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说连载:学者复仇记(十)

成功是人生,失败也是人生。 辉煌是人生,平凡也是人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984年,教育部召集一些高校开会,组织编写一套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材。会议决定由南方大学承担操作系统教材的任务。柳倩没有与会。当她知道这个决定以后,不满意,认为首都大学最有资格写这个教材。于是到教育部去争。这方面,她是很能干。教育部只好更改决议,改为由南方大学和首都大学各写一本操作系统教材。回来之后,柳倩就要许枫负责写这个教材。由于柳倩只找他一个人,也没有交代任何其它问题。所以,许枫以为,只要书及时写出来,内容又经得起考验,就没有问题了。至于作者是谁,也就是署名问题,他隐隐想过一下。既然柳倩只找他一个人,作者最多就两个人。他也知道柳倩不会有多少时间,精力,心思投入,也无所谓,反正自己不会排除她。所以,完全没有感到有什么问题和危险。他唯一担心的是,本来是决定南方大学写,现在成为南北竞争的局面,南方大学肯定不高兴。竞争是可以的,他也不担心自己竞争不过南方大学。但这个竞争不大正常,是争抢。我们要写,可以通过别的出版渠道,何必非要挤在一起?他一向采取与世无争的方针,并不愿意参与这种争抢。他向柳倩表示了自己的忧虑。柳倩对枪地盘这种事是劲头十足的,当然不会听他的。许枫想,既然你愿意,你就去承担这种扯皮事吧,自己只要把书写好就行了。许枫做梦也没有想到,冲突不在外部,而在内部,自己已经掉入了一个陷阱中。 
      之后,他就全力投入教材的编写工作。虽然原来讲义已有基础,但要变成正式出版物,还要做不少努力。一来,讲义比较简练。二来,还不严密。讲课时,简练可以补充,不严密,可以多解释几句。正式出版物,就不行了,“补充”,“解释”,必须都明确写下来。经过整整一年的努力,书写完了。这一年来,他是废寝忘食的工作,对许多概念,问题反复思考。草稿扔掉几十纸篓。当时他住在岳父家,离开首都大学有七,八公里路程。为了节省时间,他把一些一时想不清楚的问题放在骑自行车往返路上思考。所以,有许多难题是在路上解决的。
      这个教材的特点是: 
    1。所有重要概念都给予明确定义或交代。不像有些国外教材,对某些概念列出许多说法,没有结论。而且,这个教材不依赖于具体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是不应该依赖于特定计算机的。国外教材普遍依赖于具体计算机硬件来讲操作系统,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提炼出一般概念和原理,只好结合具体计算机硬件来讲。具体系统当然包含一般原理,但没有区分哪些是一般原理,哪些不是。许枫已经总结出操作系统一般原理,所以不需要依赖特定计算机硬件。         
    2。全书结构严密,把操作系统有机组织起来。原来国外的教材普遍做不到这一点,往往内容前后交叉重覆,有些概念未定义先使用。还有一些内容不成体系,游离孤立于其它内容之外。许枫的教材没有这些问题。
    后来,一位来华访问的美籍华人计算机学者,看到了这本书。说这个书的体系和基本思想与一位英国学者的书非常一致。学界对那位英国学者书的评论说,这本书的出现表明了对操作系统的认识已经走向成熟。没有想到中国也能写出这样的教材。
    在这一年中,柳倩几乎没有对写书提出任何指示,意见,建议。当然更没有写任何一个字。所以,整个书完全是许枫一个人写的,柳倩毫无贡献。  
      书写完了,许枫自然报告柳倩,以为柳倩会很高兴。但柳倩似乎没有那么兴奋。许枫也没有在意,心想,她不是年轻人,不会那么喜形于色吧。在把书稿交给她以前,他想到了署名问题。按理,应该许枫第一,因为柳倩一点贡献也没有。不过,想到任务是她争来的,她年资又高,就让她署名第一吧。所以在交书稿时,他在最上面加了一个署名页,柳倩第一,自己第二。不过,他替柳倩担心,她一点贡献也没有,署名是否会心里不踏实?他也想不出有什么办法让她心里踏实。他觉得自己对署名已经作了最大让步,自己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也不会因此为难她,要挟她,还能做什么呢?他也奇怪,柳倩再忙,在写作开始前,那怕对书的总体构思提一点想法,或者与自己作些讨论,也算是“参与”了书的写作。但完全没有。书稿交给柳倩以后,好几天没有下文。许枫不知什么缘故。他想来想去,只有署名问题,柳倩心里不踏实吧。他又不好对她明说:“你放心,你署名第一,我没有意见,我不会为难你的”。他想,让她写个前言,算是起个提纲携领作用吧。于是,他向柳倩建议,你写个前言吧。柳倩也没有反应。这样又过了好几天。于是,许枫替她写个前言草稿,交给柳倩,请她改一下,就算她写的。柳倩还是没有动静。后来有一天,柳倩突然提出要加人修改,让教研室的冯宇和林明来修改。许枫觉得很奇怪。书写完了再加人,太不合理了。而且又没有讲为什么要修改,修改什么。即使要修改,为什么不让自己修改?难道已经断定自己修改不了?再一想,明白了。书完全是自己写的,柳倩没有一点贡献。作者只有两个人,她占我便宜的痕迹太明显了。加两个人进来,而且原来是她的研究生,可以冲淡这种痕迹。所以,改什么,如何改,就不重要了。这样一想,许枫就同意了。冯宇和林明本来对在这种情况下加入有顾虑,也怕许枫不答应。现在既然许枫同意了,他们也就参与进来了。经过一个月的工作,他们的修改完成了。修改得怎么样,也没有进行任何讨论。许枫看到,林明的修改是有意义的,有不少补充和改进。冯宇的修改就不理想。第二章本来是全书的关键,很精炼,很严格,不必改,也不好改。冯宇只是把其中两节交换了一下次序,实际上是没有改。但这个交换也不好,不如原来的次序。不过,好在没有实质性变动,他也就不提异议了。如果一定要改回来,好像不让别人改似的,对冯宇面子上也不好看。许枫想,这回该可以了吧。许枫把汇总的稿子送给柳倩,加上一个署名页,柳倩第一,自己第二,然后是冯宇和林明。拿到这个书稿和署名,柳倩没有说什么。许枫以为她心里默认了。可是接下来还是没有动静。许枫当然很不满意。当初,你去争来的任务,自己日夜苦干,好不容易写出来了,又拖拖拉拉,怎么回事?在等什么?所以去催柳倩。柳倩说,那好吧,我们组织开审稿会。好像很勉强,很不情愿。
      审稿会由柳倩组织。地点就在首都大学宾馆。请了三个专家。一个是中国科学院的季昊,一个是北方大学的赵陵,第三个是南方大学的李修。教育部所属的教育出版社也有两位编辑与会。书稿由柳倩手上交给会议的。两位编辑拿到书稿,发现没有作者名字,于是来对许枫说,怎么书稿没有作者名字?许枫心里根本想不到作者名单还会有什么问题,心想,审稿是审书,又不是审人。有没有名单,无关紧要。他对编辑说,作者名单已经交给柳倩,是柳,许,冯,林,不会有问题的。柳倩没有与会,只讲了个开场白就走了。许枫以为她忙,也不在意。柳倩的开场白话里有话,说书稿还不成熟云云,许枫也没有听出问题,以为是一般的谦虚。会上,评审者没有提出什么重大问题。提出的一些问题,许枫也都作了回答和说明。会议结束后,评审者当然回去了。评审结论是交给出版社的,许枫当然不会马上知道。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