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一九七一》第四章 大米饭事件

知青, 医生, 留学生,科学家 ...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四章 大米饭事件

学校慢慢地走上了正轨。 课本也都陆续到齐了。 俄语课本中除了些革命口号外,还有了些日常用语, 比如黑面包, 土豆, 牛肉, 共产主义等等。 学生们都有了打着横线的练习本, 用来写俄语, 每个常用词都要重复写十次, 以强化记忆。 语文课本也有了, 主要是配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讲阶级斗争的故事。 故事多数都发生在农村, 这是因为那里地主多, 人还在, 心不死, 一时半会还死不完。 这两天正在讲刘文学的故事。 刘文学是四川的一个十四岁的英雄少年, 看见村里的老地主在偷公社地里的辣椒, 奋不顾身去阻止, 却被地主活活地掐死了。 董三明一看有地主俩字, 心里就发虚。 环顾四周, 生怕别人说那地主就是自己的爷爷。 课堂上还学了一个故事, 讲的是一个公社的的饲养员, 地主出身, 极端仇视社会主义和人民公社, 在喂养公社的牛的时候, 把一包包缝衣针放在饲料里, 牛吃了以后, 把牛的胃扎漏了, 牛很痛苦,在地上直打滚,牛眼睛瞪得圆圆的,无声地控诉地主的罪恶, 最后大出血而死。对这个故事,李玲玲有个疑问, 问严老师牛在吃草的时候, 那缝衣针不会扎舌头吗?如果扎了舌头, 那人民公社的老黄牛还能把针往肚子里吞吗?严老师一时脑子里一片空白,想了想认真解释说人民公社的老黄牛一般都比较忠厚老实,这也是为什么报纸上总在宣传我们都要做革命的老黄牛。 但太忠厚老实了容易上当受骗,所以要特别警惕那些披着羊皮的狼。
数学课开始讲几何。 三明把心思都放在了数学课上, 在一次考试中, 得了全班第一名。 本着教育要革命的精神, 学数学也要联系实际, 解决农业学大寨, 工业学大庆中的具体问题。 在期中的数学考试中,老师出了这样又红又专的问题: 红星人民公社广大社员认真学习了毛主席 “深挖洞, 广积粮, 不称霸” 的伟大教导, 变冬闲为冬忙, 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挖了一个一里长的深两米, 底宽3米, 上宽5 米的引水渠。 如果这段引水渠充满了水, 请问能储存多少水? 这些水能灌溉多少冬小麦田 (假如浇半寸深的水)?
三明和玲玲的关系也有所改善。 自从李玲玲说出“书呆子”那句话后, 三明非但没有恼,反而感到了亲切。 而在不久前的一次数学考试, 经过三明“无意的暗示”,李玲玲也得了好成绩。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那天考试时, 玲玲全神贯注地答卷子, 她的文具盒又“过界”了。 这是一个很漂亮的金属文具盒,画面是一海底世界,一男一女两个少先队员。 他们身着潜水衣, 手臂上还分别戴着一道杠, 两道杠的少先队小队长标记。他们每人手持一个小网, 在海底采集标本。 热带鱼就在他们身前身后游动。 三明也有类似的一个文具盒, 那是他爸爸有次回南方老家时买的。 他也梦想长大了当个科学家, 去探索未知世界。 只可惜一年前下放到农村王家窝棚时把文具盒弄丢了。
见三明盯着文具盒那么专注, 李玲玲把文具盒又向外推了推, 让他看个仔细。 三明报以感激的眼光 -- 他同时也发现李玲玲的第一道考题做错了, 便装作检查自己的试卷,把试卷的第一页摊在了李玲玲一侧,并用铅笔在第一考题下面,划了一横线, 然后去装模作样地检查自己的第二页考卷。 李玲玲见状, 心里马上明白了, 脸微微一红, 忙改好了答案, 向三明投以一微笑, 脸颊上显出两个小酒窝。 三明有些心跳, 但还是做出一副若无其事, 满不在乎的样子。
田医生在县城只住了一个星期,帮三明安顿下来后, 便回到了王家窝棚。 她还要工作,还要照顾另一个更小的儿子。 尽管三明已经学会了煮粥煮米饭, 但做菜还不行。经常是炒一大碗鸡蛋酱, 咬棵大葱就对付过去了。在东北,烧饭用的都是大铁锅。 这种锅是固定安装在炉子上的, 所以火候很难掌握,尤其是在煮米饭的时候。通常, 烧一大锅水, 把大米或小米煮个八分熟后, 用漏勺把米捞出来, 放在小盆里, 再放在火炉上蒸上十五分钟, 这样才能算是把米饭做好了。 而剩下的米汤或是喂猪或是扔掉。实际上许多营养成分都在米汤里。
自从顺吉得到老师表扬之后, 他在烧炉子上更是卖力。 老师们说这都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结果,虽然他在功课上没有什么长进 – 吉顺没有一次把《为人民服务》抄写完整过, 但炉子每天都烧得旺旺的, 教室内总是暖洋洋的。 有时候邻班的老师也来这里, 批改学生作业。 可这样的光景不长, 原因是尹顺吉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 不光是生活委员的职位被撤了,连烧炉子的资格都没有了。
那是一天中午吃午饭的时候, 顺吉, 建国和几个同学没有回家午休, 而是围绕着火炉, 把铝饭盒放在炉子上加热。 一小学的午休时间比较长, 有一个半小时, 大部分同学都回家吃饭,一些家住得远的,中午就在学校休息, 眯一觉。
那天顺吉带来了大米饭, 还有蒜苗炒鸡蛋, 而建国带的是小米饭, 外加几块咸芥菜疙瘩。 三明带的是二米饭,就是大米和小米混在一起煮的饭。 三四月的北方, 正是缺菜的季节。 上一年入秋时备下的土豆, 大白菜, 或是被吃光,或是完全烂掉。 此时主要是吃黄豆芽, 大豆腐, 或者是前一年秋天备下的干菜, 比如土豆干, 茄子干, 还有蘑菇粉条等。 那时的粮食是备战物资, 完全由国家控制且定量供应。 住在城镇的人买粮时得有粮证, 大人每人每月定量三十斤。 小孩每人每月定量二十斤。 除了定量, 还分粗粮细粮。 细粮是大米和白面, 每人每月只给五斤, 其余为小米, 玉米碴子, 高粱米等极为难吃的粗粮。
吉庆镇北面不到二十里的地方,有个朝鲜屯,住的都是朝鲜族人, 他们当中一些上了年纪的人, 连汉话都说不太清楚。 他们个个都能吃苦, 肯下功夫种水稻。北方冷,开春时田里还结着冰碴子,他们就站在水里插秧了, 这种苦,汉族人是吃不消的。 有一年夏天, 三明的爸爸用自行车带着他去北大河游泳, 参加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的活动。 当他们路过朝鲜屯时, 三明发现鲜族人盖的房子也和汉族人不一样。 他们的茅草房都比较低矮,房顶很大,土墙不是很高, 这样的好处是下雨时, 土墙可以免受雨水的洗刷。 房顶上铺了一层厚厚的苫房草, 又用稻草绳子打成整齐的格子,把压草住, 远看象是个大蘑菇。 推门进去就是炕, 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 顺吉有很多亲戚都住在这个朝鲜屯里, 所以他能常常吃上大米。
建国很想吃点大米饭, 便凑到顺吉旁,眼巴巴地盯着顺吉的饭盒: “嘿,哥们儿,饭挺香的嘛, 让我尝一尝。” 说完便把他的勺子伸了过去, 没想到顺吉一闪,用手把饭盒紧紧罩住。 “干什么干什么? 我还饿着呢,这点饭还不够我一个人吃的呐。” 此话一出,把建国弄了个大红脸, 一时有些抹不开面子, 又回敬了顺吉一句 “小气鬼!” 顺吉嚯的一下站了起来,使劲推了一下建国,“谁是小气鬼?你说谁呢?” 两人又要撕扯在一起。 三明和另外几个同学赶忙把他们拉开。
顺吉平时是很大方很爽快地一个人,但只从那一次因为踢毽子和建国打了一架后,心里还记着仇, 不让建国吃他的米饭。
顺吉和建国又打架了这件事,不知是谁汇报给了班主任小吴老师。 小吴老师把他们俩叫到办公室, 狠狠训斥了一通, 并责令两人抄写一遍 《愚公移山》, 同时写一份深刻的检查。 又对顺吉所说的 “肚子饿,饭不够吃”的言论做出批评, “当今国内外形势一派大好,不是小好, 怎可能不够吃呢?以后说话注意影响。”
从办公室出来,顺吉的情绪坏透了。 他一口咬定是胡建国告的状。 而胡建国拍着胸脯向毛主席发誓,不是他干的。 三明也觉得胡建国最有可能去告密,因为他以前流露出当干部的想法。 那天在一起吃中饭的, 一共有五个人, 除了三明外还有两个是李木和牛强, 他俩平时蔫不啦叽的, 不像是干那种事的人。而三明家里成份不好, 基本上是与世无争, 因为无论他如何表现, 都不可能进步,都不可能当班干部, 也不可能入团入红卫兵。小吴老师又勒令胡建国和顺吉放学后打扫卫生。 两个人撅着嘴, 满肚子不痛快,拿着扫帚使劲地扫地板, 把尘土扬得很高。第二天, 每个人的书桌都落上了一层灰。
本来事情到此就结束了, 可是一小学来了个新校长王秋山, 大米饭事件又被翻出, 顺吉的命运不再大顺大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