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原指文字符号,后来把汇集文字的简牍也称作书。因为文字带有信息,所以,书也就有了运输、传输、输送的意思。古人借助于文字,把当时的历史大事、智慧言论、施政得失、生活经验、圣贤思想和道德观念等,记录于书,传诸后世,这便是古书。
愚,不是愚弄的意思,乃指误解误读。由于古今时境不同,而文字传输信息又有局限性,所以,今人读古人的书,难免会出现误解误读的情况。时空跨度越大,越容易产生这种误会。
有人读莎士比亚的书,读后很不喜欢,认为莎士比亚抄袭了太多别人的名言警句。事实上呢,这些名言警句都是莎士比亚自己说的,只不过借了别人的口说出而已。
《淮南子.齐俗训》曾载:“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始终微言!”
中国历史上最有智慧的两个人——周公和姜太公,他俩一个负责治理齐国,一个负责治理鲁国,齐鲁都在今天的山东省。周公治理的鲁国是道德型封国,而姜太公治理的齐国则属于智慧型封国。周公秉承“尊尊亲亲”的治国理念治理鲁国,姜太公却认为这样会让鲁国衰弱;姜太公信靠“举贤上功”的治国法宝治理齐国,周公却断定齐国日后一定会有被劫杀的君王。
“尊尊亲亲”,就是尊崇地位高年纪大的人,亲近自己的亲属宗族。“举贤而上功”,意思是任用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奖励有功劳的人。任人唯亲,老人干政,这是周公创立的鲁国政治路线;唯才是举,注重功利而忽视道统,这是姜太公开辟的齐国政治路线。
实践证明,这两条最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政治路线,单独实施都不能长治久安。齐国传了二十四世,鲁国传了三十二世,后者比前者仅仅长了八世而已。
后世子孙如果会读书,绝对能看出周公和姜太公的良苦用心,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治国理论和实践昭示后人,不要纠缠执着于道德跟智慧,应在“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能”之外另寻出路,比如说君主立宪制,或者民主选举制。可惜,时隔一千年后,道家的一伙轻薄不逞之徒,竟将这个天大的秘密误解误读为“圣人之见始终微言”,即圣贤见微知著的聪明预言,何其愚也!
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后经司马迁改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几乎误导了后世所有的中国人,包括执政掌权者和广大知识分子。
司马迁与管仲相隔五百年,他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将管仲原话的“则”改成“而”,把“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降低为充分条件。太史公之所以要这样改,显然是认为管仲的话不妥,仓廪实与知礼节不一定有必然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误读。
齐国元首姜子牙,很大岁数才被周文王重用,其辉煌岁月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灭商战争上。他实际在齐国的政绩并不彰显,因为他治理齐国的时间较短。齐国真正开始富强是在管仲为相以后,也就是齐桓公时代。那时齐国偏远荒蛮,国家建设只能先物质,后精神,先仓廪衣食,后礼节荣辱。管仲把物质文明看成是精神文明的先决条件,这在当时是没有错的。
要知道,春秋五霸时期,特别是齐桓公首霸前后,儒家和道家的伦理思想尚未形成与普及;孔子哀叹的礼乐王道,在管仲和齐桓公时代早已韶光不再。整治社会人心,只能以霸道代替王道,以物质的丰厚来奠定霸业基础。所以说,管仲的话是针对当时齐国的国情而言的,既与时俱进,又符合时宜。
通观齐国历史和管仲本人的政治言行,都是偏重经济利益,国富民强,声色犬马,而不注重道德伦常,君臣大义。读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一定要区分此一时,彼一时。
有了伦理教育后,礼节荣辱深入人心,物质的丰欠才不一定关乎礼义廉耻,因为自古多见穷而不失其志,贫而不移其心的例子。这好比交配与产子,哺乳动物要繁殖后代就必须交配,只有先与异性交配,才能怀孕生子;但有了试管婴儿和克隆技术以后,交配就不是产子的必要条件了。
湖南常德人与安徽黟县人,都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型在自己的领地。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世外桃源影子在常德,而实体则在黟县。理由很简单:
一、虚构故事中的地名,未必是真实地名;二、陶渊明生平并未踏足常德,他的主要活动范围在江西九江附近,而黟县离此不远;三、武陵渔人并不是什么好东西,桃花源人嘱告他“不足为外人道”,不要对外人讲,可他出来后立即就去太守那儿告密。常德人只知桃花源美,而不知武陵人贼,硬要把虚构中的美地,揽归自己,在满足了虚荣的同时,却赔上了不守信用的名声,又何其愚也。
当然,作家未曾到过的地方,不等于他在作品中也不能神游。莎士比亚从未到过意大利,可他的很多戏剧故事却发生在那里,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果我们承认文艺作品有现实原型存在,那么,对比一下黟县和常德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从历史到今天,我们就不难判断出桃花源在哪里。
所谓“读书不受古人愚”,一则被愚,二则自愚,三则自愚而愚人。我们是属于哪一类呢?又当如何避免呢?
201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