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纽襻繑得精巧,针线活做得精细,在三年困难时期里给聋哑裁缝做手工出了名。
我家在县城住着的新开门儿道西,一中对面的大杂院儿,十来户人家当中,名气最响的要数张大眼珠子啦。他的名气大不是因为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也不是因为有什么特殊的技能,而是因为他那1米80的大个子,180斤的大坨子。
老张是县粮库的搬运工,两年前扛麻袋上囤子时被输送机掉下来的苞米棒子砸伤了右眼,不仅导致右眼失明,而且鼓出个大眼珠子来。一直从事重体力劳动,挺大的个子瘦得不到130斤。两年工伤休下来,人就像气吹一样胖到180斤,院子里的大人、孩子背地里没人叫他张大个子、张大眼珠子,都叫他180。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大胖子、大肚子不多见。三年困难时期,这180被饿得最惨。
一天吃过早饭,母亲打发我们哥俩上学,领着两个妹妹坐在炕上缕旧布片,准备打袼靽,给我们兄妹做布鞋。这张大眼珠子闲着没事,迈着沉重的脚步,推门进来,一屁股坐在地上的一个扁平的麻袋上,敞着嗓门儿开始唠叨。
我的大嫂啊,你说我这么大的一个身板儿,早起就喝了一大碗能照到人影儿的稀粥,走到你家就这么近,已经饿得我浑身直突突。我按着大嫂给我出的主意,为了不吃过头粮,一天三顿饭量米下锅,一家六口人分份儿吃饭。这样一来,他们娘几个挺高兴,我可就倒霉啦!歇工伤31斤的定量,一斤一斤地节约了四回,到如今只剩27斤。平均每天9两粮,每天三顿饭,一顿就三两,再加上没有菜没油腥,就我这败家的大肚子,三根肠子闲了两根半,早晚还不得饿死!
母亲责备他,这大清早的,你就来冲我叨叨,这就能顶饿啦!听你这鬼念穷秧的,是不是一进门儿闻到俺家的豆饼味儿啦?张大眼珠子一听说有豆饼,立马兴奋起来,嫂子你家豆饼在哪,快让我看看。母亲怨损他,豆饼就在你屁股底下,都让你坐扁啦!张大眼珠子一听屁股底下有豆饼,腾地一下子站了起来,拎起麻袋一抖搂,一片豆饼骨碌碌地滚了出来。
张大眼珠子蹲下肥胖的身子,搬起豆饼凑近鼻子贪婪地闻了起来。嫂子,这笨榨豆饼可不好淘弄,可比那机榨的豆饼有油水儿,看着油汪汪、闻着香喷喷地。母亲逗他,再好也不能都给了你呀,这是你大哥从乡下托人捎回来的,这院子里挨饿的不止你一个,你近水楼台就分个大份儿的吧。你脚有劲,把豆饼担在门槛子上踹成四块,你只准挑一块。
三年困难时期,父亲捎回一片豆饼,大表姐帮忙买回一水桶豆腐渣,母亲都要匀出一些分给大杂院里的邻居。把豆饼泡软了,放锅里慢火炒,放少许盐面儿,有条件的再加些韭菜末,又香又抗饿。春节时老叔、老姑回来过年,大年三十年夜饭还嚷着要吃韭菜炒豆饼呢。前苏联的莜麦面又黑又有麦芒,吃着拉嗓子,掺些豆腐渣烙饼、蒸馒头,格外松软,一两面的馒头有二两面那么大,还吃不出豆腐渣的味道。
张大眼珠子吭哧吭哧地踹了两脚,把豆饼分成四瓣,蹲在地当央左挑右选,分不出大小。因为母亲心里清楚,乡下的油坊榨油时,豆饼是用油包草包裹着的,由于有草结窝在中间留下的凹槽,所以踹成四瓣的重量大体相当。大眼珠子挑了一块自以为大些的豆饼夹在腋下,说大嫂三天两头地接济我,咋也得想个法子报答。你把五金厂的工作也辞了,一个月就少了30块的进项,这日子得多紧巴呀。县被服厂有个哑巴裁缝,专做女人的便服棉袄,让我帮忙找一个棉花絮得好的,絮一个棉袄五毛钱。
聋哑裁缝骑自行车下班路过我家,取走两个絮好的棉袄,留下两个待絮的袄片与棉花。母亲渐渐地学会了哑语,能够比比划划地与聋哑人直接交流。我和哥哥放学回来,经常见聋哑裁缝一边哇啦哇啦地嚷着,一边竖起大拇指,夸母亲的棉花絮得好。
一次聋哑裁缝来送活,见母亲正在繑纽襻,裁缝一手拿着母亲繑好的布绳,一手拿着母亲结好的纽襻,左看看、右看看,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兴奋,竖起大拇指哇啦着,说母亲如果愿意帮他繑纽襻,一个棉袄再加五毛钱。
母亲繑纽襻,从来不用商店买来的黑线绳,说那是懒汉营生,用线绳打纽襻不结实,不等棉袄穿坏,纽襻就被抓碎了。母亲都是用黑士林布裁剪成窄窄的布条,用一根大针固定在窗台上,一手扯着布条,一手拿着绣花针,一针一针地缝出细密的针脚,把窄布条缝成细布绳。再把细布绳穿在门拉手上撸几个来回,撸得布绳光亮匀称。母亲繑的纽襻精巧美观,钉出的纽襻针脚细密,结实板正,用户格外喜欢。
过去的年代,蒙古族、满族人不会繑纽襻,都是用錾花的铜球做纽扣,用来结纽扣的扣襻显得格外粗大。马背上的民族穿起这样的袍服,更显粗犷豪放。汉族人会繑纽襻,但不论衣服的颜色怎样变化,纽襻却都是用黑士林布繑成的,这在被服行里,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母亲要改一改这老规矩,觉得不论什么颜色的衣服都用黑纽襻,未免有些枯燥、呆板,灵活地搭配颜色不是更好吗!有些颜色的衣服,譬如银灰色、豆绿色、藕荷色、粉红色的衣服,佩饰黑色纽襻显得别致。而有些颜色的衣服,譬如紫红色、宝蓝色、葱绿色的棉袄,佩本色纽襻更显高雅。母亲试着繑好几种彩色的纽襻给聋哑裁缝看,乐得哑巴裁缝手舞足蹈,伸出两个大拇指。
纽襻的颜色有了变化,聋哑裁缝的活计眼看着多了起来,再来送活时,就增加到三件、四件,母亲做不过来,就招呼大杂院的姐妹们一起做,大家都赚些零钱补贴家用。
传统的纽襻,俗称双目疙瘩。繑好的纽襻,不论是钮还是襻,不论是五对还是七对,不论是钉在对襟衣服上还是钉在大襟衣服上,都指望纽襻的那两根尾巴。母亲琢磨,这两根尾巴能不能变个样,把尾巴留得长一些,编出花样来,钉在花布的、格呢的、锦缎的棉袄上,那不是可以锦上添花吗!
双目疙瘩
双目疙瘩
母亲第一次买回黑线绳,用它做试验。坐在炕上编了拆、拆了编的,先编出一对云朵形的纽襻,钉在一张彩色纸板上,翻过来调过去地端详。就这么编编拆拆地,先后琢磨出了云朵形、麦穗形、琵琶形、枫叶形、三叶形、葡萄形等十来个形状的纽襻,在纸板上钉了一排。
裁缝又来送活时,母亲拿给他看。这聋哑裁缝虽然不能说话,但他的头脑比我们正常的人要聪明得多。见母亲钉在纸板上的十对花式纽襻,乐得两眼直放光,连哇啦带比划地夸奖了好半天,那意思是说母亲心灵手巧,琢磨出这么多花样,要费多少时间呐!母亲打着哑语告诉她,编第一对云朵纽襻时,先后拆了几十回。等琢磨出这一对的样子,接下来的这些花样就省事多啦。聋哑裁缝装出生气的样子,两手打着哑语,那意思是有了母亲漂亮的花式纽襻,找他做棉袄的人不就推不开门了嘛!
1961年秋,母亲要带着我们兄妹把家搬到爸爸工作的乡下去。聋哑裁缝来取最后一批活的时候,满脸不高兴的样子,乌拉哇啦、比比划划地和母亲沟通了半天,那意思是母亲这一走,他会很舍手,再也找不到把棉花絮得这么好的人了,再也没有人会繑出这么多花样的纽襻了。母亲打着哑语,告诉他不必担心,已经给他准备好了样品,再找一个针线活好的人家,照着样子就能学会。一边说着一边把钉着十对花纽襻的纸板递到裁缝的手上。
聋哑裁缝脸上现出笑容,眼里闪着泪花。
注:所用图片来源网上, 希望能给大家更直观的印象。
注:所用图片来源网上, 希望能给大家更直观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