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一篇最近的读书笔记,省得有人说我只会看武侠,“都多大年纪了,还好这一口?”其实,武侠中也有故事、有历史、有善恶、有人性不是?
--------------------------------------------------------------------------------------------------
最近在读柴静的《看见》,写她在中央电视台做《新闻调查》的六年,工作的情況,调查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在这些新闻报道中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以及随着这些采访报道、这些感动思考,她自身成长的过程。
这样一本生动纪实的书,没有刻意地选择标志性事件,没有高大上的时政新闻,更多关注的,是新闻中一个个普通的人,有街头的流浪少年,有小县城里内心闭锁的学生,有吸毒卖淫的人群,有杀人犯的双亲,有心理扭曲而虐猫的人,有钉子户与拆迁者双方的较量与冲突,有与外界格格不入却支教山区留守儿童的老外,有农村里遭受家暴的妇女们,有文革中莫须有地冤坐了二十几年牢如今一身残疾的老人......这些平凡小人物的真实感受,这些蕴含在真实的市井人性中的沉重与力量,每每让我感动,让我思考,让我愧疚,让我心有戚戚焉。
曾经,我也是想做记者的。一腔热血,激扬文字,针砭时弊,改进社会,做个不合时宜却又对推进社会不可缺少的理想主义者。高中时却鬼使神差地进了理科实验班,算是断了做记者的缘分。而我对人的关注,却并没有消退。做新闻、做记者,关注的是人的社会层面、精神层面,而做医生,换了个角度,关注的是人的身体层面,又何尝不与人的心理、精神、社会息息相关?
还记得中学时,我们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曾告诫我们:“高考时作文千万不要写你们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那点小感受!诚然,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但谁又会对这片叶子与那片叶子究竟有什么不同感兴趣?立意一定要高,写大的有意义的东西!”这是应试教育的无奈,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主流世界关注的更多的是高大上的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和人物,却不在乎一个个平凡普通的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感受。
来美国以后,第一次去家附近的高中,迎面墙上的一幅大标语让我颇受震动:“Do not be afraid to be different!" (不要害怕与众不同!) 这么明显的文化的不同。我们,强调的是与主流的一致,强调的是整体、是统一,小人物、小个体,在社会的洪流中不值一提;而他们,强调的是个体,鼓励的是不同。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由一个个平凡普通的人组成。王小波曾说过一段话:当你有单位、有家庭、有认识的人的时候,也就是当你具有某种身份的时候,你被尊重;但在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能会被当成东西对待。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只有组成国家、社会的一个个平凡普通的人的生活被关注了,感受被重视了,能够安居乐业了,有尊严了,国家才能够有尊严,社会才能够进步。
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注普通人的书籍和新闻,我也将一如既往,用我的笔,记录身边一个个平凡的人那些触动我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