为赝品,是造成国宝外流的重大原因。实际上是为文物走私出境开辟了绿色通道。”张春生认为。

  赝品无处不在

  凡是涉猎过艺术品收藏的人们都知道,艺术赝品的交易,利润之高与毒品有得一拼。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周晓陆指出:元青花之争与近几十年来文物作伪及相关市场发育不正常有密切的关系。

  仿制前代、前人的艺术作品,在中国似乎有着某种“传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马文宽谈到:“明朝成化就仿宣德,嘉靖、万历此风尤盛。”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

  但古时仿造,多出于对前朝器物的崇敬,满足皇家的个人欣赏爱好。乾隆年间仿制前朝瓷器,往往在底足注有本朝代的年号。这样的“仿”,不失光明磊落。

  解放以后,仿古瓷生产仍然是瓷业生产中的一部分,元青花之仿则始于1979年。

  “70年代以前我们对元青花的认识还很模糊。1974年以后,一些日本出版的元青花图录进入中国。那些图录色彩、纹饰非常逼真,局部都拍得很细,这给我们仿制创造了条件。”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欧阳世彬曾经主持了1979年我国首次元青花仿制。

  “凤城一个老太太翻地时从地下挖出来一件元代青花梅瓶,600元卖给了当地博物馆。我当时在景德镇陶瓷馆工作,看了日本的图录,认得这是元青 花,花了1000元买过来。“文化大革命”以后,景德镇经济相当困难,我们连工资都发不上。梅瓶拿到后,我们开始做仿古瓷器赚点钱。

  那次仿制非常到位,刚展出就被一个日本人花了630块钱‘掠走’。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收入,我们仿制的成本只有几十块钱,大家的积极性立刻就来了。那些现在还在做的朋友都发大财了,几千万的身家。”

  艺术品的“仿古”并不能一概否定,其本身也有很大价值和存在的合理性。但由于受不正当利益驱动,许多原景德镇国有瓷厂的技术骨干纷纷自立门户,把正当的“仿制”生意变成了以攫取暴利为目的的“造假”买卖。

  如今景德镇国营企业普遍不景气,个体仿古瓷厂却鳞次栉比。据欧阳世彬教授介绍,专门仿元青花的就有几十家之多。

  中国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老人谈到元青花鉴定时说:“元青花一般手感沉甸甸的。假古董原料加工没那么细腻,胎体比较疏松,手 感轻飘飘的。造假的知道了这点,开始从口沿以下慢慢加重加厚胎体,这样一来,体内外长度差距比较大,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外,元青花胎泥淘洗得不够纯 净,露胎部分往往有黑色的小点。90年代后,造假者看了我们的报告,开始在胎里撒铁砂,但烧出来能看出光泽。”

  然而据知情人士介绍,“古玩黑客”们舍得花功夫、花大价钱用“古法”来造假。从泥料抓起的,买来矿土不用机器加工,自己脚踩淘泥,这样淘出来的瓷土就留有气泡和细小的颗粒,跟老器无异。

  在已经普遍使用煤气窑的景德镇,有人为捕捉官窑的神韵而使用柴窑,烧一窑要消耗松柴4卡车,时间是22个小时。他们做出来的仿古瓷“从器型到分量都不差分毫”,可以做得比官窑还官窑。

  欧阳世彬教授告诉记者:“有的私窑都被港台老板包了,投入大量资金秘密仿制,规定一年做几件,只能给他发货。”

  他说:凡研制高仿作品的窑厂,多数戒备森严。我有一个朋友,从和泥到烧成都是他一个人,连我去都绝对不让我看。只要外形跟真品有一点差别,都会打掉重做,“宁缺勿滥”。

  我问他哪里仿得还不到位,他很心有不甘地表示只剩下釉面色泽还差那么一点点。古瓷釉面温润如玉。他虽然花了大功夫给仿瓷去除浮光,毕竟比不上古器自然。我对他说,你家再过200年,人家会以为发现了元青花窑址。”

  瓷器贩子每天背着行李袋从全国各地过来收货。号称值几百万元的青花大器,在这里两三百元就可以到手。

  高仿品瞄准了博物馆。某古董商曾经放出豪言“拿下县市一级是‘如入无人之境’,让省博吃药‘三两下板斧搞掂’。故宫难度大一点,但故宫名声大,故宫最有钱。”

  作为中介机构,拍卖公司对拍品真实性的承诺程度直接影响着文物市场的发展。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涉及拍品质量及真伪鉴定的,主要是建立在拍卖机构自律基础之上的,并没有法律约束,因而元青花赝品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国际性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

  元青花造假不独景德镇“特有”。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孙学海90年代到马来西亚,发现有人的别墅里满是元青花,达2000件之多。“他很有心机, 拿了一件献给故宫,故宫给他发了奖状,他后来拿着奖状到处吹嘘,很多人上他的当。我后来找到当地古董商打听,原来都是在印尼仿制的。”

  欧阳世彬教授表示:“中国的古董造假特别多、特别乱。”我国的仿古行业长期以来处于真空地带,尚无专法可依。管文物的不管仿古,管商品市场的不管商品制作,相关行业组织什么都管什么都不能管。

  民间元青花为何被心有余悸的专家们视为“怪物”?国外一些著名拍卖行为何拒拍中国艺术收藏品?原因正是假货太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