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 : 《伪装者》明楼的原型

最近怀着极大的兴趣一集不拉的看完了电视剧《伪装者》,真是一部精彩又刺激的抗战特工剧。对于剧中故事人物,我最有兴趣想进一步了解的是明楼。剧中他是汪伪政府要员,军统特工,同时又是中共地下党员,多重身份并于一身堪称传奇。剧中的明楼成熟稳重,精明睿智,老谋深算。这个人物的身份,感情和关系最复杂。



 

扮演明楼的演员靳东对采访的记者曾说:"《伪装者》里唯一有故事原型的就是我饰演的明楼。明楼有三重特工身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有个五重身份的间谍叫袁殊。和他比,我演间谍其实不称职,真正的间谍是要扔到人堆里,见了八面也认不出来"。

除了剧中展开的那些故事,那么历史上袁殊究竟是怎样的一位真实人物?

根据查到的资料,袁殊是人类间谍史上罕见的五重间谍中共情报系特工,中统、军统,侵华日军以及青红帮的五重身份。

总体上袁殊的多种身份是以为中国共产党服务为主的。在上海做特工期间袁殊在中共组织中的上司是潘汉年。1937年8月中共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不久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交通站)公开成立。第一任主任是李克农,他不久离开上海由潘汉年接任。李克农在当时还担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受命于周恩来和叶剑英。那时"八办”对外任务大致有:联络社会各界人士团体抗日;扩大党的宣传,负责营救在狱的同志并送往延安或新四军驻地,办理八路军新四军所需要的物资器材。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八办”公开机关被迫撤消,转入地下,一直坚持到1939年年底。

关于袁殊的一些具体情况,资料有如下记载:

原名袁学易(1911-1987),生于湖北。在上海读书时曾参加了五卅运动并改名袁殊。

中共身份
1927年,袁殊参加北伐军,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18师政治,部连指导员后加入了国民党,1929年,袁殊留学日本专攻新闻学,接触了一些进步思想,并于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共中央特科,在潘汉年领导下从事情报工作。

国民党特工身份:
1932年进入军统,由于袁殊与上海市社会局长、中统特务头子吴醒亚是同乡,表哥贾伯涛还拥有黄埔一期毕业生的身份,因此袁殊接到了打入了国民党特工组织的指示。后来他在吴醒亚介绍下,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通讯社之一新声通讯社的记者.


在新闻学学术领域,袁殊是一个标准的天才。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报告文学"概念的人,他善于交际的性格也为他做记者获得了极大的便利。期间袁殊团结了一批新闻工作者为中共的事业工作,还认识了日本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岩井英一,成功打入日方情报机构。正由于他拥有这一渠道,袁殊的涉日消息又快又准,连吴醒亚对他都刮目相看。过了一段时间,岩井便开始每月付袁殊200元的"交际费"; 这样,他又成了日方的情报人员,这自然得到了中共地下党负责人的批准。1936年他再次赴日留学,继续为日本外务省工作。在全面抗战爆发前,袁殊1937年春回国,同时为中统吴醒亚,以及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特务机关"岩井公馆"工作。

青红帮:
为了加强自身的保护色并开拓情报来源,袁殊于1937年4月加入了青红帮,成为可以和杜月笙、黄金荣平起平坐通字辈师兄弟。在"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前,潘汉年重新回到上海,此时袁殊主动找到了他,认真汇报了自己近几年的经历,同时将一份从日本带回的军用地图作为情报资料交给潘汉年,表示愿意继续为中国共产党工作。从此直到1946年去解放区,袁殊在潘汉年的导演下,成功地演出了一场场出色的情报战。

军统特工身份
抗战爆发后,戴笠一时找不到熟悉日本问题又与日方颇有联系的人,通过杜月笙推荐,亲自登门拜访袁殊。袁殊经过请示潘汉年得到指示答应戴笠的一切要求。
这样,袁殊获得了军统的身份上海区国际情报组少将组长,后来他还出面组织了“兴亚建国同盟”俨然成为了一个汉奸小头目。这样,袁殊凑齐了共产党、国民党中统、军统、日本和青红帮的五方背景,成了五面间谍。

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袁殊置生死于度外,深入日军阵地侦察,把这些军事情报统统提供给了潘汉年,部分情报也在经过选择之后交给了戴笠;而在上海沦为孤岛后,袁殊奉潘汉年之命(表面则是戴笠之命)留了下来,成立了秘密行动小组,专门惩办侵略者与枪杀臭名昭著的汉奸,率领军统特工成功炸毁日本在虹口的海军军火仓库。

此后,袁殊通过各种关系,大量获取日本情报。自然,他先向潘汉年汇报,然后,有选择地向国民党方面汇报毕竟是国共合作时期,有共同的民族利益;另一方面,袁殊打着“岩井公馆”的招牌,利用岩井英一的钱为党组织设立电台、提供活动经费,“岩井公馆”几乎成为了中共的情报工作据点。

后来,袁殊又担任了一系列伪职,如清乡政治工作团团长、江苏省教育厅长、清乡专员以及伪保安司令等等,与此同时,袁殊的情报工作日益老辣。与对待国民党方面一样,袁殊交给日本人的情报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都可以通过公开途径找到,全都没有特别的情报价值。

袁殊从日本人那里获得的重要情报有:1939年英法企图牺牲中国对日妥协的远东慕尼黑活动、1941年6月德国即将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战略动向是南进而非北进、日伪内部的人事更迭、苏南日军的兵力部署和清乡行动具体时间等等。袁殊获得并交给党组织的,有相当一部分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情报。

一言以蔽之,正如剧中所展示的,当时的袁殊虽然公开背着“汉奸”的骂名,但他却在隐蔽战线为抗战事业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他担任日伪职务期间,没有做一件危害人民的事,而是尽量保护和营救被俘的抗日干部。虽然日伪和国民党对袁殊都不太放心,对他进行过调查,但自1937年到抗战胜利,袁殊竟然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意外,这无疑是与他的智谋与出色的活动分不开的。对此袁殊在建国后常常对人说: "抗战期间我党的敌后工作,幕后指挥的是潘汉年、王子春,但在台上表演的是我,袁殊"。

抗战胜利后,军统立即任命他作了忠救军新制别动队第5纵队指挥和军统直属第3站站长,被授予中将军衔。这个时候,军统依然认为袁殊是自己的得力干将。可是到了次年,军统才得知这个骨干居然已经去了解放区!于是“抗战有功人员袁殊”立即变成了“共党汉奸”,军统对袁殊下了通缉令,并抄了他在苏州的家。到了解放区后,袁殊于1946年在根据地重新入党,后任华中联络部第一工委主任。时任华东组织部部长的曾山亲自找袁殊谈话,考虑到各种因素,让袁殊暂且改名,跟他姓曾。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因为太多的人都知道有个汉奸袁殊,要解释清楚可不那么容易-这也是多面间谍最痛苦的事情。于是袁殊改名“曾达斋”,该名一用就是几十年,直到1982年。

1949年建国后,李克农被授予上将军衔,是唯一一位没有带过兵打过仗的将军,曾担任中共八届中央委员,职务是中共中央社会调查部部长和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外交部副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毛泽东曾在接见外宾时说:“李克农是中国的大特务,只不过是共产党的特务"。袁殊也被调往北京,担任李克农领导的中央军委联络部副处长、中央情报总署亚洲司司长等职,负责做日美动向的调研工作。潘汉年则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共上海市委社会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等职。

潘汉年每次到北京开会,都与袁殊会面。最后一次,即1955年,袁殊到北京饭店看潘汉年,潘十分伤感地说了一句:凡是搞情报工作的大多数都没有好下场,中外同行都一样。 1955年袁殊受潘汉年案牵连,被捕入狱判刑12年;1967年刑期刚满,正值文革,再度又被关押了8年。1971年,袁殊在秦城监狱写下“豪情自负忘生死,毁誉一生甘自羞”的诗句。1975年期满,仍被解送到另一个劳改农场就业。在监狱中袁殊翻译了大量日文书籍,写下史料性的传记《大流氓杜月笙》, 并且仍然关注着党的情报事业,写了将近八万字的《南窗杂记》,总结敌后情报工作经验。

出狱之后,有人想为袁殊写传记,他摇摇手说:"不行,我的经历都是党的秘密,是不能外传的。我们干情报工作的人,只能默默无闻地生,默默无闻地死"。 1980年, 69岁的袁殊被释放,他向组织提出前往日本或香港安度晚年但未被允许。1982年,此时潘汉年已经逝世5年,中共中央最后决议,为潘汉年平反。同年,还被叫做曾达斋的袁殊被宣判无罪,折价归还财产,承认其党龄开始于1931年,按照相应的待遇安排住房等。袁殊这时提出,要求恢复原名,理由是“用袁殊这个名字没什么可耻的”。潘汉年被彻底平反后,年迈的袁殊去了潘汉年家乡悼念早逝的战友,写下了《履痕重印江南路》的文章。

晚年他回忆几十年曲折多变的经历,精神时时受到折磨。1987年袁殊病重,精神失常,时常嚎啕大哭,同年袁殊在病痛的折磨中病逝于北京,享年76岁。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抗战时期袁殊做出重大贡献:

1. 1938年夏天,在上海沦陷和南京大屠杀后,袁殊运用军统身份组织了"抗日秘密行动小组“; 并亲自领导策划行动小组引爆位于虹口本田纱厂后院的日本海军军火仓库,此举行动小组和袁殊荣获戴笠嘉奖;

2. 在汪伪政府任职期间,袁殊想潘汉年提供了大量有关日伪的重要情报,例如日伪战略方针,苏南日军的兵力部署,日伪清乡的行动计划和清乡的重点区域划分等等

3. 在镇江口岸建立了由江南通往苏北的中共地下交通线,暗中保护潘汉年等重要干部和民主人士到达苏北解放区

4. 1941年,香港沦陷后,参与中共转移在港从事抗日文化活动的爱国知名人士及中共党员的救援行动,袁殊利用日特方面的关系派专人专车公开从香港接出包括杨汉生,蔡楚生,张唯一等人在内的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及家属,并用大笔钱款分辨作了安顿。

5. 抗战胜利后,袁殊把日军岩石井公馆所属10多个单位价值近千万元的财产集中起来,避过了国民党接收人员的侦察全部交给了中共地下党,又把岩井公馆的一栋房交给《新华日报》作为社址,所属印刷厂的厂房和器材都交给这个报社使用。

6.当夏衍受党指派来上海创办《建国日报》缺少经费期间,袁殊又把岩井公馆的三大卡车的新闻纸,油墨等物品送给了《建国日报》社.

下面是央视官方有于袁殊的纪录片 - 百战经典 五重间谍袁殊

 

一介草根 发表评论于
是我理解有误吗?怎么看完了那个纪录片,感觉像是日本人勾结共产党对付军统,中统,制衡汪伪呀?
spot321 发表评论于
谢谢介绍!喜欢谍战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