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中医文化

中医养生,针灸止痛,健康生活,太极养生,Acuherb Clinic,Houston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四大发明妇孺皆知,而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史,更是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创造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是历史的奇迹,中医为中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医疗保驾护航;另一个是现实的奇迹,为那些患有疑难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也许有人要问,中医是什么?我们说中医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劳动人民经过两千多年以来积累的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经验的总结,中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它的理论对其它学科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古老的中医

    谈到古老的中医,许多人都是望尘莫及的,而对中医的认识与继承应该是每个中国人都重视的,这是因为中医的博大精深。如对疾病的认识,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在甲骨文中就记述有20余种疾病,如疾目、疾耳、疾齿等。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记载了疾、狂、朦等病症约十几种。种种疾痛古人是如何对治的呢?一是药味,二是针砭,三是按摩,四是灸法等等。再有就是咒祝,即所谓巫医。

        在《山海经》里有这样的话:“医源于砭”。砭即砭石针,一种楔形石块。可以刺激穴位或排脓、放血。在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专著《黄帝内经》中谈到了砭石的发明和发现。甲骨文的发现曾轰动了世界,“文字之光照千古”。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人称“殷墟”。殷墟还发掘出了一套玉制鱼型刀。对于这把刀的用途,文博中人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是刻刀,而另一种意见认为是“饰品”。

 

    有一篇报导,80年代末期的一天,在北京亮马桥经营收藏品市场,接近中午时分,来了一对带有河南口音的夫妇,向小贩兜售物品。其中有两件玉器用一张纸包着,意见即上述的鱼型刀,另一件竟是砭针。两块玉是用同一块青白和田玉制成,沁色也相同,可见是在同一地出土。砭、刀一同出现,似乎可说明二者都是医具,那么殷墟出土的那把鱼型刀自然也是医用之刀了。

古时也有外科手术,最初手术用的器具是燧石所制。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结果令人惊叹:燧石制的手术刀其锋利度超过钢制手术刀数十倍!用它切割眼球、心脏,术后恢复期较之钢刀要短许多天。因为在显微镜下观察创面,用钢刀,创口呈撕裂状,而石刀,则几乎是分割的。燧石硬度大约在7度,玉低其半度左右,因此玉质刀砭不但在硬度上占绝对优势,器具消毒上也要优于金属。

    在追溯中药学的历史可知,“世间百草皆入药”,是人类逐步认识自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产物。这在《史记》中可以找到证明:“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大约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虽然神农氏究竟是为了寻食还是寻药而尝百草这一点仍有疑问,但它都生动地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基础上的。因此炎帝神农氏与黄帝、伏羲被后世共尊为中华医药始祖。

    古人以自然之物为医药宝库,使中医中药有取之不尽、永不衰竭之感。成书于汉代的第一部中药书,后人托名神农炎帝的《神农本草经》,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并称为中医药学的三大经典。《神农本草经》总结了东汉以前的药物学知识,不知是否与人认识自然有关,全书按照一年365日之数,收载了365种药物;又按照天地人三才的布局,创造了上中下三品(药物毒性)分类法。北宋四川名医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是一部本草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其中共记载药物1748种,医方3000多首,使本草学在宋代形成了一个高峰,直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首)问世后,它的作用才稍微减弱。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评价说:“12、13世纪的《大观经史证类本草》(北宋大观二年校正刊行的《证类本草》),要比15、16世纪早期欧洲的植物学著作高明得多》。”时至今日,不管是历代中医的名家论著,还是中医辨证思维的深入人心,都是世界上任何学科不能比拟的。它的魅力所在,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探索收藏吗?

 

二、神奇的中医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它们统一有序由相互联系。世间百草皆有属性:寒热温凉,辛酸甘苦咸。四气五味,各有所司。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医自然之身。古朴的哲学思想滋润了神奇的中国医学。于是,五千年来,一根针,一把草,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

    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这段话出自战国时期神医扁鹊的《难经》,“望闻问切”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通过望、闻、问、切,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准确“辩证”,然后治病。用专业术语来说叫“辩证施治”。它体现了唯物辩证和系统论的思想。在临床上曾治疗一个肝硬化患者,一位五十七岁的女性,当服用中药一年后,肝硬化得到了缓解,而意想不到的是她150度的花眼好了,这是什么道理呢?中医认为五脏与五官通过经络、气血相连,肝开窍与目,所以,在治疗肝病的时候,肝的功能好了,自然眼睛的功能也好了,这不能不说中医的神奇。

    中医是一种文化,西医是一种技术,中医是治疗患病的人,西医是治疗人患的病。与中医整体观不同的是,西医是微观的“辨病施治”。临床上“在治疗慢性肝炎时,西医近年来采用基因、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该病的研究获得了很大进展,也取得了对于抗病毒和调节免疫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的这一共识,但是至今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而对此中医独具特点和优势。中医强调辩证施治,重视病人个体差异。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临床上因地而行、因人而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根据中国的国土幅员辽阔,南北方人的生活环境、体质状态均有差异,因此,同样的病,在用药、剂量上应有所不同。如给内蒙古人看病,药的分量要加倍。否则没有效力。因为内蒙古寒冷,当地人多吃牛羊肉,尽喝牛奶,少吃蔬菜,身体强壮。所以药力要加强。”名医之所以也是明医就在于“善乎明辨”。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功;切而知之谓之巧。这“神圣功巧”是医家的真功夫。因人因时地辩证,贵在知常达变。平凡的望闻问切里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道理。

 

1958年8月30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年轻的住院医师尹惠珠在没有注射麻药的情况下,成功地给一位患者做了扁桃体切除手术。这次手术,成为中国第一例针灸麻醉手术。一根小小的银针引起了世界的震惊。针灸的发明是伟大的,中医第一部经典《黄帝内经》就记载了系统的针灸理论。两千年前的《八十一难经》明白写着,用针刺“俞”位,即可止痛。古人还有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头顶寻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意思是只要扎对合谷、列缺、委中、三里等穴位,相应部为的病痛即可针到病除。而早在2400多年以前,神医扁鹊用针灸治好 国太子的“尸厥”,让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则几乎家喻户晓。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证明,针灸可以治疗300多种疾病,对100多种疾病疗效较好。

    三、中医的魅力

    中医的魅力所在是什么?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与疾病做斗争经验的积累;中医是一种文化,而不单单是医学;中医的辨证思维可以给许多学科加以借鉴。伴随着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步伐,古老的中国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经济迅速发展,各项事业日新月异,中华民族的复兴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民族的复兴并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还有文化的复兴。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复兴比经济的复兴更为重要和关键,因为文化的复兴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潜在动力。一个民族一旦形成自己良好的主导文化模式,即使在一个时期由于某种原因而经济遭受挫折,甚至衰退,只要它的文化根基还在,它就有迅速走向复兴的可能,而中医药文化的复兴是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唯一的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国传统科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中医药文化能够重现昔日辉煌也将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表现。

 

 中医药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溶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中医药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今天,若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文化研究既担负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也是国民经济(尤其是医疗市场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近几十年来,中医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发展迅猛。从某种角度看,这显示了传统医学与占主流的西方医学的一次互补,也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实际上,中医与西医在海外的相遇已有几百年了;奇妙的是,我们这一历史中,始终可以感觉到隐含在中医里的那种柔和似水的力量。

    据最新的一次调研表明,中医药在德国发展很快,54%的德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曾用过草药,95%的德国人听说过草药,50%年龄在20—30岁的人曾受其医生推荐而使用过草药。10年前英国各地的中医诊所还在800家左右,今天这一数字至少达到2000家。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都设立了一个专门从事中医研究的机构。从以上不难看出西方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认识到中医的疗效,在西医占据主流的发达国家,神奇的中医必将带来医学新的一场革命。

    四、中医的明天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遗产,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赐福给中国人并丰富了中国博大的文化。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与夏商周时期的诸种理论,另加上本地的药材、医疗用具,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的医疗体系。但不幸的是,近代中医遇到了西方科学,迫使中医去迎合西医的科学观。具体地说,中医在西医面前的失败来自于“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为了符合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科学中的唯物主义,中国中医界删除了或者改变了很多传统的概念。但是这种借用外来标准来判定自己,很像用英语语法来判断中文是否有价值。

 现在中国在临床上已经很少使用中医和中医的病名来诊断一种疾病。连大型中医医院的分科、指示牌都是西医分的,如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等。这是因为,现代人已经习惯了现代的名次与语言了。再有,西医的化验诊断要比中医的主观诊断法更为精确。西医的确在肉体的层次上可以做得很精确,但问题是中医的治疗对象并不是仅仅是肉体,如果用计算机作为比喻的话,西医的诊治对象是计算机的硬件;而中医的诊治对象则不仅是计算机的硬件,还包括它的软件。当以“硬件”的标准来要求中医诊治一个疾病的“软件”时,不仅会出现不少误诊,同时还无法按照中医本身的理论去治疗。

    在学术上中医一直面临着很大的危机。“表面上看中医很繁荣,比如中医从业人很多,国家法律上有保障,培养学生的途径很正规,有大学、研究生、师带徒。但事实上不是,现在虽然专家、教授多得很,但50岁以下能够进行中医临床治病的大夫已经很少了。这是一个最大的危机!”中医是实践的科学,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专业以学历论能力,重文凭轻能力,使古老的中医很难再找到从实践临证中成长起来的中医。难怪有外行人说,真正的师承的中医比大熊猫还少了。但是,近年来,中医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重视,在民间许多人都渴望学习中医,了解中医,享受中医,这就是中医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医的魅力所在。

    在科学的光环下,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人们的印象里,它远离人类的理性,100年来,它在风风雨雨中默默却超然地凌驾于人间之上,但是,突然间它又出现在我们身边。在我们静静而深切地感受它时,发现在我们灵魂、血液的穿梭处,更与它承脉相通。它,就是中医!一个也许行将从我们的手中失落走的伟大文明,届时留给后人的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空壳,到那时,将是人类的灾难,也是传承两千年的中医文化的灭顶之灾,我们是中医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是我们光荣使命与责任,也将是我们一生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