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场游记之三十二:列宁格勒被围的872天(上)

真实的故事,希望您喜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古战场游记之三十二:列宁格勒被围的872天(上)
  
列宁格勒围城公墓的主纪念碑(来自母亲的纪念):

     要了解苏德战争中的列宁格勒围城战,必须了解芬兰和卡累利阿地峡及拉多加湖。拉多加湖是欧洲最大的湖泊,面积1.8万平方千米。西南有涅瓦河流出,经列宁格勒市流出波罗的海。在拉多加湖和波罗的海之间的长幅地峡就是卡累利阿地峡,它的南端是列宁格勒市,北端战前是芬兰的维堡市。芬兰1918年从俄国独立以后,一直与西方各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接受了它们的军事援助。早在国际形势相对平静的1932年,苏联和芬兰两国也调整了相互关系,签订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1934年又进一步确定此协定为十年有效。
     芬兰(左上角)、卡累利阿地峡、拉多加湖和列宁格勒、维堡市(现属俄国)谷歌地图:


    1935-1938年纳粹德国迅速崛起,斯大林预感到未来战争的危险。由于列宁格勒距苏芬边境只有60公里,为保障北方边境安全,苏联于1939年10月5日紧急邀请芬兰政府代表赴苏谈判。在这次谈判中,苏联要求芬兰把卡累利阿地峡的苏芬两国边境北移40公里,把芬兰湾内的几个岛屿和雷巴契半岛上的芬兰领土割让给前苏联。为了补偿芬兰的领土损失,苏联表示愿意把奥涅加湖西北2倍于芬兰所割让地区的土地交给芬兰。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提议,为此苏联军队制造了“曼尼拉事件”,宣称芬兰军队炮击曼尼拉村造成苏联士兵的死亡,进而要求芬兰政府赔礼道歉,并将军队后撤20到25公里,但被芬兰政府拒绝。苏联以此为借口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11月30日,23个师共45万苏军攻入芬兰边界,迅速抵达曼纳海姆防线。
苏芬冬日战争卡累利阿地峡战事地图:

 

      苏芬战争发生在绵延近1500公里的苏芬边界的芬兰一侧。这里的地形、交通、气候都不同于中欧平原,是一个易守、难攻,有利于芬兰军队轻装小部队作战,而不利于苏联红军重装大部队行动的特殊战场。然而苏芬战争是一场老虎与小猫之间的搏斗。苏联经过近2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重工业迅速发展,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与苏联相比,芬兰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在军事实力方面都是一个小国。其总人口只有440余万,常备陆军只有3.2万。面对这样一个蕞尔小国,苏联曾以为,通过谈判施压或军事威胁就能迫使芬兰妥协,实现自己对芬兰的领土要求。苏联当局正是根据这种估计拟订了对芬作战计划和进行对芬战争准备的。不过,苏军许多师级指挥员都是一些年轻的大尉,许多有实战经验的军官在1937-1938年的大清洗中遭到镇压。
列宁格勒围城公墓的平民墓地(每方墓地都埋葬上万具尸体):

 

    芬兰于1939年10月下旬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并在卡累利阿地峡疏散居民,坚壁清野。在得不到国际援助的情况下拼死抵抗,战争竟然持续了103天,苏联红军大大缩水后对外公开的数据:苏军死亡48745人,伤158863人。最后苏联红军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攻占了维堡,迫使芬兰按照前苏联提出的条件签订了和约,结束了战争。
列宁格勒围城公墓的战士墓地:


 
     这场战争加深了苏芬之间的矛盾,激起芬兰人的反苏情绪。更要命的是:让希特勒看到苏军大清洗后的致命弱点,此后放胆大举进攻苏联。苏芬战争实际上苏联是大输家。二十世纪以来大量例子证明:凡恃强凌弱的侵略行为往往没有什么好结果。
列宁格勒围城公墓的一个青战士墓地:

     1941年6月22日,450万轴心国军队分兵北、中、南三路,向苏联发动全面突然进攻。其中北路德军由莱布元帅率领,兵员72万,配备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12000门火炮,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出发,沿波罗的海东岸北进,限7月21日之前拿下列宁格勒。短短的四天就向苏联腹地推进300公里。7月1日,攻占里加;7月9日,进入列宁格勒州地界。
1941年苏德战争北线地图:


    苏德战争一开始芬兰却没有为报复冬日战争而参战,而是宣布中立,与此同时企图与苏、德、英均保持友好。只是苏联出于过度防范原因轰炸了赫尔辛基和土耳库,走头无路的芬兰才加入轴心国,出动三个师,45000人由北、东两面向列宁格勒方向进攻。然而,芬兰不想把事做得太绝,他们在三个礼拜内收复了冬日战争中被苏联强占的领土后,就转为消极防御。任凭德国百般威逼和劝说,就是不肯前进一步,只与人数不多的苏军对峙。这一立场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卡累利阿地峡及拉多加湖的南部没有受到封锁,因而为列宁格勒留下一条后勤补给的狭窄通道。芬兰这种明智的做法为二战结束后他们国家避免同盟国清算留了后路。在罗斯福和丘吉尔的斡旋下斯大林与芬兰最终和解。

     列宁格勒守军总司令伏罗希洛夫紧急动员百万列宁格勒居民夜以继日地围绕列宁格勒构筑了三道防线,其中最外面的以卢加城为中心,南起伊尔门湖西岸希姆斯克,沿卢加河一字摆开,北至卢加河出海口金吉谢普,全长约300公里的卢加防线,并在这条防线上部署了4个步兵师和3个民兵师。考虑到北部方向芬军进攻不积极,伏罗希洛夫又从北方方面军调出6个师又1个旅,加强卢加河一线的防御。
   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占领普斯科夫后,其主力以莱因哈特第41装甲军为先导,继续沿卢加—列宁格勒轴线进击;曼施泰因第56装甲军则向东迂回,进攻楚多沃,以求切断列宁格勒与莫斯科的联系。苏军在卢加防线上拼死抵抗,并向孤军向东迂回的曼施泰因第56装甲军的侧面发动了一个强大的攻击,将其逐回。
希特勒在莱布元帅陪同下视察北线(资料图片):


     气急柏坏的希特勒命令莱布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在最近几天内拿下列宁格勒。最后,希特勒说:“至于对彼得堡的善后处理问题,我们一定不能仁慈,要让每一个俄国人吓得发抖!我们要把旧世界毫无意义的法律、旧世界的犹太—基督教的传统踩在脚下。我们不需要俄国,既不需要敌对的俄国,也不需要友好的俄国,我们只需要一片东方的土地。所以我们决不接受无论是彼得堡,还是莫斯科的投降。你们必须使它们化为乌有,化为灰尘,让它们在地球上消失。”
      形势十分严峻,苏最高统帅大本营决定组建列宁格勒方面军,由原大本营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大将出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斯大林紧急召见朱可夫,对他说:“你到列宁格勒去,接替伏罗希洛夫指挥方面军和波罗的海舰队。”  随后朱可夫对方面军进行了改组,费久宁斯基任副司令员,霍津为参谋长,并当场撤换了第42集团军司令员伊凡诺夫少将和第8集团军司令员谢尔巴可夫少将的职务。朱可夫又同助手们连夜制定了一份城防计划:从市区防空部队撤出部分高射炮,将其配置在列宁格勒最危险的地域,对德军坦克实施直射;以波罗的海舰队的全部舰炮支援乌里茨克—普尔可沃高地的第42集团军;在各主要方向上建立纵深梯次防御,布设地雷、设置电网;从卡累利阿地峡抽调第23集团军部分兵力支援第42集团军,加强乌里茨克地区的防御;以波罗的海舰队水兵和军事院校学生组建5到6个步兵旅。又将方面军最后一个预备队步兵第10师投入战斗。14日,步兵第10师在炮兵和航空兵的支援下,对敌实施迅猛突击。德军没想到苏军会突然发起反击,一时大乱,被迫放弃了索斯诺夫卡和芬兰科伊洛沃,苏军恢复了原来的态势。
      这时希特勒逼于莫斯科战线的紧急状态发布了第35号训令,代号“台风”行动,确定发起莫斯科会战。他将北线主力军团南调。列宁格勒军民顶住了德军的最后攻击,德军只好将剩余力量转为长期围困列宁格勒,而苏军也无力反击。但是,双方之间的围困和反围困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德军对列宁格勒实行严密封锁,不断炮击和轰炸该城。围城持续了872天。(待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