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柴静的《穹顶之下》

非得介紹點什么嗎﹖我看﹐還是以後再說。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觉得片中对于中国雾霾问题的表述没有什么新鲜之处,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出处。中国的雾霾大概是2000年以后被关注的,北京奥运会开始之前被更加关注。很多专家、学者、媒体、热心环保公益的团体和个人以及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对中国雾霾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评述,对于雾霾的成因及应对之道的看法也基本上一致的。中国政府对于雾霾是怎样的态度?
 
在国务院新闻办于2014年1月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谢振华介绍了有关中国治理雾霾天气的情况。下面是新华网在当时的报道:
 
谢振华说,中国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特别是雾霾的天气几乎是常态化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国内外都很关注。雾霾天气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造成的,其根源还在化石能源,一个是烧煤,一个是燃油,另外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已经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就是社会上讲的“大气10条”,已经开始采取严厉的措施治理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也确定了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我们采取35项措施,把任务分解到重点地区、重点单位。我相信,随着“大气10条”的进一步贯彻落实,通过5-10年的时间,按照“大气10条”的要求,大气污染的状况会得到改善。实际上采取这么多措施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空气质量改善的问题,第一是减煤,第二是控车,控车实际上是减少石油的消耗,第三是降尘,如果把这几个措施实施到位,空气质量会得到改善。”
 
谢振华还介绍,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一是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二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它是零碳的能源,是清洁能源。既要发展经济,还要减少污染的排放。三是增加森林碳汇,植树造林,这也有助于降尘。应该说解决空气污染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很多政策措施上都是比较一致的,而且解决的问题大体上是同根同源
 
 
根据上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是:
 
1 国家承认“雾霾的天气几乎是常态化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国家认为雾霾天气的成因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造成的”。
 
3 国家采取了措施:“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已经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就是社会上讲的“大气10条””,“采取35项措施,把任务分解到重点地区、重点单位”。
 
4 国家认为,“通过5-10年的时间,按照“大气10条”的要求,大气污染的状况会得到改善”。
 
尽管近10年来政府机关、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和民间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发布了大量有关雾霾问题的消息,尽管我们都知道治理雾霾并非朝夕之事,尽管通过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让全世界了解到工业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带来空气污染问题,但柴静的《穹顶之下》谈雾霾还是引发重大关注,网络上的一些议论给人的感觉是某些人一觉醒来突然发现雾霾的严重性、某些人是因为这部片子才知道雾霾为何物。片中的“雾霾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表达的不仅是科普,还有天下唯有柴静因其女胎带痼疾而母爱敢于对雾霾问题直言,而政府对雾霾的治理是没有作为的。
 
在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之际,在中国政治异常复杂之时,在中国两会马上要召开的前夕,柴静再度走红、雾霾再度成为焦点,是值得分析的。首先无可否认的是,作为前央视著名记者的柴静曾多次在网上走红,其消失公众视线一年后再度出来,特别是以推出视频的方式出来,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其次就是自媒体这一草根性的媒介方式,让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特别是让本来就让人们一直关注的话题更为有效的传播。名人效应和自媒体,是成就当今柴静现象的原因。
 
柴静花费100万元,其采访的阵容和被采访对象接纳的程度,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国家级媒体的记者;虽然中国法律对于公民对公民的访谈没有具体限制,但普通公民采访政府部门还是相当困难,对新闻从业人员还是有规范的。也就是说,有再多的钱,一个不是任何新闻机构记者的公民去采访另一些公民、政府机构和专家学者及拍摄相应的场景,是非常难甚至是绝无可能的;如果再把片子出来后一些媒体在第一时间对柴静的采访和对片子的褒奖联系在一起,很难说《穹顶之下》的制作是柴静个人单纯的行为。
 
在柴静片子出来之前,中国社会最被关注的话题应该是反腐,这应该没有问题。《穹顶之下》出来后,在自媒体和部分官媒的推波助澜之下,主要话题突变为雾霾。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柴静对于国有企业对能源的控制、对于城市化进程也就是工业化进程的质疑。显然,对于中国而言,国有企业对于中国经济的控制以及中国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雾霾和国有企业对于能源的掌控、雾霾和解决就业问题孰轻孰重的权衡,是由对于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决定的。
 
《穹顶之下》的开篇是柴静和女儿的故事,这就从一个母亲的视角中开始了对于雾霾的描述。在对柴静片子批评的意见中,包括了对这种设计的批评。似乎是从纯粹的个人角度来表达,结果却是造成了逻辑上的硬伤,胎儿的问题与雾霾没什么关系。如果片子的结束是柴静宣布戒烟、拒绝自行驾车,会多少弥补一下开篇的缺陷。
 
片中也存在其他逻辑不能自洽的问题,比如批评国企对于能源的控制,但空气污染的成因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市场化的结果。市场化不能解决雾霾问题却还要提出市场化,如果不是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是不会出现这方面的逻辑问题。
 
柴静《穹顶之下》在此时出现,应该是一种博弈。削减对于反腐的关注,增加需要假以时日解决的雾霾的关注,并不正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