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下乡绘画写生往事之一 "老乡家的派饭"

         学美术,外出采风写生、"体验生活"是中国美院的正式课程。移居海外二十多年,回想往事,当年的写生,激发起我们对另外一种"生命状态"的好奇心。
         美院的九年,走了半个中国,喜欢穷乡僻壤,奔腾的母亲河,群山中的古长城,那些纯朴的老乡,甘南的藏民,爬山涉水,苦中有乐,经过时光的洗刷,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喘着粗气的长途班车,在太行山深处缓缓爬升,郁郁葱葱的山坡,弯道一个连着一个,鸡叫伴着小孩的哭声,热闹非凡气味浓重,我们几个同学夹在老乡们中间,随着车厢的震动昏昏欲睡。车过一道山口,眼前一亮,露出了一段灰白色的土城墙!我们跳了起来,快停车,我们到了!车在队部模样的房前停了下来,退色缺损的"农业学大寨"标语占了一面墙,我们兴奋地背着行李画具下了车。 推开虚掩的门,房内有几件破旧的办公家具,到处是灰尘,有一个断腿的椅子,不象有人在此办公,桌上有个黑色的电话机,拿起听筒,唉,有声音是通的!是京剧革命样版戏"红灯记"的唱腔.......电话同广播线接通了!无奈地转了一圈,不远处有一片房屋,沿着沟边的小路走上去,一棵老榆树前的乡场,一群小孩子和狗们向我们跑来。这是80年包产到户后的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巳经瓦解。一会儿,大队书记来了,麻利地为我们安排好住宿和吃"派饭",以县上干部下乡方式接待,每天我们到一户老乡家吃饭,交几角饭钱,到时间小孩会来接我们。
          从此,我们有了一群忠实的卫士。早晨,窗前恍动着小脸,成了我们的起床号,洗漱完毕后,跟随着他们去吃窩头苞米粥。去古城头画色彩写生,画大爷大娘的人像速写,画劳动的场面,画村庄的街景,画牛啊!羊啊!我们到那都会引起一阵鸡飞狗跳般的喧哗,那些拖着鼻涕的小子们,为了占据观看的最佳位置,还会打起来,我们马上从"演员"转化为老师去劝架,一到饭点这帮小孩会尽责地护送到饭桌前,然后一轰而散。 太行山是革命老区,抗战时刘邓的一二九师的根据地。我们每到一家,那些朴实的乡亲们,都拿出了他们最好的吃食 - 面条,用粗糙的苞米粉做的短短的"面条",加上酸菜。我们住的炕边就有这样的酸菜缸,透出一股酸酸的腐烂味......实在????习惯。面对他们的不是天天能吃的面条,我们也只能学他们那样大口地吞下去。幸亏,我们带了些肉罐头,可以挺过几天。那些老乡们,大都连县城也没有去过,但是他们大都知道有个"大上海",老乡问过我:家里养了几头猪?他们的想象中的上海到底是什么模样?画出来真是个超现实主义的主题!
          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大爷大娘们估计也不在了,那些"卫士们"也巳成年。我想现在的农村巳经是另外一个样子!当年这么地穷,你不能阻止发展的步伐!但是,我真的怀念当年太行山的乡亲们,那浓浓的乡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