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织金彩瓷简称广彩(Kwon-Glazed Porcelain),它是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制而成的工艺品,以色彩绚丽、金碧辉煌、构图严谨、绘工精细而著称,是中国四大名瓷之一。始于明的广代州三彩,到清代发展成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商人从景德镇运回白瓷,在广州绘上色彩鲜艳的图案,再烧制而成.
对于其老气物的断代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康、雍、乾三朝。这段时间广彩瓷上使用金彩较少,仍以当时流行的三彩和五彩最多。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还有部分广彩瓷是以青花为底色的,因为瓷胎在出窑时已经上了青花纹饰。
第二阶段为嘉庆至清末。这一时期,金彩得到大面积使用,目的是为了迎合欧美社会广泛流行金色的装饰风,特点是金彩略带红色。由于材料多用矿物原料,彩层较厚发色不够理想,色调较为暗沉,亮度不高。在色彩的调配和运用中,比较多使用了复色,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图案的层次感。
第三阶段为民国时期。这一时期材料多使用化工原料,色彩以红、绿、金三色为主,金彩带黄,色彩鲜艳,但彩层偏薄,有变色和脱落现象。
在鉴别广彩瓷真伪时有一个颇有参考性的方法,即观察“蛤蜊光”。由于广彩瓷是釉上彩瓷,彩料含铅,在长期受到氧化作用下瓷器表面会产生一种彩色膜状物。随着时间的增加,这种彩色膜状物会慢慢增厚,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类似蛤蜊壳内层的彩光,俗称“蛤蜊光”。真品的“蛤蜊光”仅仅魏涛在彩的周围,呈细小、均匀的光圈,彩厚处“蛤蜊光”明显,彩薄处“蛤蜊光”比较淡。而仿品的“蛤蜊光”圈比较粗大,呈片状,不自然,彩厚处和彩薄处的光圈没有区别,比较生硬。
广彩在其历史上主要用于外销,因此在国外,尤其在欧美较容易找到.
本周末去一Antique Show, 看到这么个大碗,讨价还价后买回. 它顶端直径40cm, 高16cm, 人物发髻处有描金,蛤蜊光明显,估计是嘉道年间的.
中国广彩第一碗直径59.5cm, 高24cm,这只巨碗是十九世纪半叶广州出产的, 由一名英国家属成员从十三行购回英国。当时把它视为价值连城的宝物,寄存在王宫城堡宴会厅上。一个多世纪以来,因为历史的变化,大碗曾被赏给一位大臣,大臣的先人后来将其送入艺术品市场,展转到了一名英国古玩收藏家手里, 2013年由广州汽车集团购回,现存于广州博物馆内, 号称"中华第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