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
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
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
他的书法成就,以行书最高。 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
“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以下”。
吴玉如(1898-1982),少毛泽东五岁,字家琭,后以字行。1898年生于南京。
原籍安徽泾县茂林村,故早年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 。
吴玉如自幼酷嗜书法,5岁时学写字,到十二三岁时,写小楷、行书已具有相当功力。
他端丽秀劲、遒健豪放、空灵飘逸的独特书风。隶、楷、行、草、篆无不精能。
其小楷,放大后可作为大字帖临摹,可见功力精湛。
他的行书、草书,在四体书法中造诣最高,集历代名家之长。
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与周恩来同班,同年同龄,
因娴熟古文,受校长张伯苓赏识。抗战胜利后,吴玉如曾在志达中学、达仁学院、工商学院等校任教,
工商学院改为津沽大学后,任中文系主任,直迄天津解放。
“文化大革命”以前,始终在北京以教书、鬻字、注释古籍、编撰《辞源》、《辞海》条目为生。
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 名誉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
1982年8月8日吴玉如在津病逝。他生病期间为天津市政协和天津市民革书写的两幅中堂,成为最后遗作。
齐燕铭(1907年-1978年10月21日),蒙古族,齐利特氏,北京市人,文学家,
书法 篆刻 诗词都很有造诣。下图墨迹 当为行草,笔意纵横 行云流水, 峰回路转 笔笔见内功。
人民大会堂里 著名巨画 《江山如此多娇》都知道是 傅抱石 关山月合画,其实还应当包括 齐燕铭制印。
他曾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秘书长、
文化部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副秘书长,总理办公室主任,
国务院专家局局长,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等职务。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開貞,字鼎堂,號尚武,
四川省乐山县客家人。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
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
他善于草书,回锋转向,逆入平出,线条涩重苍厚,又若飞鸿 飘逸洒脱,气势磅礴。
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
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中國唯物史观史學的先鋒、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郭沫若 手迹
康生(1898年-1975年12月16日),原名张宗可,字少卿,曾用名赵溶、张溶,乳名张旺,
笔名鲁赤水,山东諸城人。康生喜歡收集砚台和善本书。康生本人尤其擅长书法、绘画和戏曲,
与艺术界人士也多有往来。康生书法以章草为著,
金石甲骨文 真草隶篆皆能, 风格苍朴 内秀枯重 实而不浮, 且能左右开弓。
康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
康生 手迹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陕西三原人,祖籍涇陽。
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别署“髾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
以工出魏碑之草书最为著名。他的草书是由章草入今草。
1949年11月26日奉召到重庆,28日离渝,29日被迫飞抵台湾;原配夫人高仲林、长女于芝秀等亲属仍留在大陆。
1945年9月6日中午,(重庆谈判期间),于右任设午宴招待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
并邀请张治中、张群、邵力子、丁维汾、叶楚伧等人出席作陪。
由于毛泽东和于右任二人志趣相投,都喜欢诗文,在宴席上,两人就聊起诗文来了。
对该词的结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尤为赞赏,认为是激励后进之佳句。
毛泽东却道:“怎抵得上先生 ‘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之神来之笔。”
原来,于右任参观成吉思汗陵墓时曾赋《越调·天净沙》:
“兴隆山上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毛泽东与于右任都熟谙诗词,如果说能对古人的名作即兴拈来则不足为怪,
但 他俩都能熟知对方的诗词,可见相互欣赏赞佩之深。
于右任(1879~1964年),中国国民党元老。长期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
1949年被裹挟去台湾。在台湾,于右任孤身一人,晚年生活十分凄寂冷漠。
有家不能归,妻儿不能团聚,他愤然写下了著名的《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
林散之(1898年11月20日-1989年12月6日),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
六十年代初任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师。
历任安徽省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文代会委员。
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南京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
中国书协江苏省分会名誉主席。
出版有《林散之书画集》、《林散之书法集》、
《林散之诗书画选集》、《江上诗存》等。
林散之自幼喜欢书画。1973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
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 “当代三绝”。有称其为“当代草圣”。
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1/92岁。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
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通达极高境界。
散之的书法,以“散革”名闻于世。奔逸 流畅,划沙折股 般的笔意,
随方就圆、虚实相生,磅跨旷放,独成林风。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李白 - 草书行歌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市江浦区。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自作诗 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局部1
局部2
局部3
中国已经没有书法,书法的传统已由中国移到了日本。
1973年1月,《人民中国》杂志(日文版)专门出版“中国现代书法特辑”,
向日本介绍中国书法家的作品。
书体有草书、行书、隶书、楷书、篆书,林散之的草书条幅独占首页,
此后是沈尹默、费新我、赵朴初、于立群、启功等。
郭沫若的一幅放在封二,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一共22幅。
日本书法界见到林散之草书,崇拜至极,甘愿府首称臣。
随后,再也没有提过中国书法转移到日本的言论。
大器晚成
林散之3岁涂鸦,16岁书法誉满乡邻。32岁经张栗庵先生引荐,
远赴上海,向国画大师黄宾虹求艺。悟得笔墨之法,领略“知白守黑”的真谛,
之后遵照黄宾虹老师的教导,39岁离家,只身师法大自然。饥寒交迫,几次险伤性命,
家人和朋友多次相劝,林散之先生坚定不移,志向不改。前后历时3年,
足迹遍布华夏名山大川达10多省份,共计16000多里。
林散之书法由唐始,上追魏,转而再入唐、进宋,直至元代、明代和清代,通研历代名家碑帖。
60岁专攻草书,
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为宾,
75岁出名,87岁登上圣坛。
1989年12月6日因病在南京辞世,终年91/92岁。
国务院特批,建立林散之艺术馆。
草书贡献
林散之创造了“瘦劲飘逸”的“林体”草书。
其特点是: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林散之的草书,反映了近三百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
林散之的草书,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重要评价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
中国宗教领袖赵补初说:“林老书法,举世无双!”
日本著名大书法家、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林散之草书:“草圣遗法在此翁。”
中国书协主席沈鹏说:“林散之没有掺入其他因素,进入了书法的最高殿堂。”
国画大家亚明说:
“林散之是属于世界的。由于林散之的存在,从而使中国保住了传统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中国美术评论家马鸿增评论:
“草书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式的大书法家当推东汉张芝、东晋王羲之、唐代怀素、明代王铎、当代林散之。”
人称“三百年出了一个林散之”,“明代王铎之后第一人”。
进入二十一世纪初叶,世人公认的是:“草圣林散之!”
王力先生曾说:中国最大的文物鉴赏家之一者 陈叔通(1876年~1966年)
陈在一篇文章中说,当代中国有四大书家,是 康生、郭沫若、齐燕铭、沈尹默。
此话当不虚
但陈叔通老 谢世于 1966年,不能预卜后人
其实好多高手在民间
1973年始出名的林散之 即为一
----------------
2000年8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公布了“中国 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专家组评选的结果。
名单依得票多少为序, 分别是:
吴昌硕(35票)、林散之(35票)、康有为(35票)、于右任(35票)、毛泽东(26票)、
沈尹默(26票)、沙盂海(25票)、谢无量(22票)、齐白石(19票)、李叔同(15票)。
如依书体排列便是:
一、篆书 吴昌硕 齐白石
二、隶书 (缺)
三、楷书 李叔同
四、行书 康有为 沈尹默 沙孟海 谢无量
五、草书 林散之 于右任 毛泽东
在下 愚钝 眼拙 对以上评定 不敢苟同。
此文的 立意 素材蒐集甄别选取 和写作编辑 破费周折耗时间
对每一位 大家的评语 以自己一管之见为主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