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整个礼拜都在考试,因为五年纪毕业,学校要决定中学分到那个水平的班级去。
考得好的,会直接跳到十年纪,差一点的,上正常的六年纪。
对我来说,她上那个年纪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她学得懂,不要坐在那和听天
书一样。这也是学校考试的目的。
女儿把成绩告诉我。我说咱们上网查一下你这个分数意味着什么。结果是数学和阅
读都相当于六年纪毕业的水平。
我说你这个成绩很好,刚刚五年纪以经相当于六年纪毕业了。很可能把你分配到七
年纪。分配到六年纪也没有关系,因为你就应该上六年纪。我还给了她一个嗨发。
她又说起朋友的分数。有一个小孩考得非常高,我说,你看,她相当于高中的水平
了,人的能力是有区别的,这样的人非常少。你提前一年上学,我相信明年这个时
候你做同样的题,你会比大多数人都好。
她说没把握。我说你会的。
我这样做,不想伤害她的自尊心只是非常次要的考虑,最重要的一点是想向她说明
一点,上学是去求知的,考试的目的是要检验她是否掌握了知识。五年纪掌握了五
年纪的知识,就是好学生,作为家长我就会自豪。如果你有能力和求知欲学习更多
的知识,我当然高兴。
我是经历了中国的考试制度的。那个制度非常扯淡的一点就是从小学就给孩子们灌
输了一个观点,上学不是去学习知识的,而是去和别人比赛的。每次考试都是排名,
和别人比,从来不关心学了什么。不是第一你就是失败者。
这种制度下成长的孩子会变态地嫉妒。那不是一般的变态。本来求知的目的是大家
都学会了最好,中国学生从来就是,我会了,你最好别会。
我上研究生的时候,中国留学生就为了抄作业考古题打得一塌糊涂。还好,没有象
北大清华复旦的下毒。
在这种制度下失败的孩子,心理的阴影让他们长大了会报复社会。
我不能有更好的建议取代中国那个制度,但是我知道,在美国,上学是求知的,求
知是快乐的。我更关心我女儿学会了什么,而不是她的分数。
读书与求知是一种习惯。如果没有乐趣,甚至痛恨,是不会保持这种习惯的。
中国人有那么多博士,毕业了,找分工作,再也不读书。天天在逼孩子读书。
我一个美国同事,到我办公室来聊天。他说,他们的读书俱乐部最近在读基辛格的
论中国。他和我一样,在做一项同中国完全无关的工作,之所以在读论中国,完全
是出于兴趣。
我天天坐公共汽车上班,坐同一趟车的人都熟了,车上经常看到各色人等抱本书在
看。我相信他们不是博士,有的恐怕大学都没毕业。
他们看书,因为他们喜欢,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中国人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实用主义的读书观在现
实中是有用的。你可以读一份博士,找个码工工作,娶一个漂亮老婆。
但是我不想我的女儿成为这种人。我想从小让她认识到,知识不仅仅是金钱,求知是
一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