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中国古代文人的“读书消暑”

心头洞明,抱朴守拙,以和为贵,知足常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伏天到了,如今有空调、电扇,日子好过多了。古代人怎么办呢?躲进"书荫"中消夏是他们的选择。这种消暑的办法,在中国古代早有类似笔记体文本记载。宋代叶梦得撰写的《避暑录话》,对"读书消暑"作了详细梳理。
  号称石林居士、官终宋高宗时翰林学士及福州安抚使的叶梦得在《避暑录话》的自序中说,绍兴五年(1135)因酷暑难熬,不能安其室,于是每日早起,即择泉石深旷、竹林幽茂处避暑,与其二子及门生"泛话古今杂事,耳目所接,论说平生出处及道老交亲戚之言,以为欢笑,皆后生所未知"。《宋史·文苑传》称其"嗜学蚤成",《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所叙录亦多足资考证而裨见闻"。
  据《避暑录话》卷一介绍,唐朝名相裴度夏天喜欢"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耳边。"欧阳修则"一生勤苦书千卷,万事消磨酒十分"苏东坡在黄州、密州除自制清热解渴"密酒"和"桂酒"等饮料,"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谐放荡……有不能谈者,则强之说鬼。"苏东坡挺有意思,不仅自制冷饮,且交朋结友不论身份,还爱听鬼故事消暑;王安石"畜一驴,每食罢必旦一至钟山。倦则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乃归,率以为常。"王安石吃了早餐后就带着书骑着毛驴到山林里读,困了就地睡觉,常常是太阳快落山时才回家。看来,一些杂书说王安石是"邋遢公"并非妄言。
  作为一名官员,叶梦得不仅是作品较多的作家,著有《建康集》、《石林词》、《石林诗话》、《石林燕语》和《避暑录话》等,而且也是藏书家,"余家旧藏书三万多卷,丧乱以来,所亡几半。山居狭隘,余地置书囊无几。"更是一位读书达人,"今岁出曝之,阅两旬才毕。""日取所喜观者数十卷,命门生等从旁读之,不觉至日昃。"意思是说,他家原本藏书3万多卷,一半的书因战乱被毁。今年夏天搬出来晒,读了20天才读完。那么,叶梦得一天读多少书?数十本。
  当然,叶梦得读书也非常繁杂。既读四书五经,也读《齐物》、《养生主》、《千金方》。《避暑录话》中还记录了他对中暑的理解:"今岁热甚,闻道路城市间多昏仆,此皆虚人、劳人,或饥饱失节,或素有疾,一为暑气所中,不得泄,则关窍皆窒,非暑气使然,气闭塞而死也。产妇、婴儿尤甚。"古代治疗中暑也没什么好办法,"但用辛甘发散疏导,心气与水流行,则无复能为害矣。"叶梦得还举实例加以论证,他在出版社工作时,一个马夫到店里后突然气绝倒地,他急忙往马夫嘴里灌"五苓大顺散"的药水,却没有疗效。眼看已过最佳抢救时间,同事王相取来一头大蒜,与路上铲来的热土一起碾碎,加之干净的水搅拌,过滤渣滓后,撬开马夫的牙齿灌了进去。不一会儿,马夫苏醒过来,到了傍晚,马夫就骑着马回去了。故而,《四库全书》称,叶梦得所记录和叙述的内容真实性强,都足资考证。这从另一个角度说,叶梦得读书著书是精益求精的。
  其实,在没有空调、电扇等现代科技制冷清热的情况下,古代文人采取"读书消暑",求的是一份"心静",即所谓"心静自然凉"。它教会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许多生活智慧都是人创造的,却会比人长久。譬如如今消暑,沐浴自然之风、倾听自然之音、想象自然之景或轻吟"坐看倒影漫天河,风过栏杆水不波;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等古人诗文,也能让人心生凉意。

文章来源:人文   作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