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江青和《沙家浜》-读汪曾祺《西山客话》(二)

夕阳在山,清茶在手,正是一天最好的时候。。。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汪曾祺,著名作家,剧作家。文革前曾参加过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成京剧的工作,为江青赏识。文革时虽遭批斗,终提前解放,参加了京剧《沙家浜》的编剧工作。近读他写的《西山客话》,提到了毛泽东和江青对沙家浜提过的意见,感到颇有意思。

 

沪剧《芦荡火种》改编成京剧时,最初定名为《地下联络员》,后仍叫《芦荡火种》。谭震林认为剧名不妥。他是江南新四军的领导人,说当时已是星火燎原之势,不该叫火种。后来毛泽东看了这戏后说:戏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我认为毛的意见甚好。

最初的京剧剧本,消灭胡传魁时,是让新四军化妆成厨师,吹鼓手,混入刁家,再开打。厨师还有这么一段唱:“烤全羊,烧小猪,样样咱都不含糊。要问什么最拿手,就是小葱拌豆腐”。毛看后说:要从正面打进去,现在后面是闹剧,戏成了两截。汪认为这意见从文学艺术角度言,很有见地。

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有一段慢板,“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这段漫板的诞生,也和毛泽东有关。因五十年代开始搞现代京剧时,都没有大段的唱腔。毛不满,说:京剧要有大段唱,老是散板摇板,会把人胃口倒掉。正因为此,汪才给阿庆嫂写了这一大段慢板。这是现代戏京剧中第一次出现慢板。开初,大家都有点担忧。赵燕侠唱得很美,吴祖光听了说:这个赵燕侠真沉得住气啊。

四人帮打倒后,报纸杂志都说样板戏是群众创造的,江青窃取了成果。汪认为这不符合事实。江青是化了心血和功夫的。比如《沙家浜》智斗一场,起初只有阿庆嫂和刁得一两人对唱。胡司令背对观众,看湖抽烟,挂那儿。江青提出,要把胡传魁拉进矛盾里来。胡司令的参与,无疑给戏增色不少,既表现了他的性格,也更深而细地展示了矛盾,更好地体现了阿庆嫂见机行事的谋略。另外沙奶奶门前那株柳树,也是江青坚持要换成江南的垂柳。当然江也出了不少错点子,比如一味强调英雄人物的豪情,后来在其他样板戏中,越来越多地塞入大段豪迈的唱词,使戏大而空,无论观和听都觉无味。


阿留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瑞冬' 的评论 :

您说到了点子上。不单是京剧,感觉中国的电影这些年之所以出不了佳作,还是本子不行,导演的文学功底也差些,故事讲不好,精力花在视觉效果上,缺乏西方一些大片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探索。

最近流行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色彩美则美矣,解说词实在是不敢恭维。张艺谋21世纪的几个片子,什么黄金甲、英雄、十三钗,都令人大倒胃口。
瑞冬 发表评论于
同感。和后来的贞观盛世,曹操和杨修等新编京剧向比,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还是要高出很多。原因之一是没有好的编剧。唱词文化底蕴太差。江青是识货的。她第一次听芦荡火种,就问唱词是谁写的?汪曾祺因此被江看中。
阿留 发表评论于

继续跟读曲师好文!多谢分享。

样板戏在唱腔上还是做了些探索的。记得台湾某个歌手(好像是费玉清)回忆说,当时第一次听到样板戏磁带,不觉一震。: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