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早晨,邻居的孩子错过了高中的校车,因为校车比平时提前了将近十分钟到达。虽然时间还不到七点,但他爸妈都已经去上班,家里只有刚从马来西亚来的奶奶。开学伊始,校车时间不准的情况经常发生。我刚好在家门口看见,就跟他奶奶说不要急,我可以送孩子上学去。
本来这个举手之劳不值一提,但是过了几天,孩子妈妈亲自带着孩子上门,送来了自家烘培的小点心,弄得我倒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不好意思了。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以前也因为什么已经忘了的小事,送过自做的香蕉面包之类。虽然是自家做的,但是有专业水平,因为他家爷爷奶奶曾经在英国开过二十多年的西点面包店。
曾经还有一次,是另一个台湾妈妈,带儿子登门道谢,送了一箱韩国梨。这箱梨让我受之有愧,仅仅是因为小孩长跑队课后训练,晚了没有校车,我去接孩子的时候,有几次把她儿子也接了送回家,两家小区离得不远,又是顺路,根本没当回事的,人家还那么客气,真是没想到。
也有相反的。碰巧也是台湾孩子,也是长跑队的,我接送过他两季,到现在也没见过他父母是啥样。
至于这套杯子,也是邻居送的。她家出去旅游,带回来的纪念品,每个杯子后面分别印着我家四口的英文名字。平时的交情算是建立在拼车和蹭车上吧。
自小孩上小学高年级开始,尤其高中,跟邻居或是同学区的其他家长偶尔互相帮忙或是有规律地carpool的事情就越来越多,“合作”过的至少也有十几个了吧。从拼车这样简单的事,可以看到各家的行为方式、礼貌教养。几年下来,如果要写一个拼车守则,几要几不要之类,经验是够了。
按理说上车打招呼,下车说谢谢,不要甩门是最基本的礼貌,可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做得到。虽然有时有的家长谦称自己是司机,但孩子不能把大人当司机看,甚至当作空气。家长之间为了方便拼车,很多时候也跟不是特别熟的朋友合作,比如开始是两家,然后朋友的朋友也加入,只要是同一区的就行。家长对别人家的孩子更不见得都是熟识的,不同的年级甚至不同的学校很常见。不管怎样,见面说个Hi, Hello,有的孩子就是开不了口;也没有下车“谢谢”的习惯。有个孩子还总是狠狠地关门,不是大风天,老吓人一眨眼,我怀疑他自家的车门不好,需要特别用劲才能关上,习惯了。因为我自家的后车厢自从被撞修过一次后,就落下这个毛病,除非使大劲,要不关不紧。
曾经有两个朋友打算长期carpool, 因为小孩差不多大,都是放了学去上同一个课外班。可是没过多久,这事就吹了。小红妈妈说,小黄妈妈总是临时改时间,搞得我手忙脚乱,把自己的计划都打乱了。小黄妈妈说,小红妈妈又不上班,天天在家待着没事,多送几次又怎样。其实上班妈妈的身不由己大家都理解,在家妈妈也已经心甘情愿多承担一些,但是如果多承担的被人认为是理所应当,而且还要随叫随到,就让人不爽了。类似这种事情, 还有另外几家也遇到过,好像比较常见。
当然也有解决得好的,就是平时在家妈妈多承担,周末上班妈妈多承担,尤其是去比较远的地方。
讲一个蹭车的故事。我们这的高中早晨开始上课的时间早,校车更是来得早,有时小孩晚上赶功课,早晨起晚了,没赶上,我就送一趟;有时故意让他多睡半个小时;有时在路上看到急急忙忙赶路上学的孩子,踩个刹车,带上一段路,都不算事。
我儿子有个朋友,关系不错,住在临近的小区,离我家走路也就几分钟。他有礼貌功课极其好,基本上就是附近社区传颂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模式。他有一阵子总是打电话过来,问我儿子能不能搭车,我当然都说好,可是早上的电话总是会吵醒家里其他的人,我就告诉他,以后不要打电话了,直接过来就好。后来他摸到规律,就天天坐在我家门廊的椅子上,等我送他了。那一阵子,我每天打开窗帘都会习惯性地看看是不是有个后脑勺在晃。有一天我真的忍不住了,问他,你妈在家干吗呢?“哦,我妈身体不好,她需要好好休息,不能早起。”有一次我跟他妈一起走路锻炼,我有意提起这件事,“你家儿子真是懂事,早晨都自己打理好,不用麻烦你早起做饭。”“哦,他是很优秀的。我每天晚上都做好鸡蛋三明治,他早晨自己吃了就去坐校车,从来不需要我操心。”后来这个孝顺孩子进了H。
还有一个夸张的。也是同一条街上的小孩,几年前是高中生,父母早起上班走了,留他自己起床上学,经常晚起,迟到,街上几乎每一认识人家都被他敲过门,送过他;至于他妈妈知不知道这个事,谁也不清楚。其中一家,有次把这个孩子送到学校后就给他妈妈打了个电话,意思是我把你家孩子安全送到了,结果这位妈妈一句感谢没有,反而匆匆忙忙地说要去开会,不能讲话,而且以后也不要打电话到办公室来,直接就挂掉了。这家邻居气得不得了,说以后再也不管了。我自己其实也是心里打鼓的,费力不讨好不说,我跟他家又不熟,万一有点啥事,算是啥责任;只盼着那小孩快点成熟,快点毕业。 后来有一天中午,警察忽然上他家门了,原来他一直睡到中午,学校没有接到请假通知,打家里电话又没人接, 就报警了。从那以后,那个孩子早晨再也没有来敲过门了。
最近有一次,孩子们周末一天要赶两场活动,上下午中间只隔半个小时,学校让家长给孩子们自备午餐,在车里吃。我趁他们在第一个活动时,去给每人买了一个牛肉三明治,一份chicken tenders. 上午活动结束,上车之前,我把食物分给大家,其中一个孩子不接,只说,“我现在不吃,我等一下再吃。”
我事前都已经问好谁有什么过敏、忌讳、已经自备午餐零食之类,知道这位什么都没有,只好举着,再问,“等一下你要吃这个还是有别的?”他再跟我重复了一遍,“我现在不吃,我习惯要等一下。”我还是不明白他的意思,是客气? 不喜欢? 不饿不吃?饿了也要等一下?追问:“你是不想要这个吗?”我心里已经开始有点急,为了一个三明治在这磨蹭着,“你到底要不要啊?”“我要等一下吃。”天啊,“你愿意什么时候吃都行。那你是要我一直举着吗?”他还是不动,我只好把三明治放在他手里,他好歹接了过去,上了车。几句对话,我觉得我已经有点强迫人接受的意思了。
我刚把车子发动,就听见这个孩在后面大声念三明治包装上的价钱,听不出语气。这时有的孩子开始打开包装,吃chicken tenders,车里立刻香气四溢。我买的时候,就是看中是新出炉的,外酥里嫩的样子,我自己看着就非常馋。这时前面那个孩子说,“这个我可以现在吃。”就过了半分钟,“Yuck, this tastes terrible. It’s so hard to chew.” “Oh, I can’t even swallow this.” “Fried chicken would be much better.” 说的同时,还故意做出很夸张的咀嚼的声音,想要引起我的注意吧,我假装没听见,继续开车。他又对旁边的孩子说,“do you want this?” 应该是他拿他咬过的鸡问,别的小孩当然不要,“I have to throw this away.” 我赶紧告诉他扔在车子上备好的垃圾袋里。随他去吧。
后来又有一次,同一个孩子的事。那天我接了几个孩子,从停车场出来时,刚好和另一个熟悉的家长错车,就放下车窗聊了几句,不外乎是下次拼车的时间之类,也就30秒钟吧。这个已经十年级孩子在车里喊,“Let's go! I'm thirsty! I need to drink! Let the wheels roll!" 持续地、大声地喊。
有时候让人困惑的是,即使孩子不太懂礼,但父母都还不错;而且这种情况发生,也不好跟他家长提醒。絮絮叨叨写了半天拼车琐事,好像是小心眼的大人爱跟孩子计较。可是,孩子不就是要通过小事教育,一个人的修养不就是通过这样的小事体现出来的嘛。
成功的拼车,过程是方便省时的,结果是愉快的。要达到人人满意,不需要在开车的次数上追求绝对平等,有真诚的态度,做到自己能做的,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