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电影reader观后感

关于二战中对犹太人迫害的电影太多了,这一部的视角与以往不同。更贴近人性,也带来了更多反省。“辛德勒的名单”里,英雄可以并不一定是一个具有很高尚情操的人,同样迫害他人的刽子手也未必就是有着怎样邪恶的心灵,或是有着怎样冥顽的信念的人。


镜头就聚焦在了这样一个参与了这场屠杀的普通女性,Hanna,身上。战后,Hanna过着独居隐世的生活。她与Michael的相遇起码证明她不是个很冷漠的人,对于这个生病的15岁少年,她是有常人的恻隐之心。她帮助了他,一段纠葛从此开始。
最初,他们之间的需求很直接。Michael从Hanna这里得到从未有过的欢愉,他的生命力开始在病愈之后绽放。Hanna的生活也得到了些许慰藉。虽然在这段关系中,他们二人从未平等过。Hanna的年龄还有阅历让她在这段纠葛中并未那样的沉醉,所以也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是当Michael问道Hanna名字的时候,安娜诧异之后,表情是柔和的,她感受得到他带来的温暖。
Hanna开始要求Michael给她念书,这对Hanna来说,要比身体的温暖重要。Michael给Hanna念过很多书,这里有爱情,有阴谋,有情欲,有罪恶,有冒险,有快乐,也有对于Hanna来说沉重的战争与和平。其中有一本就是“奥德赛”,这本书在电影中反复出现过多次。奥德赛是关于战后回家的故事。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回家的路是这样的漫长而艰辛,十年的海上漂泊,与海神九死一生的搏斗。二战结束了,受过伤的人,回家了吗?心理性格都被扭曲了人,回家了吗?心里的魔咒只怕也堪比那海神掀起的巨浪。在海上漂泊的人,你何去何从?我在想,Hanna她理解的了吗?这个简单到有点傻气的女人。这个爱书的女人,爱到执念的女人,你在书里,都体会到了什么?

她羞于承认自己不会阅读。在我看,这里的羞耻感,源于她对阅读的热爱到了执念的地步。说白了,还是她在意着什么,那个就是她的最后的尊严。不了解她的那份执念的人,很难理解她何以愿意为此付出这样大的代价。或许,起因是因为太过在意与它相关的某个人、某件事,所以选择小心地把它包裹起来,不许任何人包括自己去触碰,更不用说去拿理性来去解剖,慢慢地就变成的执念。

她对她犯下的罪行远没有那么强的羞耻感,因为她只是在服从,她只是在从众,虽然这样让她的双手沾满鲜血。她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的时候,一脸的茫然。她在接受审判,但那不是她一个人的错,她身边的差不多每一个人都有罪,她并不羞于承认。

她对阅读的执念由何而来,我不得而知。她放不下,自有她的理由。在狱中,她开始自己学会认字。从此,她以为可以跨越她心中最大的障碍了。她开始给Michael写信,却一直没得到回复。在最后的几年里,她开始变得消沉,最终,她也放开了对读写的执著。对于这时的Hanna,Michael的关怀等同于整个世界。出狱之前和Michael见面,她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而不是照顾,怜悯。可惜,他们的交流是错位的。Hanna还贪念于那一丝往日的温情,而Michael需要的是解释,是忏悔,是解脱。
在我看来,Michael对Hanna有过最初的深切的迷恋;在未能有勇气为Hanna发声之后,他有震惊,有愧疚;后来他所做的一切,有弥补、有怜惜,但这些加在一起也不是爱。他没有想过要走进Hanna的内心世界,他与 她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没有爱,Michael还有勇气去探求一个比他早上十几年出生,参与了那场错误的战争里的Hanna的内心吗?那里有每个德国人都有过的自大、贪婪还有愚昧。Michael还有他的同学,因为置身事外,可以选择去面对,也可以选择遗忘那段历史。而Hanna呢?Hanna一直的选择是麻木。大家都做了,为什么她要去直面,去反省?

在狱中的漫长岁月里,Hanna又从书中读懂了多少,这个可怜的女子。她并未象Michael预期的那样,去反省她在战争中的行为,去寻求心灵的忏悔与解脱。也许,她还是始终未曾意识到她是个独立的人,虽然为时代所胁迫,她还是有罪的;也许,那样反省对于她来说太过沉重,即便她可以理解也无法面对。这一切,未曾经历过的Michael如何能去理解,这样的Hanna,Michael又如何能去爱?Hanna轻易地走进了Michael的生活里,并影响了其一生。但是,他对她始终无能为力。最终Hanna生无可恋,还会有谁会来关心这个女子走过的心的路程?还会有谁来把她当成一个女人,而不是个有罪的人来爱?死亡是作者对她最大的仁慈了。
Michael带着Hanna最终的遗愿来到美国。最后的结果,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是和解,最多算是妥协吧。那样的伤痛,如何原谅的了。只有等时光走远,淡化伤痛,再回望的时候,才可能会有那份平静。等一切往事如烟,再把所有的历史,浓缩成一句教训,那样我们就回家了吗?


 
锦西 发表评论于
我在北京的家看过这片子,我很喜欢,默默的记录着人性的理智,和成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