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移民海外的朋友们说要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自己的理解就是融入当地社会。但当闲暇下来细细品味时,又感到有些困惑了。如果单单是融入当地社会,何必强加‘主流’这个定语呢?什么才是主流社会呢?怎样才叫融入主流社会呢?
主流社会
很显然,主流社会不等同于上流社会,更不是精英社会,富人和政治家们只占这个社会人口比例的很小一部分,恐怕不足百分之一。能说小比例人口代表这个社会的主流吗?显然不能。能不能以宗教信仰区分主流与非主流哪?澳洲最大的宗教群体是罗马天主教会,声称信徒有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但真正的信徒恐怕要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其它各种基督教也有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在东方人看来天主教和各种基督教好像很相近,但在澳洲,这些教会是风马牛而不相及的。让四份之一的人口代表一个国家显然也不公平。在澳洲有很多人喜欢橄榄球、板球、网球、高尔夫、赛马等体育运动,但也有很多人不喜欢。主流社会是不是都吃西餐呢?实际上,中餐、印度餐、泰餐在西方社会也很受欢迎。那么到底什么是主流社会?
实际上,澳洲、新西兰、加拿大、美国等移民国家是多元文化社会,也是平等社会,并不存在什么主流社会。所以,所谓的融入主流社会在笔者看来是个伪命题。
融入当地社会
如此看来这篇文章的讨论可以限制在融入当地社会了。那么应该怎样融入当地社会呢?根据上边的讨论,移民到西方社会,你不一定非要吃西餐,打高尔夫球。实际上,西方社会有尊重个性的传统,你完全可以保持你原有的生活习惯,当地人也不会苛求你去按他们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但有几点事项还是应该注意的。这几项事项说起来很简单,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1. 学习当地的语言
实际上,当地的语言是唯一可以称之为主流的东西。与当地人沟通交流是融入当地社会最基本的要求。
现在的墨尔本和悉尼的某些地区看起来更像是亚洲城市,超市里和大街上碰到的都是亚洲面孔,碰到个老外倒是个小概率事件,就像在北京上海一样。很多银行、医院、甚至律师事务所和其他服务机构为争取中国客户,都雇有会说汉语的工作人员。很多商店都是中文牌匾。到这些地方生存,就是不会说英语也能应付过去。当地的房价也被炒得直线上升,因为很多不差钱的新移民需要到这种地方才能生存,这里已经成了华人聚居区。但能生存和融入当地社会还是有区别的,在居民小区的生存只能是说是适应了小气候,谈不上融入当地社会。原因很简单,你不可能限制自己,这一辈子只生活在一个小区范围之内。小区之外,天地很大,走出去,你会发现另外一个世界。
经常看到国内新移民,一句英语也不会说,在这里住着豪宅,开着豪车,却生活的百无聊赖。终日里无所事事,把打高尔夫当做日常活动,认为这是上层社会的高雅运动,以为通过打高尔夫就可以融入上流社会。过了几个月就发现,这里的生活简直是难以忍受、枯燥、无聊、寂寞,便又开始回忆和留恋国内的呼风唤雨和花天酒地。这样的人怎能融入当地社会哪?
2. 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2013年,一位中国土豪花了1858万澳元的价钱将一栋墨尔本的百年豪宅纳入囊中,但在2015年10月,却将这栋市场价格已经超过2千多万澳元带有游泳池及网球场的地标性豪宅夷为平地。同时被夷为平地的还有百年豪宅的建筑风格、整个街区的百年历史文化象征、前任居民在豪宅里的故事、街坊邻里和当地居民对这栋豪宅温馨的记忆,这是个令人心碎的过程。据说这里将被用来开发高档公寓。原来土豪看中的不是豪宅,而是这块占地超1英亩,也就是4千多平米的土地。试想,在安徽宏村拆掉原有的房屋,建上西式洋楼,宏村还能被称为宏村吗?难怪当地居民愤怒的抗议。在西方,你家的房屋是小区的一部分,任何改建不但要从自家去考虑,也应把小区的因素考虑进去。也就是要讲究小区整体的和谐。很明显,土豪们还没有这样的概念。让人不由的感叹,有些土豪们可以富甲一方,但却终究去不掉一个‘土’字。
如果说把中国的拆字挂在墨尔本的豪宅是为了开发,勉强还算个借口的话,一些贪官红二代在悉尼的行为就更是土得让人费解。这位红二代花了3240万澳元在悉尼买了一栋俯瞰悉尼歌剧院和海港大桥的百年无敌海景豪宅,却也是拆掉,重新建成一栋5层高的私人住宅,而重建的费用是另外的450万澳元。这些人除了钱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了。原豪宅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原有的建筑艺术、新建豪宅是否挡住别人家的视线、是否影响小区的和谐、邻居们的感受、是否被看成另类统统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如果不喜欢澳洲的房屋样式,何必跑到这里来买房?又何必到这里来生活?虽然是中国顶级的红二代,却也逃不出个‘土’字。
因为这些土豪或红二代有强大的财力支持,如果澳洲当地市政府拒绝他们改建的申请,他们就会上诉至法院,而当地市政府经常是没钱打官司,这些土豪也就往往能最终得逞。
还有些人,置邻家开放的前院于不顾,非要把国内大家那种深宅大院的感觉搬到国外,每天进出要下车开门关门,麻烦自己不算,还要在小区内制造出个不伦不类。
融入当地的生活,最起码的一点是应该有一个和谐的邻里关系。连最基本的邻里都融入不进,怎能谈上融入当地社会。
3. 尊重当地的法规和法律
澳洲和新西兰都是海产品或水产品大国,海参、鲍鱼、螃蟹等海产品都可以捕捞。但为保护海产品的可持续性生长,两国对每天可以捕捞的大小和数量都是有限制的。比如,玛瑞河里盛产玛瑞鳕鱼,这种鱼可以轻松的长到1米8,近2米的长度。为保护此种鱼类的再生繁殖,澳洲政府有严格的规定,钓鱼者只能拿走55至75厘米长度的玛瑞鳕鱼,而且每人每天最多只能拿走两条。但总有一些外来移民不顾法律规定,超尺寸、超量捕捞,让当地人产生反感,这样怎能让当地人接纳你为他们中的一员?你又怎能融入他们的生活哪?
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澳洲和很多其他国家催生了一个新的特殊行业 - 代沟。这样就把国内的问题带到了国外。这个新行业在澳洲产生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当地人买不到婴儿奶粉。超市没办法便用中文写上每次限购四罐的说明,但有些聪明的华人便连续到超市去了四次,结果是被超市抓了个现行。
还有一位中国移民买了一小型农场。在澳洲农场能够放养的牛羊数量根据农场的大小也是有严格限制的,而这位新农场主却不顾这个限制,超限量放养牛羊等动物。结果就是所有动物被市政府宰杀埋掉,农场被强行拍卖,而这位新移民也失去了再做农场主的资格。
这些令人不屑的行径怎能融入当地社会哪?
4. 放平心态
有很多新移民在国内时,非富既贵。有些人好像甚至已经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吃饭穿衣都需要别人照顾。到了国外忽然发现,虽然自己还揣着人上人的感觉,但国内那种羡慕的目光不见了,国内经常遇到的吹捧也没有了,当然国内时的前呼后拥更是只能在梦中回味了。这时,很多人会有失落感,其实大可不必。道理很简单,在澳洲,你过你的生活,我过我的日子。这里没有国内那种攀比和虚荣,大家过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追求着简单生活的快乐。新移民到国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放平心态,意识到西方很多国家是平等社会。只要你给人以尊重,你就会收到尊重。你就可以融入当地社会,而体面的生活。
这样看,融入当地社会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