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中将,1914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1928年跟随毛泽东参加井冈山斗争,当时年仅14岁,任司号员。
后先后在林 聂 徐 贺 刘邓等麾下, 是著名的第18军军长,毛泽东对他记得清楚 十分器重 是其爱将
在他44年的革命生涯中,有17年是在西藏度过的。
他为西藏的解放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称“佛光将军”。
何为“党性”与“血性”?一句话:党性必须依靠血性来支撑和捍卫。
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党性就是党员的组织性、纪律性、原则性、战斗性。
以血性支撑的党性,是党的生命力、战斗力的来源,组织性、纪律性、原则性、
战斗性如果没有血性支撑,就沦为一纸空文。
什么是坚定的党性?从开国将领张国华的身上可以得到印证。革命战争年代,在强手如林、
战将如云的人民解放军序列中,张国华并不很突出。他仗打得不错,战绩颇多,
但指挥能力比他优秀、战绩比他辉煌的将领还有不少。如果以此衡量,他并不出众。
但使张国华的声名最终超越诸多名将、彪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册的是什么?是他坚如磐石的党性。
1950年初,中央决定提早进藏。毛泽东说:
“西藏人口虽少,但战略地位和国际影响极其重要,必须尽早占领。”
最初考虑这一任务以西北方面为主,西南方面为辅,因为当时西南战事尚未完全结束。
西北方面彭德怀提出战线太长,兵力分散,战事虽然基本结束,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广大,
情况复杂,原有兵力本来就少,难以抽出太多兵力进藏;且从青海格尔木方向进藏的道路多年损毁,
仅修路就需很长时间。毛泽东当时正在苏联访问,看到这个电报是不高兴的,随即指示:
“由青海及新疆向西藏进军,既有很大困难,则向西藏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应确定由西南局担负。”
刘(伯承)、邓(小平)本来是进藏的辅助方向,现在一下子变成了主要方向,
而且不但“向西藏进军”,还包括“经营西藏的任务”,压力徒增。当时62军驻西康,
距西藏最近,理所当然成为进藏部队首选。但刘伯承考虑62军来自一野,让他们进藏不妥,
一野方面会认为让他们的部队“啃硬骨头”,而二野的部队去“吃肉”。所以,坚持派二野的部队进藏。
这是当年那一代人的领导风格:越是自己的部队,越是主力,越要承担艰巨任务。
刘、邓最后商定:62军不进藏,调自己指挥的二野一个主力军承担进藏任务。
但未料到的事情发生了:该军军长不愿进藏,未能谈通。理由是什么?无非是身体健康状况等,
我们今天都可以猜得出。客观地说,西藏当年的条件之艰苦尽人皆知,革命刚刚胜利,
谁都愿意多享受享受革命胜利“果实”,这也是当时真实存在的普遍情况。
僵局出现了,难以破局。毛泽东一直在等待西南方向的报告,但种种原因又使刘、
邓的选择被迫一变再变,给中央的报告也一推再推,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领导人真是忧心如焚。
张国华的18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领受进藏任务的。
18军原定的任务是接管富庶的川南。军长张国华已经定为川南行署主任,
军政委谭冠三已任命为自贡地委书记。1950年1月7日,张国华赴川南行署上任途中收到
刘、邓急电:就地待命,军领导及各师一名负责人速赴重庆领受最新任务。
1月10日,刘、邓接见张国华等18军领导。
邓小平第一句话便开门见山:“今天谈话凭党性。”
张国华张口就答:“一切听从党安排。”
邓小平说:“×××不去西藏,你指挥部队去。”
张国华答:“坚决完成任务!”
单刀直入的几句话,张国华的党性光芒四射。
“今天谈话凭党性”,邓小平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前面一次谈话没有谈成,人家不愿去。
我们说真正的党性并不表现在平时滔滔不绝的政治表态,而是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勇气和担当。
坚强的党性就是坚决完成党赋予的任务。
军长同意、军领导班子同意,不等于全军都愿意。
18军由前往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川南而突然改去高原高寒的西藏,部队官兵的思想一时转不过弯子来。
说实在的,谁不想去富庶的地方驻扎,很多干部还没有结婚,想到川南去发展、成家。
突然一道命令要转进西藏,部队逃兵数量骤增,甚至连一些干部也出现动摇。
18军52师154团副政委刘结挺,张国华最欣赏、准备重点培养、重点使用的干部,
也写信提出身体不好,不能进藏。张国华看信时气得手发抖。政委谭冠三说:把刘结挺绑起来!
他不去,捆也要给老子捆进去!正是这句气话提醒了张国华。他后来要求:
凡是逃兵一律不许进藏。他说:“我们进藏的光荣决不能让这些逃兵玷污了!”
在18军进藏动员大会上,张国华说:“你把西藏看成是不毛之地,可英帝国主义却从不嫌它荒凉,
百余年来拼命往那里钻,现在美帝国主义又积极插足。难道我们对自己的国土反倒没有帝国主义热心?”
“如果西藏真被帝国主义分割出去,我们的西南边防后退到金沙江,恐怕我们在四川也坐不安稳吧!”
他还说:“进藏确实苦,可是西藏人民世世代代在农奴主残酷压迫之下生活,岂不更苦?
人民解放军以解除人民痛苦为己任,我们怎能眼看他们受苦而无动于衷?”
这就是张国华的党性、18军的党性。在革命已经胜利、大家开始享受果实、
回避危险和艰辛的时候,张国华率领18军挺身而出,担起千钧重担。共产党员的党性,
不仅仅表现在服从党的安排上,更表现在以自己的牺牲去解除人民痛苦,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上。
邓小平亲自坐镇18军进藏动员会,对张国华的讲话带头鼓掌,并给18军将士题词:
“接受与完成党赋予的最艰苦的任务,是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革命军人无上的光荣。”
1950年春,张国华以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党性,率领18军部队进军西藏。
第18军先遣支队,沿澜沧江上游昂曲河向拉萨进军。
时任中国驻印度大使申健答复:“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藏是人民解放军的权力。”
毛泽东得悉后,于1950年10月28日作出批示:
“周(恩来)并外交部:申健答得很正确,态度还应强硬一点,
应说中国军队是必须到达西藏一切应到的地方,
无论西藏政府愿意谈判与否及谈判的结果如何,任何外国对此无置喙的余地。”
毛泽东这段话让我们感觉到领袖大无畏的气魄,更让我们感觉到支撑领袖气魄的18军将士大无畏的英勇。
张国华坚定不移的党性,同样在构筑新中国的铮铮硬骨。
代价是巨大的。张国华的女儿因感冒发烧,病逝于进藏途中。
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党性不是表现在只让别人牺牲,而是表现在自己率先牺牲。
后来又发生了所谓“五大部上书事件”。1957年3月,西藏军区司令部、政治部、
后勤部、干部部、财务部五个部门给中央写报告,没有经过司令员张国华和政委谭冠三,
一位军区领导到北京开会,就把报告递上去了。
报告主要内容是反映部队存在的问题,要求实行轮换。驻藏部队太艰苦了,
能不能分批轮换,三年或五年,让干部们能缓一缓。
这份报告没有不实之词,对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夸张和夸大。
参与报告的有副司令员李觉、副参谋长陈子植、政治部副主任洪流、
后勤部政委李华安、财务部部长秦卓然、干部部处长方其顺、王达选、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郑震等。
报告上去后,总部有领导批示,指责这些干部“革命意志衰退”“不安心西藏工作”,
有“右倾逃跑主义倾向”,要严肃处理。这些人后来都被调离岗位,有的还受了处分,被不公正对待。
例如,李觉是18军少数知识分子之一,原是西南军区作战处长,18军进藏跟他并无关系,
但他积极主动要求进藏,先后任18军副参谋长、参谋长、西藏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
“五大部上书事件”后,李觉被调离西藏军区,到二机部任核九院第一任院长,
在大西北荒漠戈壁一待就是8年,为新中国核武器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政治部副主任洪流被调到藏北海拔4500多米的无人区杜加里,
在极端艰苦的生命禁区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和藏族民工挖硼砂,偿还新中国欠苏联的债务。
副参谋长陈子植被调去中国与尼泊尔边境,在世界屋脊修建第一条高原国际公路。
他们这些人在1979年全部获得平反,恢复名誉、撤销处分、清理档案中的不实记载。
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张国华是有责任、有错误的,说李觉、洪流、陈子植等人“夸大坚持西藏地方斗争的困难,
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确是左了、过了,对他们的处理也重了、错了。
但张国华从始至终不是在跟哪个人过不去,不是想打击谁,报复谁。
他觉得这个报告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甚至还怀疑过军区政委谭冠三不够坚定,
是否也参与了这份报告,产生了一些误会。
他只把定一条:毛主席让我们守西藏,要走你们走,我死也要死在这里!
即使在犯错误的过程中,也让人更加看清了他那坚如磐石的党性。
因为长期高原工作引发的心脏和血压问题,张国华于1972年去世,尚不满58岁。
骨灰空运到北京,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周恩来一生只亲自迎接过两位将领的骨灰,
一位是多年患难与共的战友、黄埔一期毕业的陈赓大将,
另一位就是虽然历史交往不多、但周恩来特别欣赏的井冈山司号员张国华中将。
新中国175位开国中将,其中军事能力、作战水平比张国华高的不在少数,但名声比他响亮的,为数不多。
历史就这样完成了选择:关键时刻,
张国华以党性彰显的军人血性,铸起新中国解放西藏进程中千古不朽的时代丰碑。
1951年10月,进驻拉萨的第18军先遣支队官兵手持国旗从布达拉宫前通过。
2014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有灵魂就是信念坚定,听党指挥。
不论何种艰难困苦的场合,坚决完成党赋予的任务,靠党指挥枪的原则,靠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更靠自由信仰和信念结成的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对党的忠诚。”
什么叫“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对党的忠诚?”
让笔者想清楚、看明白这个问题的,就是张国华。他的实际行动就是对这句话的完美注解。
张国华,以及千千万万个如同张国华一样具备坚定党性的真正共产党人,
永远都是走在这支军队前面的光辉榜样。
大军 进藏
3月18日,十八军先遣队由副政委王其梅、参谋长李觉率领,如期从乐山出发。
出发前,张国华一再提醒王其梅和李觉:“部队进藏一定要坚决执行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
特别要尊重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保护寺庙,不住寺庙,不住藏民家中的经堂,
即使风雨交加,冰雹乱舞,也不要进寺庙干扰喇嘛诵经,最多到寺庙的房檐下暂避一下’。”
王其梅和李觉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受到了当地族人和活佛的拥护。后来邓小平给毛泽东汇报进藏情况时说:
“连康区藏族头人夏格刀登都说,下大雨,不让进就不进,不让住就不住,你们的政策太宽了。”
毛泽东听完汇报后,久久不语,最后决定批准购买30架高空运输机,支援进藏的十八军。
7月初,张国华率领的十八军部队全部抵达甘孜。部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这一切,都看在格达活佛的眼里。
于是,格达活佛主动接待了张国华。他说:
“我认识西藏地方政府和三大寺的人,如果张军长需要,我本人愿意去拉萨劝和。”
张国华觉得此事非同小可,立即报告西南局,建议格达活佛以西南军政委员、
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身份,前往拉萨谈判。
刘伯承和邓小平接到张国华的电报后,立即请示中央。中央很快复电同意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格达活佛抵达西昌后,在英国特务福特的唆使下,西藏当局软禁了他,
并于8月22日将其杀害。消息传来,张国华立誓:
“坚决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让幸福之花开遍西藏!”
为此,张国华向西南局和中央军委建议,进行昌都战役:
“只有打开昌都的大门,才有可能和平解放西藏。”
昌都是进军西藏的必经之地。中央军委接到电报后,十分重视。毛泽东认为,“解放昌都有助于和平解放西藏问题”。9月初,张国华正式接到中央军委有关昌都战役的作战命令。
接令后,张国华立即进行了“对昌都南北两线钳形作战”部署:南线由十八军五十三师一五七团担任,
北线由五十二师担任。整个作战重点放在北线,主力部队分为左、中、右三路:中路部队正面进攻,
左路部队迂回昌都以南,配合中路作战,右路由一五四团和师骑兵侦察连、炮兵连等组成,
由师副政委阴法唐指挥,直插昌都西面20公里的恩达,对昌都实施千里大包抄,断藏军退路。
于10月24日拿下昌都,歼灭了藏军6个代本(相当于团)全部、3个代本各一部,计5738人,
其中毙伤180人,俘虏898人,争取一个代本投诚起义4317人,活捉了英国特务福特。
进军西藏的大门被打开,和平解放西藏的曙光突现。刘少奇称赞说:
“昌都战役是解放西藏的淮海战役。”西藏地方政府终于接受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建议,
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和谈代表团到北京谈判。
1951年5月15日,张国华奉命回京参加谈判。5月23日,在中南海勤政殿,
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张经武、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和西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孙志远三人,
以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的身份,参与了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的签字仪式。
西藏地方政府参与签字的代表是:
阿沛·阿旺晋美、凯黑·索安旺堆、土丹旦达、土登列门、桑颇·登增顿珠。
签字后的当天,毛泽东单独接见了张国华。
当得知张国华曾在井冈山的袁文才、王佐的部队当过3个月兵的经历时,
毛泽东说:“袁文才、王佐都是对革命有贡献的同志。”
当然,毛泽东不会过多地回忆过去,但这次接见,留给毛泽东更多的印象是,张国华是“井冈山的兵”,
以至于多年后,毛泽东还多次称张国华为“井冈山”。对于西藏问题,张国华谈了筑路的重要性。
毛泽东点点头,说:“要筑路与生产并重。部队要很快进入拉萨,为实行‘十七条协议’而努力。”
5月25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主席的名义下达了《关于进军西藏的训令》,
要求西南军区和西北军区进藏部队分路进驻西藏。
“佛光将军”坚决“保卫菩萨”
虽然部队顺利进军西藏了,但西藏高层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不断筹划叛乱,一而再、再而三,
直到1959年3月发生了西藏大叛乱。3月19日,拉萨叛乱分子聚集了7000余人,
在罗布林卡成立了叛乱指挥部,并形成对西藏军区机关及其部队分割包围之势,打出来的口号是:
“同中央决裂!为西藏独立而大干一场!”
此时,张国华因心脏有病在北京医治,但他密切注视着西藏。
政委谭冠三在电话里对张国华说:“达赖和主要官员及家属都化装逃出拉萨了。”
张国华清楚,部队早已在拉萨周围布置好了,只要谭冠三和参谋长李觉一声令下,
不要说达赖离开不了拉萨,叛乱分子一个个都将粉身碎骨,但毛泽东有指示,
“如果达赖及其一群逃走时,我们一概不要阻拦,无论去山南、去印度,让他们去”。
于是,张国华说:“这就对了。你们在西藏要注意安全,坚决落实毛主席的指示,‘先不要开第一枪’,
因为兵力有限。明天我就按中央军委的命令,带五十四军三十师、三十一师和兰州军区的十一师入藏平叛。”
然而,形势发展令人不安。3月20日凌晨4时许,叛乱分子指挥部认为西藏解放军无能,为庆贺胜利,
组织叛匪包围了军区大院。这时,偏偏西藏军区与外界失去了一切电讯联系。军区指挥机关危在旦夕。
谭冠三在忍无可忍之下,于当天上午10时下达了反击命令。6个小时后,张国华与谭冠三终于联系上了,
他向谭冠三通报了自己已带上部队向西藏进发的消息。谭冠三这才松了一口气。
至4月14日,平叛作战结束,捣毁了盘踞在山南地区的叛匪老巢,封锁了亚东以东、米林以西的边境线,
切断了叛乱分子与国外陆上联系的重要通道。因在这次武装叛乱中,许多寺庙与叛匪有瓜葛,
正在火头上的指战员们主张扫平它。张国华说:“不能。划叛乱寺庙要有确凿的、足够的证据。”
一句话,避免了寺庙的毁损。“‘佛光将军’保护菩萨”的事儿就传开了。
平叛结束后,西藏并没有就此安定下来,印度又盯上了这块佛土。
1959年8月,印度政府悍然挑起一场大规模的侵略中国领土的战争,
中国政府被迫进行了一场短促而有限的自卫反击战。
8月25日,在中印边界东段的朗久发生了双方军队的第一次武装冲突。
10月,印度又在西段挑起了空喀山口冲突。
开始,为了避免边界冲突,中央军委命令部队,单方面从实际控制线上后撤20公里。
如此一来,印度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速度。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央政治局在1962年10月18日召开了扩大会议,就中印边界问题作出重大决策,
研究对印度的军事方针问题。 毛泽东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
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愈演愈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
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会上,毛泽东问张国华:
“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我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同志!”
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与会人员在对形势作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后,一致认为战胜印军是有把握的。但毛泽东提醒大家:
“我们没有同印军作战的经验,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布置,打好这一仗。至于反击作战的方案,
同意总参和张国华司令员共同拟制的计划。”
会议结束后,中央军委任命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为前线总指挥。
很快,一个代号为“419部队”的作战指挥机构组成了。
10月19日,张国华进驻前方指挥所。
围绕第一仗如何打,指挥所里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属于保险型的,即吃掉印军一个营。
一个军区部队,去吃掉一个营,自然没有什么难度。另一种意见是属于激进型的,即吃掉印军一个旅。
在高原上吃一个旅的兵力,难度显见,因为连走路时空气都不够的地方,你拿枪拉炮去吃一个旅的兵力,谈何容易。
两种意见,张国华只能选其一。自古就有“慎重初战”的说法,谁也不敢马虎。
是的,“慎重初战”这是每个指挥员必须考虑的问题,初战必胜又是对指挥员最起码的要求。
因为,初战打赢了,以后如虎添翼;初战打输了,那要好一阵子才能恢复自信啊!张国华考虑再三,
决定要吃就吃它一个旅!吃掉一个营,不痛不痒,没意思。
作战方案报到了北京。中南海有领导觉得张国华是在冒险,但毛泽东不喜欢墨守成规。毛泽东说:
“他是前线指挥员,让他打嘛! 打不好重来!”
10月20日7时30分,张国华一声令下,人民解放军的炮火便铺天盖地地向入侵克节朗的印军阵地倾泻。
两个小时后,印军的第一个据点被攻下。到晚上8时多,克节朗战役即告结束。张国华笑了:
“这么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
10月23日,中央军委连电致张国华,称赞:
“作战部队在高原严寒的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作战,干脆地歼灭了敌人。”
“捷报频传,中央、军委极为高兴。”
看着感情色彩特浓的后一封电报,张国华觉得这很像是“毛主席亲自加的两句话”。
于是,张国华手一挥,高兴地说:
“把电报转发部队,就说是毛主席亲笔写的电报,鼓励鼓励前线士气。”
前线士兵确实被鼓舞起来了。在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张国华又指挥部队打了两次大战役和一些零星战斗,
取得了骄人的战果:歼印军3个旅,生擒印军王牌旅长达维尔和另一名准将旅长辛格,共毙、俘印军7000余人。
1963年2月,张国华回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这是一次常规会议,但张国华接到通知:
“会议增加一个议题,毛主席要亲自听张国华汇报工作。”
张国华有些发怵:“汇报什么呢?”心里开始忐忑不安起来。
2月19日下午,汇报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当张国华走上怀仁堂主席台时,
原来泰然自若的神情忽然间又变得紧张起来,好像所有的目光都向自己射来,都对着自己笑。
张国华左看看,右瞧瞧,自己的座位竟被安排在毛泽东和刘少奇中间!
张国华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到座位上去的,显得非常拘谨。
会议是由毛泽东亲自主持的。毛泽东也看到了张国华的拘谨。
他说:“今天的会议议题只有一个:由张国华同志汇报刚刚结束的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情况。”
接着,他幽默地说:
“‘井冈山’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仗打胜了,你还紧张么子哟!今天是你唱主角喽!”
经毛泽东这么一讲,大家哄的一声,笑了起来,会场的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
张国华想,也是,前线的事都是亲身经历的,照直说,不会错的。
实话实说是毛泽东的最爱。当张国华谈到有些部队参战太仓促时,毛泽东插话说:
“那个五十五师,从青海的西宁出发,用卡车送,就是在路上动员的,差不多一到就打。
一三○师在四川是个生产部队,放下锄头就上车,一到就打,就在汽车上做动员工作,很仓促。”
毛泽东用手指了指张国华:“就是你这个将军也是临时派去的嘛。”
毛泽东插完话,对张国华说:“你继续说。”
张国华接着说:“中央军委和总部在作战中的每一重大转换时节,都给我们作了及时、具体而又详尽的指示……”
张国华刚说完“指示”两个字,毛泽东又插话说:
“我这次是参战了的,还有少奇、总理、小平。”
张国华没有等毛泽东发话便接着说:“印度国防部长恰范说,中国军队在背后刺了他们一刀。”
毛泽东说:“工人、农民的军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什么不能打胜仗呀!日本,蒋介石,美国,
印度都被整下去了嘛!印度说抓了我们的人,又交不出来,好啊!没有抓到我们一个嘛!”
张国华说:“我们战胜敌人的法宝,靠的就是我们的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毛泽东立即给予了肯定:
“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说完,毛泽东又用手指了指张国华:“这是你的发明权。”
张国华赧然一笑,连连摆手说:“不是我,发明权是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毛泽东点点头,若有所思地说:“过去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矣。
’‘饿死不抢粮,冻死不拆房。’前句有片面性。那时金兀术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今天我要说,撼山易,撼解放军难。”最后,毛泽东高屋建瓴地评价了中印边境之战:
“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10年的稳定。”
历史证明了毛泽东的预见。从1962年至今,
中印边境稳定局面的取得,与张国华指挥打的这一仗有着紧密的关联!
==============
张国华之死
次年“文革”爆发,张抱病被多次揪斗,扣到头上的“帽子”多达13顶。
1967年初,周恩来指示空军派出飞机把张国华接来北京。
张在京的家人还未见到他,西藏驻京办事处的造反派已闻讯抢先杀上门来,他们出击未果,悻悻而去。
张半夜才归家,家人发现他已全身浮肿,连毛裤都脱不下来了。
张说,他在拉萨有四个月没脱过衣服上床了……凌晨,接周总理来电,他即刻赶到人民大会堂。
原来是毛要召见18名军队将领。毛才现身,性情火爆的许世友上将就抢上一步,气呼呼地质问毛:
“我们犯了什么罪?!”张国华正站在许上将身边,连忙拉住许的衣角,示意他噤声……
其时正要肃查“二月逆流”,
张因是贺龙的嫡系旧部而受到林彪等人的猜忌和排拒。
3月间张国华欲返藏,周将他留住,要他以中共西南局书记的身分,入川主事。“天下未乱蜀先乱”,
周希望张能扭转四川乱得一塌糊涂的局面,周绕过了林彪和“中央文革小组”取得了毛的首肯。
林彪为此极为恼怒。5月,张国华调任成都军区第一政委,
而该军区的司令是林彪原“四野”的爱将梁兴初中将,加上四川有名的极左“搅手”、
被江青称为“两挺机关枪”的刘结挺、张西挺处处与张国华作梗,他在蜀中的日子并不比在西藏时好过。
后张又出任四川革委会主任、省委第一书记。
未几,某日凌晨张在军区大院5号楼住所的床上遭到狙击手的枪击,子弹穿过蚊帐幸未射中。
天明在后山发现树杈上架着一杆步枪,杀手早已逃之夭夭,且现场在第一波搜索时遭到破坏,
已无从追查。这是继云南省革委会主任阎红彦上将(此人倒也并非善类)遇害之后的又一起政治暗杀事件。
周恩来接报即指示张国华调换住所,张却一笑置之。 1971年9月,林彪暴卒。
1972年2月21日张国华在主持收拾四川大学残局的会议上突然昏厥。
周恩来特派的中央医疗组尚未飞抵成都,张已去世,享年不到58岁。
周指示:查明死因;骨灰送回北京。
3月11日,周恩来,叶剑英等亲赴西郊机场迎接张的骨灰盒。
此举在周的一生中仅有两例,一是亲迎陈庚大将的;另一位就是张国华的 。
“天下大治蜀后治”,不久,中央召开解决四川问题的特别工作会议,
周问毛是否接见与会的四川党政军干部,
毛沉吟片刻,黯然道:
“不见了,再见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
1950年与政治委员谭冠三率第18军进军西藏,指挥昌都战役,完成和平解放西藏任务。
后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西藏军区司令员。1959年指挥平息西藏武装叛乱。
1962年成功指挥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1965年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西藏自治区第二届政协主席,
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67年起任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2年2月21日在成都逝世。
这位率领和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建设西藏卓有贡献的张国华将军,
却于1972年2月20日在主持解决四川大学问题的会议上,因心脏病突发,倒在会场上,与世长辞,终年58岁。
3月11日,寒风凛冽,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到北京西郊机场迎接他的英灵。
周总理握着将军夫人樊近真的手,嘱之节哀保重,无比惋惜地说:
“他走得太早,中央正用他的时候,他却过早地走了!”
毛泽东主席很赞赏张国华,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诙谐而亲切地称张国华为“井冈山”。
1965年5月,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时,对汪东兴说:
“现在西藏军区工作的张国华同志原是王佐部下的兵,是个很能干的同志。”
对于张国华的早逝,毛主席也非常痛惜。在中央召开解决四川问题会议期间,
来京参会的四川同志要求毛主席接见,由于张国华逝世不久,毛主席感叹地说:
“不见了,再见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张国华,在领袖们的心目中占有这么重要的位置,是与他智勇双全的才干和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的光辉历程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国华将军和谭冠三政委率领18军参加了衡宝战役和成都会战,
为解放大西南,为和平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历史功勋。
1950年1月8日,张国华将军应刘伯承、邓小平首长的电召,赴重庆接受了和平进军西藏的重任。
他立即执行毛泽东主席“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指示,动员全军毫不犹豫地做好准备工作,
统一了18军广大官兵的思想。张国华将军还亲自走访熟悉西藏情况人士,
广征资料,进行研究,并结合党的和平进藏的原则,制定了《进军西藏原则》。
1950年2月3日,由王其梅副政委、李觉参谋长率领进藏先遣队,
打开了18军进藏的序幕。张国华将军嘱咐他们要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
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民族政策,像邓小平政委说的那样“靠政治走路,靠政策吃饭”。
随后,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率领18军主力踏上了进藏征程。
7月初,张国华将军到白利寺拜会了格达活佛。格达活佛表示愿意去拉萨劝和。
不幸的是,格达在昌都遇害致死。张国华将军参加了格达活佛追悼会,
鼓励部队指战员学习格达活佛的爱国精神,一定和平解决西藏!
10月6日,张国华将军指挥18军打响了进军西藏的昌都战役。他实施迂回战术,
指挥部队迂回在横断山脉间,战斗在冰天雪地里,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不进寺庙,不住民房,不动群众一草一木。张国华将军和战士们始终战斗在一起,饿了,
几个人分碗炒面;渴了,喝几口雪水;困了,冰天雪地露宿。对待藏军俘虏,不杀不辱不搜腰包,
并教育他们爱国反帝,以我军的严明军纪赢得了西藏人民的信赖和爱戴,
争取了代本官兵起义。经过19天的苦战,进行了大小20多次战斗,歼敌5700余人,
取得了昌都战役的胜利,为进军拉萨打开了门户。
刘少奇曾喻昌都战役为“解放西藏的淮海战役”。
1951年5月5日,张国华将军回到北京,作为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参加了和平解决西藏的谈判,
并作为全权代表之一在《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上签了字。
23日下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听取《协议》签订情况汇报后,
单独接见了张国华将军。当他得知张国华将军是江西永新人,曾是王佐部下,眼神格外明亮起来,
亲昵地称呼张国华为“井冈山“成了张国华将军的专有名字。
这次会见,毛主席指示张国华将军“尽快进军拉萨,一面进军,一面建设,为全部实行《十七条协议》而努力”。
7月,张国华将军率领18军由昌都出发,跨过横断山脉,翻越19座大雪山,
涉过数10条冰川急流,穿过不见天日的峦林,踏过一望无垠的草原沼泽地,
于10月26日胜利到达拉萨,张国华将军实现了把五星红旗插上喜玛拉雅山的誓言,
我国也实现了除台湾外的大陆真正的统一。从此,张国华将军在西藏工作生活了17年,
这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