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5月27日,北 大、清华两所大学提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具体意见(修改稿)》。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 的请示报告》:经过三年来的“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了招生条件。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生。
具体规定:学制为2至3年。
课程学习内容包括“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备战为内容的军事体育课”。各科学生都要参加 生产劳动。确定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旧大学”(简称“上、管、改”)。要求建立“三结合”的教师队伍,“达到教师会做 工、种田,工人能教学、搞科研”;建设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
学生条件为选拔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 年干部。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从此,“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 审”的十六字方针成了大学录取方法。大学生直接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推荐产生,不需要通过考试。
1970年10月15日,国务院向各地发出电报:1970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报告提出的意见进行。我国大学开始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这一年全国首批招收工农兵学员4万余人。
“工农兵学员”入学不经文化考核,文化知识水准相差悬殊,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降低了教学水平和质量,使大学教育严重地形式化、政治化。推 荐学员的最低文化要求仅仅是初小文化,刚刚达到脱盲水平,许多大学为此不得不“大学变小学”。这年度北大共招生2665人,其文化程度为:高中171人, 初中2142人,小学79人(不包括短训班)。1972年5月8日,国务院科教组转发《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试办补习班的报告》,其中反 映:北京市11所高等学校招收的工农兵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2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0%。相当于小学程度的占20%。
为了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工农兵”学员在校期间必须接受学工、学农、学军锻炼。学工到工厂车间与工人阶级打成一片,体 验实际生活,从思想上保持劳动人民本色。学农除了学校轮流派遣各班到农场翻地、种植、施肥外,还要集体参加到农村劳动锻炼的活动,分住在农民家中,与农民 同吃同住同劳动。学军则是进入部队军营里,操练,瞄靶射击,长途拉练夜行军。
工农兵学员自编了《工农兵学员之歌》:迎着灿烂的阳光,肩负党和人民的希望,我们工农兵学员,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带着工人阶级的委托,带着 贫下中农的期望,带着革命部队的传统,走向教育革命的战场。壮志凌云,红心朝阳,永远和工农相结合,前进在光辉的“五七”大道上。迎着灿烂的阳光,肩负着 党和人民的希望,我们工农兵学员,青春似火,意志如钢。努力攀登科学的高峰,要为无产阶级争光,牢记毛主席的教导,面向三大革命的课堂。又红又专,茁壮成 长,永远和工农相结合,前进在光辉的“五七”大道上。
为了使教育面向农村,从1963年起,农、林、医、师的中等专业学校即采取公社保送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并实行“社来社去”(学生从社里 来,回社里去)分配办法的试点。到1964年初,全国已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所中等农业学校实行“社来社去”的招生、分配办法。
为了“贯彻阶级路线,培养工人阶级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教育部和冶金工业部决定在北京钢铁学院试办产业工人班,采取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选拔政治思想好、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年龄在27岁以下、有三年工龄以上的技术工人入学,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
1973年,国务院批转《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七三年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在政治条件合格的基础上,要重视文化程度,进行文化考 查”。同年教育部第一次提出要在招收工农兵学员的过程中重视文化考试。该年夏天,各省都进行了高校入学统考,然而,这一新动向被视为企图复辟资本主义,是 由学术界及其政治靠山推动的复辟旧的教育秩序的“逆流”。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考生张铁生在考卷背面 写给省委领导的一封信,并加了编者按语。江青、张春桥抓住这件事大作文章,攻击搞入学考试“是对教育革命的反动”,是“复辟”,是“反攻倒算”。并把张铁 生吹棒为“反潮流的英雄”,掀起了批判“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的浪潮,学校也把考试制度一律改为“开卷考试”“开门考试”。在批判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 线回潮”中,工农兵学员参加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实行所谓“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实行所谓“掺砂子”“工人阶级领导一切”。
在“工农兵学员”出现之前,建国后曾经实行“调干生制度”,即在有革命经历的青年中选拔,直接保送上大学读书。1950年代实行工农速成中 学制度,但于1955年被取消,全国87所工农速成中学全部停止招生。教育部在《关于工农速成中学停止招生的通知》中称:“实践证明,对农工干部科学文化 知识的学习,不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而用短期速成的方法,使之升入高等学校,从根本上说来,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1970年至1976年七年时间里,全国共招收工农兵学员94万人。从根本上来说,取消了考试,没有了选拔的标准,使得大学从招生到教学 都很不正常。招生几乎没有公正可言。推荐主要是依赖权力和人情运作,鼓励了很多青年采取以表面的政治热情去改变命运的生存方式。学生不学习专业知识,充当 政治斗争的工具,成为教育革命的“新生事物”和“闯将”,他们在校的学习,没有科学完整的课程设置、充足的学习时间保证,被安排大量如修建地下教室以备 战、参加学农、学工等劳动和军训,参加批林批孔等政治运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形势形成学校不安排、老师不敢教、学生不敢学,培养无标准、质量无要 求、成绩无考核、学多少算多少,只升级不留级,到时间就毕业的格局。有关部门估计,这批学生毕业时达到大专水平的不到20%。
随着“文革”结束,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工农兵大学生”制度寿终正寝。
工农兵大学生是我国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虽因其推荐入学的方式、入学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学制和教学大纲不正规等原因受到非议和质疑,但是中 国高等学校总算是恢复起来了,中国人才增长的链条总算没有中断,中国文化教育的薪火总算传承下来。工农兵学员出现在大学停止和恢复高考之间,起过大学生断 层期的替代作用,其中少数人学习狠下功夫,经过文化补习和刻苦自觉,掌握了较高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发挥了自己的才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 用,后来还跻身社会中坚:或成为专家、学者、业务骨干,或选择(在国内或赴海外)继续深造,或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担任要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 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近百万工农兵学员中脱颖而出了一些佼佼者,代表性人物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张德江、王岐山、李源潮以及张春贤(1976,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周小川(1972,央行行长)、万钢(1975,科技部部长)、陈竺(1975,卫生部部长)孙玉玺(1973级,外交部发言人、中 国驻印度大使),学者李银河(1974级,治性社会学)、学者杨东平(1972级,著有《城市季风》等)、学者陈尚君(1976级,治辑佚学)、学者曹顺 庆(治比较文学),作家贾平凹(1972级,著有《浮躁》、《废都》等长篇小说)、作家梁晓声(1974级,著有《今夜有暴风雪》、《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等),数学家彭实弋(1971级,逆微分方程理论创始人),科学家姜德生(1972级,光纤传感技术专家),天文学家崔向群(1975级,南京天文台研究 所研究员),数学家马志明(1975级,中国数学会理事长),纳米科技研究专家白春礼(1975级,中国科学院院长),无机化学家冯守华(1975级,中 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程津培(1972级,南开大学副校长),无机化学家洪茂椿(1975级,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家陈赛娟(1975级,中国科 协副主席),科学家陈玉勇(1975级,金属铸造专家)企业家王石(1974级,地产业万科老板),节目主持人敬一丹(1976级),等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2fO0BgcGlA
编辑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